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企業生產管理解決方案探討

時間:2022-00-00 12:00:00

導語:客車企業生產管理解決方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客車企業生產管理解決方案探討

摘要:本文針對某客車裝配企業生產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需求分析,提出了系統功能要求。得到了一種通過對基礎數據管理實現的生產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關鍵詞:客車裝配;生產管理;基礎數據

某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覆蓋公務及商務用、公路、旅游、城市公交、專用車、校車等各個市場,產品以中、高端客車為主,制造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但該企業的生產管理缺乏對制造數據的管理,生產計劃管理連續性差,生產訂單無系統統一管理。這樣的管理模式使生產各流程數據不完整,造成企業資源循環困難,進而引起工期延長等問題,對生產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將信息化技術引入企業的生產管理迫在眉睫[1-3]。本文以某汽車裝配企業的生產管理為背景進行闡述,根據企業需求構建一個信息化生產管理系統,從而實現生產流程的動態管理。

一、需求和功能要求

本客車裝配企業生產業務環節缺乏信息化管理控制,各流程數據不完整對管理造成極大困難。如何管理好企業的生產業務,使整個企業協調一致,高效率地運轉,是企業急待解決的問題。該企業目前生產業務的需求和功能要求如下。

(一)制造主數據維護

生產中物料編號由采購員根據需要編寫,與技術部圖紙編號不一致。研發中心數據不完整,無法看到一個完整的制造結構。產品加工過程無系統性文件,工位投料不明確,車間根據經驗進行倉庫領料生產,成本對料、工、費核算困難。工程變更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工藝變更較隨意。

(二)生產計劃管理

不同配置的銷售訂單生產時投料清單依現場生產需求領料,無準確用料清單指導。制造部計劃科目前負責所有車間生產計劃制定,前后車間之間計劃聯動性差。生產需求沒有統一計劃,各部門按照銷售訂單執行,無生產任務單,完全延用銷售訂單指導生產。材料需求與庫存數據通過采購人員手工計算為采購依據。

(三)生產訂單執行

目前沒有系統的集中管理物料需求、工藝路線、發料、收料及成本歸集。

二、系統解決方案

生產管理實際上是在對數據進行管理的基礎上,實現數據的維護、生產計劃的管理和生產訂單的執行等工作。

(一)基礎數據管理

基礎數據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料主數據、可配置物料清單、工作中心、工藝路線四部分數據的管理。其中,物料主數據包括控制者、批量策略、反沖、收貨處理時間內容相關數據??刂普?,生產管理系統中控制者是定義物料需求的負責人,后續工作中根據控制者查詢物料需求,同時由控制者將計劃訂單轉換成生產訂單和采購申請,控制者是后續物料查詢的關鍵條件。根據生產計劃管理需要,設置成品、半成品控制者,分別用于成品、半成品虛擬件控制者。批量策略,定義了物料的生產批量和采購批量,在系統標準批量基礎上增加批量設置。在周期批量過程中,將一個或幾個周期的需求數量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批量。設置成品批量,按批定量,按訂單生產及庫存管理,半成品設置通用批量值。外購件的批量根據實際業務中的經濟采購批量進行設置,可以根據實際業務需要設置類別。反沖,對于部分物料在發料時無法精確到訂單進行發料,物料設置的沖。由車間直接按需求開具領料單據,庫存轉儲到生產線上的倉庫,按物料清單用量上報消耗。月底生產線對反沖物料進行實物盤點,賬與實物差異按月進行處理。收貨處理時間,給每個外購件和自制件設定收貨處理時間,設定的原則為每批原材料的質檢時間及成品交檢完成后的收貨時間,盡量保證物資需求計劃運行所得到的需求的準確性??膳渲梦锪瞎芾砬鍐螖祿墓芾?。生產管理系統用物料清單應用程序存儲物料單或產品結構,物料清單用物料號作為所描述對象的參考代號,同時記錄父子件之間的用量關系。系統物料清單采用可配置方式實現,在銷售訂單創建時選擇配置,確定訂單的物料清單結構。按車型創建可配置物料清單結構,將此車型所有配置用料都包括在物料清單內,通過車型特征、分類及相關性定義確定物料的選配情況。銷售人員創建銷售訂單時輸入車型物料號,對此車型的可選特征進行定義,并將車型的特殊改變信息以文本方式輸入,系統為此訂單映射出相應的訂單物料清單。在銷售訂單創建后,映射物料清單中不包含特殊改變用料信息,研發中心需根據銷售訂單中的特殊改變文本描述進行訂單物料清單的維護。工作中心是用于制造的基本組織單元,系統可以將工作中心分解為單個機器設備或單個工人,也可以粗略到一條流水線,或一個車間,工作中心必須指定到成本中心,而成本中心又制訂標準的作業成本價格。如:人工作業成本價格、機器作業成本價格。工作中心規定了可以在該工作中心進行的生產作業活動,一個工作中心可以執行多種有不同費率的不同生產作業活動。系統自動將工作中心執行的確認生產工序記入相應的成本中心貸方,而后將工作中心數據整合到基本數據、能力數據、作業計劃數據和成本數據四個功能范圍。基本數據是對作業活動的描述及條件以及計量單位、工序的缺省值、分配到成本中心的標準值等。能力數據指可用能力、機器和工人數、每班時數、每日工作時數、人工或機器時間效率、能力計算公式等,可以對一個工作中心指定不同的能力。作業計劃數據指工序間時間、操作時間、移動時間,按提前期編制作業計劃的公式、工序時間和操作時間的公式。成本數據指成本中心、作業活動類型、成本計算公式、有效期等。工藝路線主要用來體現工序的物料分配、成本收集,以及人工成本、制造費用核算的基礎。工藝路線是由系列工序組成,是說明生產產品或加工零件的工藝過程文件。工藝路線指定每個工序的工作中心,對作業計劃、能力計劃生成車間文件,為產品成本提供重要信息。

