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電子商務在物流管理的運用
時間:2022-09-25 08:18:00
導語:提升電子商務在物流管理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商務和資訊網絡化徹底改變了傳統商務賴以生存的基礎,形成了對傳統營銷策略和市場理念的沖擊和挑戰。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暴露了我國物流系統的滯后,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如何選擇合適的物流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電子商務作為網絡經濟的核心,必須以物流管理為基礎。電子商務活動中任何一筆交易,都是由四種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物流所組成。物流過程具體包括運輸、儲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種活動。電子商務通過網絡準確及時監控物流的運動。當前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瓶頸是物流管理滯后,主要表現在物流的支付系統、配送系統和安全系統三個方面,電子商務推動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為基礎的,這種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轉較傳統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動化、現代化和社會化,既減少庫存和資金積壓,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電子商務為物流企業提供了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而分析電子商務支持下的企業物流特點,以及建立宏觀和微觀雙控型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模式,就成為企業面對現代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
一、電子商務對物流的影響
電子商務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國。而美國的物流管理技術自1915年發展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通過利用各種機械化、自動化工具及計算機和網絡通信設備,早已日臻完善,同時,美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其技術創新的本源是需求,即所謂的需求拉動技術創新,作為電子商務前身的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的產生是為了簡化煩瑚、耗時的定單等的處理過程,以加快物流的速度,提高物資的利用率,電子商務的提出最終是為了解決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處理上的煩瑣對現代化的物流過程的延緩,進一步提高現代化的物流速度。可見,美國在定義電子商務概念之初,就有強大的現代化物流作為支持,只須將電子商務與其進行對接即可,而并非電子商務過程不需要物流的電子化。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物流業起步晚、水平低,在引進電子商務時,并不具備能夠支持電子商務活動的現代化物流體系,如果只是盲目發展電子商務,而不注重發展和配備現代化的物流模式和配送體系這樣的電子商務注定要以失敗告終。
電子商務是一次高科技和信息化的革命。它把商務、廣告、訂貨、購買、支付、認證等實物和事務處理虛擬化、信息化,使它們變成脫離實體而能在計算機網絡上處理的信息,又將信息處理電子化,強化了信息處理,弱化了實體處理。這必然導致產業大重組,原有的一些行業、企業將逐漸壓縮乃至消亡,將擴大和新增一些行業、企業。
產業重組的結果,實際上可能使得社會上的產業只剩下兩類行業,一類是實業,包括制造業和物流業;一類是信息業,包括服務、金融、信息處理業等,在實業中,物流企業會逐漸強化。
物流企業會越來越強化。是因為在電子商務環境里必須承擔更重要的任務:既要把虛擬商店的貨物送到用戶手中。而且還要從生產企業及時進貨入庫。物流公司既是生產企業的倉庫。又是用戶的實物供應者。物流企業成了代表所有生產企業及供應商對用戶的唯一最集中、最廣泛的實物供應者,物流業成為社會生產鏈條的領導者和協調者,為社會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梢婋娮由虅瞻盐锪鳂I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其提供了空前發展的機遇。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實現了一體化,供應商與零售商、消費者通過Internet連在了一起,通過POS、EOS等供應商可以及時且準確地掌握產品銷售信息與顧客信息。此時存貨管理采用反應方法,按所獲信息組織產品生產和對零售商供貨。存貨的流動變成”拉動式”。實現銷售方面的“零庫存”。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企業不必再花費巨資進行產品信息采集了,企業可以在網上電子公告,對用戶進行調查;也可以將產品調查表放在企業主頁或者某個知名站點上(尤其是某類產品的專業站點),讓用戶在網上即時填表或者下裁填表后返回;此外企業還可以根據所掌握的客戶資料,發電子郵件。當信息系統通過網絡采集到足夠的產品信息后。企業決策層根據這些信息適時調整生產計劃,適時退出適銷對路的產品。產品一旦定型,客戶就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系統訂貨,即時反饋到企業,企業立即組織生產,最后通過配送系統即時送到用戶手中,這樣,企業就以極限少的投入實現了產品的零庫存生產過程。
二、影響電子商務在物流管理應用的因素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但是從總體上還不能適應電子商務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很大差距,物流業相對于第三產業中其他行業和其他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的發展關系仍不協調,按照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協作規律要求的物流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加強。第三產業領域改革和管理相對滯后,市場競爭機制和市場管理法規不夠健全,大部分商品放開后市場流通秩序比較亂,物流企業自身經濟效益不佳。國有物流企業從運行機制、組織化程度、經營方式等方面都不適應電子商務時代要求,市場占有率下降,主渠道地位發生動搖。
1基礎設施能力不足,交通運輸能力仍不能滿足運輸需求,主要運輸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倉儲設施落后。大量的倉庫是五、六十年代的老舊建筑。
2技術裝備落后。現代化的集裝箱、散裝運輸發展不快;高效專用運輸車輛少,裝卸搬運的機械化水平低。
3管理分散,社會服務水平低。由于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缺乏統一規劃、重復建設加劇。全國物流企業處于小、多、散、弱的狀況。難以形成有效的社會服務網絡。
