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研究
時間:2022-02-02 03:53:32
導語: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文物的數字化保護也逐漸在各地區的博物館得到推廣和普及,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我國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質量,但在文物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很多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如技術手段單一、專業人才不足等,只有針對這些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手段,才能促進我國博物館文物保護和管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本文就對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管理
一、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的作用
(一)可對文物進行完整化、全方位展示。文物大部分都屬于從古代延續到當今的珍貴歷史文化財富,其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洗禮,因此很容易出現損毀問題,尤其是在進行保障和運輸的時候,整體難度是比較大的,這就導致不同地區的文物交流、展覽活動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很多地區博物館中的文物都只能固定在本館進行展示,而無法運輸到其他地方,顯然,這對文物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借助VR等數字化技術則能實現對文物的數字化展示,這樣一來就順利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讓全國各地區甚至全球各個角落的人都能看到文物的全貌,進而增進大眾對文物所蘊含的精神文化的了解。(二)可實現文物的科學修復和還原。博物館的一大重要職責就是對館內的藏品進行全面而有效的保護,這里所謂的保護不僅僅是對文物提供簡單的看護,而是采取適當的舉措確保文物在不會受到進一步破壞的基礎上,實現對其的最大化還原和修復。當前,在我國科學技術不斷更新和改進的背景下,數字化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利用數字化技術可在電腦中編制科學合理的文物修復和還原計劃,并借助數字化模擬的形式不斷嘗試,結合存在的實際問題對計劃加以調整和完善,進而實現修復還原效果的最大化提升。現階段,我國一些博物館所收藏的文物存在較為嚴重的破損問題,如部分古籍文物存在封面褪色、頁碼缺漏等現象,借助數字化處理技術,可對上述問題進行有效改善,使其最大化趨近于本來的面貌,如此一來,人們也能更好地了解這些文物,對我國相關學術研究工作、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來說也是大有裨益的。(三)實現文物資源的實時有效共享。以往的博物館由于受到環境、場地、時間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其展示效果通常不是很好,觀眾也只能親自到博物館才能進行文物的參觀,這就給研究人員造成了諸多不便。不僅如此,很多庫房中的精品文物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展示給大眾,最終給參觀者帶來遺憾,博物館服務質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運用文物數字化保護技術可對文物的相關信息進行全面有效地收集、分析和整理,依托三維虛擬技術和信息化交互平臺,配合移動互聯網技術,可實現三維模型全方位、交互性展示,全世界所有網絡覆蓋地區的用戶都能借助網絡進行文物信息的有效瀏覽,進而建立起一個開放性、共享化的虛擬交互平臺,使文物資源得到共享。此外,通過構建信息資源庫,還能給博物館文物研究工作者提供便利條件。
二、當前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于對數字化技術手段的運用,而忽略了對藏品的研究。現階段,我國很多地區的博物館往往過于看重信息化展示技術的運用,存在濫用聲、光、電的情況,虛擬數字展示通常只是虛有其表,相關內容并不充實,往往只是把實景圖片簡簡單單堆砌起來,認為這就是展覽的數字化,顯然,這與數字化展覽的本質是相去甚遠的,也無法充分發揮出數字化技術和文物藏品真正的價值。(二)文物數字化保護的交互性偏差,技術手段過于單一?,F階段,我國很多學者都較為重視文物數字化方面的理論研究,相反,對于一些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案例的關注卻比較少,且文物保護活動十分簡單,大多為拍攝、復制和記錄相關資料等,真正進行深入研究的非常少,文物數字化保護的交互性程度較低,所采用的技術方法也十分單一,很難真正滿足人們在數字化展示上的需求。部分博物館的數字化展示和真正實現在家就能順利觀看文物展覽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三)不具備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優秀人才。當前,我國很多博物館對外包公司的依賴性較強,且科技公司本身在技術水平上就高低不一。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的科技部分通常需要外包公司參與其中,技術方面的問題大都是交給外包公司進行協調解決的。在文物數字化推進過程中,文物工作人員與科技公司的相關人員在理解上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需求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十分顯著。另外,科技公司由于受制于自身的發展水平,在技術上也經常面臨“供不應求”的問題。(四)共享性有待提升,數字化保護各行其是的現象較為突出。盡管我國早在三年前就已經完成了“文物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及關鍵標準研究與示范”項目的驗收,然而,部分博物館與科技公司依然存在根據自身的相關規范與習慣進行操作的問題,導致很多研究數據很難客觀真實地反映出文物的真實狀況,文物數據的共享程度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整體利用率較為低下。
三、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和管理策