(二)生產計劃管理

由于客車產品按訂單配置生產業務,銷售訂單運行物資需求計劃生成成品、半成品需求,需求材料清單來自于選配的訂單物料清單,各生產訂單帶著銷售訂單號生產,成品庫存作為特殊庫存。按訂單生產具有以銷定產、以產訂購、按生產訂單核算的特點。生產根據銷售的交貨期進行,由銷售訂單安排生產。根據具體的訂單要求,采購具體的原料,采購的主要原材料大多有明確的訂單去向,需要滿足該單產品的特定要求。訂單信息需要貫穿從采購、領退料、車間生產、外協到完工入庫、銷售發貨的全過程,每個環節的成本發生和分攤,都要以訂單為線索。事前的銷售訂單估價和事后的生產訂單核算,都以訂單為單位。銷售公司在系統中創建銷售訂單并傳遞訂單需求,如有特殊改變信息,研發中心進行訂單物料清單創建及修改,計劃人員運行物資計劃,生成自制件計劃訂單和外采購申請。成品計劃訂單形成的需求向半成品及原材料傳遞,根據計劃訂單的數量和需求時間創建生產訂單。外購件采購申請直接轉換為采購訂單,采購部門按照采購訂單進行采購。對于到貨周期較長的采購件,采購部門設定安全庫存或根據銷售計劃手工制定采購計劃,在系統中手工創建采購訂單進行采購。系統中物料需求計劃的主要功能是監控庫存,并自動建立相應的計劃訂單,以確定所需要的物料的數量及需用的時間。系統用在凈需求計算中得出的采購或生產計劃需求量,對比可用的倉庫庫存或計劃接受量。如果出現短缺,即可用的庫存量小于需要的數量,系統將提出訂單建議。工廠根據銷售訂單來運行物料需求計劃,設置每天后臺自動運行,物料需求計劃計算從產成品、半成品到原料,計算每個物料的供給平衡。如供給小于需求,那么就產生一個計劃訂單或采購申請來平衡。系統以銷售訂單作為需求的源頭,運行物料需求計劃后,根據工廠庫存情況進行運算,得出外購件的采購申請和自制件的計劃訂單。

(三)生產控制

生產訂單是車間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的核心數據對象,它是復雜的數據結構,包括有關生產工序、材料零部件、所需資源和成本的全部信息。生產訂單將生產任務傳遞給生產車間時,需要將計劃數據、生產數據、排程數據和核算數據信息傳遞給生產車間。計劃數據,包括要生產的成品的物料與數量、所需材料的物料與數量和生產所需的生產能力值。生產數據,包括實際生產工序和經過確認的數量和日期。排程數據,包括訂單起始、結束日期及各工序日期和時間。核算數據,包括生產成本信息。生產訂單的處理過程,體現了制造執行的整體過程。根據銷售訂單創建的生產訂單,每張生產訂單對應一張銷售訂單。對正常選配外的訂單需求,需對銷售訂單做特殊改變處理,研發部門根據描述進行訂單物料清單處理。訂單的物料清單處理完成,計劃運行物料需求計劃,將計劃訂單轉換生產訂單。完工確認管理。生產訂單確認用于記錄訂單執行的內部作業。按照此信息,可以進行生產訂單的后續程序,所有訂單都必須在系統內進行完工確認。確認需收集工序的生產數量、完工時間和日期、作業時間:準備、折舊、人工的相應數據。同時需確認工序的生產數量、執行工序的工作中心、完工時間和日期、反沖物料的消耗、更新訂單實際成本信息用于記錄。每個訂單完工后,由車間統計每日生產訂單執行狀況,填寫報工單交由生產計劃科調度員確認,調度確認完成后由車間統計員對該生產訂單進行完工確認,確認工序完工數量和作業時間,系統根據確認數據更新生產訂單實際成本。三、結論對本文所研究的客車裝配企業生產管理系統而言,獲取基礎數據是系統管理活動的起點,本文提出了一種設計方案與實現方法,可解決該企業生產管理問題。一是通過系統實現產品制造流程的完整結構化管理。制造主數據統一窗口管理,將零件生產中的投料體現到工序上。二是數據信息通過研發部門創建和修改,從而實現需求計劃的快速響應,提高生產計劃協同能力,加強生產過程管理。三是通過系統中的生產訂單管理功能,集成管理物料需求、工藝路線、發料、收料及成本信息。

參考文獻:

[1]江寧.發動機再制造行業的ERP解決方案[J].物流技術,2014(8):176-179.

[2]郭繼良.汽車制造企業存貨成本控制[J].物流技術.2014(3):35-39.

[3]方成民.基于中小企業ERP系統的集成信息管理平臺總體設計[J].物流技術,2012(3):432-433.

作者:何玲 王仁偉 單位: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