4物流行業人才培訓和物流信息工作亟待加強,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實現物流現代化的根本條件。目前這方面的工作沒有一個部門來負責,這對于物流人才的培訓和信息化的推進依然是整個物流行業的問題。
5物流管理系統的發展沒有統一規劃,管理體制仍需進一步深化。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的物流行業發展滯后。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管理體制的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到目前為止,我國物流業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稱多元的管理方式。由于體制沒有理順。各部門之間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業管理中存在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重復建設等種種問題。另外,已經形成的社會物流系統與企業物流系統由于管理的目的、手段不同,二者不能有效地結合和協調發展,也對物流合理化產生不利影響。物流業既然是全社會的服務行業,覆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產業,就更應該重視它的總體發展規劃。應當把物流管理作為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來抓,制訂具體的發展目標,分部門組織實施,使物流行業各個部門協調發展。
6對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期以來,“重生產、輕物流”的思想觀念仍沒有脫離舊體制的束縛。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流通不再只對生產起一種反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流通對生產起一種決定作用。我們必須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角度來認識搞好流通、建設好物流管理系統的重要性。
三、加強電子商務在物流管理應用的建議
1物流一體化——我國物流發展的必經趨勢
物流一體化是以物流系統為核心的由生產企業、經由物流企業、銷售企業直至消費者供應鏈的整體化和系統化。它是物流業發展的高級和成熟的階段。物流業成為社會生產鏈條的領導者和協調者,能夠為社會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物流一體化的發展可進一步分為三個層次:物流自身一體化、微觀物流一體化和宏觀物流一體化。
物流自身一體化是指物流系統的觀念逐漸確立,運輸倉儲和其它物流要素趨向完善,各子系統協調運作,系統化發展。微觀物流一體化是指市場主體企業將物流提高到企業戰略的地位。并且出現了以物流戰略作為紐帶的企業聯盟。宏觀物流一體化是指物流業發展到這樣的水平:物流業占到國家國民總產值的一定比例,處于社會經濟生活的主導地位,它使跨國公司從內部職能專業化和國際分工程度的提高中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勞務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務的物流運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雙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務提供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物流專業化的一種形式。第三方物流隨著物流業發展而發展。第三方物流是物流專業化的重要形式。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第三方物流的發展。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與物流產業的水平之間有著非常規律的相關關系。西方國家的物流業實證分析證明,獨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社會的so寓,物流產業才能形成。所以。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程度反映和體現著一個國家物流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物流企業完成的物流業務范圍的大小和所承擔的物流功能,可將物流企業分為綜合性物流企業和功能性物流企業。功能性物流企業,也可叫單一物流企業,即它僅僅承擔和完成某一項或幾項物流功能。按照其主要從事的物流功能可將其進一步分為運輸企業、倉儲企業、流通加工企業等。而綜合性物流企業能夠完成和承擔多項甚至所有的物流功能。綜合性物流企業一般規模較大、資金雄厚、并且有著良好的物流服務信譽。按照物流企業是自行完成和承擔物流業務,還是委托他人進行操作,還可將物流企業分為物流自理企業和物流企業,物流自理企業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物流企業,它可進一步按照業務范圍進行劃分,物流企業同樣可以按照物流業務的范圍,分成綜合性物流企業和功能性物流企業。功能性物流企業,包括運輸企業(即貨代公司)、倉儲公司(倉代公司)和流通加工企業等。物流一體化是物流產業化的發展形式,它必須以第三方物流充分發育和成熟為基礎。
2組建物流聯盟
對于已經開展普通商務的公司,可以建立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同時可以利用原有的物流資源,承擔電子商務的物流業務,擁有完整流通渠道的制造商或經銷商開展電子商務業務,比ISP、ICP或因特網站更加方便,國內從事普通銷售業務的公司主要包括: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等。而制造商進行銷售的傾向在20世紀90年代表現得比較明顯,從專業分工的角度看,制造商的核心任務是商品開發、設計和制造,但越來越多的制造商不僅有龐大的銷售網絡,而且還有覆蓋整個銷售區域的物流配送網,國內大型制造商的生產人員可能只有3000人-4000人,但營銷人員卻有1萬多人。制造企業的物流設施普遍比專業物流企業的物流設施先進,這些制造企業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物流網絡和設施支持電子商務業務。對這些企業來講,比投資更為重要的是物流系統的設計和物流資源的合理規劃,而批發商和零售商應該比制造商更具有組織物流的優勢,因為它們的主業就是流通。另外。區域性或全球性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具有物流網絡上的優勢,在達到一定規模后,隨著其業務沿著主營業務向供應鏈上游或下游延伸,第三方物流企業轉而進入網上購物的經營。有著相當的經營優勢,因此,組建物流聯盟最合理發揮生產企業和專業物流企業的自身優勢的一條捷徑,在生產企業已有的物流設備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物流企業的物流理念和制度安排,共同建立企業的電子商務物流系統。
- 上一篇:高校物流管理系實踐教學剖析
- 下一篇:小議煙草公司物流管理程序設計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