企業科技創新研究
時間:2022-08-16 03:00:04
導語:企業科技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作為老工業基地,面臨著經濟總量不大、發展速度過慢、產業結構不協調、內生動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在今后的發展實踐中,要思考產業結構如何調整?企業怎樣增強競爭力?如何降低產品成本?要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提供新思路,即堅持科技創新。那么,科技創新給地方經濟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企業的創新意愿強烈嗎?企業的創造力如何?企業愿意為創新投入嗎?企業愿意承擔創新的風險嗎?
一、企業科技創新的SWOT分析
1.優勢。(1)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市順應經濟全球化、社會網絡化和分工專業化的新趨勢,推動新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化率達到98.2%,高端工業產品不斷涌現。目前全市擁有3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16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33億元。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泵業園區的泵閥產業基地、數字產業基地、泳裝和新材料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設均取得較大進展。企業專利申請量從2010年的47件增加到2016年的1160件,開發出了一批標志性自主創新產品以及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大型干燥機用總臂軸螺帶式喂料機”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2)大型企業科研創新力量雄厚。K市作為老工業基地,大型企業科研具有良好的底蘊。K市的科技力量,尤其是研發人才、科研裝備等科技資源,在幾家大型企業中體現明顯,擁有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科研機構設置、研發團隊構成、高級技術人才比例、大型科研設備等,軟硬件條件較好,其研發能力在國內同行業企業當中,也具備比較優勢。(3)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逐步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專業研發服務平臺發展取得一定突破,在石化裝備、泵業、船舶、泳裝等領域形成了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平臺,進一步強化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科技特派信息服務平臺、高新區共享信息化平臺等平臺建設順利推進,泳裝產業基地的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正式上線運行。“龍灣硅谷”項目進入規劃設計階段,未來將成為科研人員和高校師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平臺載體。2.劣勢。K市企業多屬傳統產業,向現代企業轉型進展緩慢,企業活力不足,存在著創新能力較弱、創新意愿不強、高端人才聚集難等諸多問題。(1)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較弱。2016年,K市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分別為120.5億元和27.4億元,兩者總量在省各市中排在最后。K市大多數企業的創新以模仿性、漸進性創新為主,原創性、突破性創新偏少。K市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力量尤其薄弱,研發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多集中在中專到本科學歷,沒有以碩士、博士為主的研發團隊,具有高級職稱的研發人員比例也極少。研發投入少,基礎性、公益性技術研發十分薄弱①。由于高端科研設備多數是進口裝置,中小企業買不起或買不到,制約企業創新和產品升級。(2)企業創新意愿不強。雖然K市的大型企業其研發能力具備比較優勢。但國有企業一直得到國家從資金到政策上的諸多優惠,很容易取得政策性資源,獲取較大利潤。這種非市場因素導致的超額利潤獲取使國有企業不需要高度關注市場需求和參與市場競爭,有創新的能力,但無創新的動力。高新技術企業從數量角度講,并不理想。而中小企業涉及的行業,很多是圍繞幾個支柱產業,且以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為多數。產品結構單一,缺乏產品結構調整意識,創新觀念淡漠。在產品、市場、技術等方面,多是在挖大企業的墻角。很多中小企業在人才引進、使用上視野狹窄,企業缺乏人才培養和企業升級的戰略意識。(3)高端人才聚集難。財政科技資金規模偏少。2015年,K市研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僅為0.5%,低于全國1.6個百分點,低于全省1.7個百分點。由于待遇問題以及企業缺少科研課題,使科研人員不能才盡其用,特別缺乏技術創新人才和科研領軍人才。而對于中小企業,由于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穩定性,而引市曾經是重要的工業城市,隨著創新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后繼乏力。K市必須盡快將經濟發展從進高級人才需要較高的待遇,致使一些中小企業留不住人才。K市專業化人才資源供給不足,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人才僅占求職者總數的0.04%;技師、高級技師或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才占0.86%、0.21%和0.11%。企業內高級管理和研發設計人才緊缺,研發力量不足,這勢必影響到產業的持續創新和發展。3.機會。(1)創新全球化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爆發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創新要素加速流動,新業態、新產品、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區域創新體系更加系統化、平臺化,更具開放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升級發展面臨廣闊的機遇。(2)我國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擺在全局最重要的位置。未來五年,國家將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以及“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等重大舉措。(3)“十三五”期間,K市迎來了五大發展戰略機遇--“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建設、第二輪東北振興、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2016年2月,市政府辦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旨在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培育和催生社會發展新生力量。4.威脅。(1)工業革命對企業的要求提高。在全球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企業處于新舊產業的更替期和發展動能的轉換期,新興經濟體經濟引領世界新常態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如果根本性轉型升級沒有實現,那么在未來的全球產業分工中將長期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2)產業競爭加劇。老工業基地是石化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的聚集地,由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對產品的質量、性能、成本、價格、服務、交貨期等要素要求越來越高,企業面臨同行企業激烈競爭、潛在競爭者入侵等巨大壓力。(3)市場需求變化頻繁。當前,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企業面對的是復雜而不穩定的外部環境,為了適應需求變化,創造新的市場,企業的主導技術面臨著不斷的更新換代的迫切要求。
二、企業科技創新發展路徑