(一)加深文物研究的深度。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促進文物研究工作的深入化開展,在實際進行文物保護和管理時,工作人員必須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對文物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處理,這一過程相對來說較為方便快捷,可大大節省工作人員的時間。與此同時,還要及時對現有的資料信息進行更新和完善,保證未來一段時間的文物保護研究工作能得到順利開展。此外,博物館在進行文物數字化展示的時候不能一味追求技術的多樣性,而應當注重對展覽內容的豐富和拓展,使廣大觀眾真正從文物參觀中學習到相關知識,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不單單只是停留在外觀的好看上。(二)創建實用性的文物展示網站在進行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時候,必須對博物館本身的特色有一個全面的把握,盡可能為大眾提供多樣化的觀賞角度,尤其是在文物展示平臺網頁的設計方面,必須充分凸顯出網站的吸引力,凸顯出其精彩紛呈的特點,充分彰顯出博物館應用數字化技術的優勢。一方面,在進行網頁設計的時候,應積極將視頻、圖像、聲音等多樣化的形式融合起來,確保館內所收藏的文物具備其獨有的特點,可讓參觀者充分感受到不同地區文物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對檢索網站進行建設的時候,必須確保能實時接收民眾提出的反饋意見,并能對各種文物的數據信息進行及時更新,進而保證博物館之中的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順利進行下去,增進公眾對博物館的認知。(三)構建文物數字化專業研究機構,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博物館應通過和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構建文物數字化專門研究機構,適當加大對專業人才教育培訓力度,打造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形成具備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研究團隊,從而為博物館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博物館可采取定期安排文物保護和管理人員參與學習培訓活動的方式,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者的數字化保護意識,提高其信息化工作實力。此外,博物館還可與當地高等院校進行合作辦學,為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平臺,并通過提供良好的工資待遇留住高校的優秀實習生,進而壯大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人才隊伍。(四)打造數字化管理系統。傳統博物館在管理上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導致部分學者在學術研究上的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而通過引入計算機數字化管理系統,可將文物的相關信息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充分展現出來,確保廣大觀眾能利用網絡平臺對文物形成全面的了解,不單單能了解文物的相關文字信息,同時也能借助視頻、圖片、聲音和新聞資料等對文物的來源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另外,博物館的內部機構設置也能朝著現代化、創新性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博物館始終與當今時展趨勢保持同步。(五)建立健全博物館控制體系。將數字化技術和博物館內部文物管理系統相結合,可做到對文物的科學有效保護,進而實現文物的長遠性、持續性保存。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應依托數字化信息管理技術,打造一整套完整的控制體系,將防火、防盜、防震等安全舉措有機結合起來。其次,應通過互聯網的連鎖效應,將博物館內部的相關信息和數據資源到網上,從而實現資源的持續化、高效化供應。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博物館而言,文物是其陳列、展覽的主要對象,而要確保文物展覽活動的順利開展,就必須做好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對于現代博物館來說,除了繼承傳統博物館的尤以管理經驗意外,還必須進行適當創新,將數字化技術引入到文物保護和管理過程中。目前,雖然我國很多博物館都已經引入了數字化管理技術,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還需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加深文物研究的深度,做好文物展示網站的設計創建工作,并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一個完整的數字化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蔣旭.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探討[J].人文之友,2020,(17):75.
[2]張文慶.淺析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神州,2020,(22):13,15.
[3]張辰.探討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管理學家,2020,(2):159-160.
[4]趙治瑞.淺析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3):116-117.
[5]楊姣.淺析基層博物館精品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以高臺縣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4):101.
作者:史延東 單位:延安南泥灣革命舊址管理處
- 上一篇:機場工程建設安全管理模式探析
- 下一篇:ROV精細化管理與數字化轉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