K市傳統產業居多,應抓住機械制造的智能化升級、“互聯網+”等機會,通過高端鏈接和借勢發展來彌補自身科技資源相對匱乏的劣勢,抓住一切有利于推動科技與經濟融合的機遇,推動K市企業行穩致遠、做優做強。1.挖掘潛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屬于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生命力旺盛的朝陽產業,企業在產品轉型過程中,應注重向高新技術產業方向發展,實現推動特色優勢產業柔性化精細化發展、加快大傳統產業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培育發展競爭力強的新興產業。(1)挖掘現有資源加強新技術攻關和新產品研發。鼓勵有條件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加大研發投入,圍繞K市新材料、高端裝備以及泳裝制造等優勢產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共性技術研發中心等新型產業研發組織。依托企業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現有資源,按照“企業主導、院所合作、政府支持”的原則,整合和建設一批面向全行業的開放式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小試中試、產品檢測等公共服務。通過推動特色優勢產業柔性化精細化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用“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品牌創優+渠道創通”(四創),推進產業向高端轉型升級。(2)圍繞重點產業開展深度產學研協同。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之間努力建立起知識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密切結合的有效機制。加快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各類創新創業載體。一是尋求戰略合作。支持國內外知名高校、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型企業和新興產業集群在K市創建各類研發機構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搭建科技對接平臺,發展“分享經濟”、“飛地經濟”。支持行業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圍繞產業鏈上的企業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專利共享和成果轉化推廣的平臺及機制。二是盤活要素存量。在大學、科研機構、高新區等創新要素集中地,盤活利用存量樓宇、儀器設備、閑置廠房等資源,打造虛擬空間、創客平臺、創業社區等眾創載體。鼓勵推動K市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現有的科研儀器設備等資源向社會全面開放共享,實現科研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避免或減少重復購置,提高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2.激發活力,培養企業家創新精。神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讓企業真正發揮創新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發揮,離不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鼓勵引導企業家和經營管理者改變“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的觀念,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團結協作的價值觀。由于科技創新具有時效性差、創新投入與產出經常不成比例的特點,在K市的企業家中,“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價值觀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企業家和經營管理者有較強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和創業意識,但創新意識不夠。政府或行業中介組織可以通過短期培訓、組織一些企業家到國內外的先進地區參觀考察以及舉辦專家講座和“企業沙龍”等多種形式,開拓企業經營者的眼界,幫助他們更新思維和理念,提升承擔科技創新風險的魄力和能力。3.強化支撐,構建創新人才供給機制。創新理念本質上是“人本理念”,“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領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是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的支撐要素。因此,科學搭建人才政策體系,安排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大力培育緊缺適用人才,引進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是發展K市創新型經濟根本點和立足點。(1)打造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政府應積極構建與產業升級發展相適應的高等、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形成一套有效的產業人才培養及供給機制。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優秀創新團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及大型民營企業的科技人員發揮創新骨干作用,建立創新團隊,引領全市科技創新。大力實施“萬眾創業,大眾創新”,廣泛開展職工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技能大賽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充分調動職工參與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提高企業職工科技素質。(2)打造創新人才引進機制。以重點項目為依托,引進大型產業項目,造就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實現項目吸附人才、人才支撐項目的良性循環,為科技人才提供廣闊的施展空間。支持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引導和支持歸國留學人員創業。在新的開放經濟條件下,要特別重視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進行技術尋求型的對外投資,通過獨資、并購、合資、參股等方式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吸收技術溢出、適應目標市場、不斷推進技術研發的國際化。在歐美等科技發達國家設立海外孵化基地,就地利用海外人才,帶土移植引進技術與產業化項目,形成境內境外聯動,尋求新的發展機會,謀求高層次的技術合作和引進。大力引進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海外高端專業技術人才、海外高級工程師和科技創新團隊。(3)健全科技人才獎勵機制。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創新人才雙向流動和兼職。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②,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繼續堅持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有效方式對于服務企業貢獻突出的科技人員,采取優先晉升職務職稱等獎勵措施,改革科研工作的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為科技研究人員營造更加寬松的科研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奇.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6(17):1-2.
[2]趙志耘.以科技創新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軟科學,2016(9):1-6.
[3]袁紅英,石曉艷.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7(1):134-140.
作者:劉倬 單位:中共遼寧省葫蘆島市委黨校
- 上一篇:保健食品監管措施
- 下一篇:高職科技管理工作思考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