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物流種類以及應對舉措

時間:2022-12-17 03:00:00

導語:應急物流種類以及應對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急物流種類以及應對舉措

一、應急物流的概念及分類

所謂應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發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F實生活中,無論是SARS和禽流感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災害,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急需大量的應急物資,而應急物流保障的重要性也進一步顯現出來,應急物流與普通物流一樣,由流體、載體、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構成,具有空間效用和時間效用。但應急物流又與普通物流不同,普通物流既強調物流的效率,又強調物流的效益;而應急物流在許多情況下是通過物流效率的實現來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實現,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變為純消費行為,只考慮物流效率的實現。應急物流可以簡單地分為軍事應急物流和非軍事應急物流兩種。非軍事應急物流還可以細分為災害應急物流和疫情應急物流;災害應急物流又可分為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和人為災害應急物流。應急物流的“應急”二字本身帶有一定的軍事色彩,但應急物流并不等同于軍事物流。軍事物流的指令性比較強,尤其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始終把軍事利益放在首位。而應急物流系統則應該以社會利益為牽引,服務的對象是受災地區的人民,這兩者的目標、服務對象是不同的。應急物流一般具有突發性、弱經濟性、不確定性和非常規性等特點。

二、當前應急物流保障面臨的問題

(一)保障體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各地(市)雖然都建立有相應的物流應急機構,但現行體制不盡合理。如交通管理機構只對本地(市)交通道路、運輸專業人員和運輸機具的數量質量等情況有個大概了解和掌握,但沒有對轄區所屬專業人員、器材物資、運輸機具進行區分配置和組建交通運輸保障力量,更沒有明確戰時任務和實施戰時保障計劃,導致了應急保障能力不強。

(二)指揮體系不完善

應急物流保障,往往同時涉及部隊與地方,這種軍民共同參與的保障力量,在組織指揮上存在者很多問題。當前,部隊不僅內部沒有建立絕對權威的組織指揮機構,而且外部也沒有建立軍地聯合的指揮體系,造成了應急物流交通運輸的聯系渠道不暢,多頭指揮,各自為戰,責任不明。特別是公路應急輸送和空運應急輸送的組織指揮,沒有明確指揮部門的職能,軍交部門又無法獨自唱主角,因而,極易造成軍令不暢,政令不通,嚴重制約應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三)運載工具不先進

受經濟發展狀況制約,無論軍隊還是地方,當前的主要運輸方式仍然是陸上運輸。而應急物流的應急特性,要求時間必須最短,運距必須最近。然而,由于通常情況下物流成本按照海運、鐵運、汽運、空運的順序遞增,受客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國內大部分地區形成了以鐵路和公路為主進行物資輸送的局面。即便是在應急條件下,受經濟條件制約,某些地區甚至也只能采取公路輸送的方式組織物流運作。這種物流運載的區域間不平衡性,給某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應急物流交通運輸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交通道路欠發達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地區,尤其是在某些山區、邊區、老區,“出門靠腿、運輸靠背”的落后局面仍然存在,在這樣經濟落后的地區,一旦出現應急、突發事件,組織應急物流交通運輸保障無疑將會需要高昂的成本支出。

三、應急物流體系建立的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應急物流指揮體系

應急物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有專門的專業知識作支撐來進行指揮控制,否則,將不利于發揮應急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處置社會突發公共事件中,應當從制度安排的高度,建立和完善應急物流專家輔助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即構建一套科學的決策流程和指揮機制,使得各級行政領導在應急物流決策活動中,能夠充分吸納物流專家的意見,在必要的時候由應急物流專家統一指揮、各部門分工協作。

應當看到,不同類型的物流,由于沒有統一的指揮調度,在流向、流程、流量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雜亂無序的現象。如在汶川地震的物資捐助工作中,一些捐助的物資缺乏統一的調運渠道,存在著各自為戰的問題,加之震區各個收容點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很難做到供需的匹配。因此,應著眼官方和民間一體、軍隊和地方一體,兼顧供給和需求,對應急物流實施一體化的指揮調度,統籌安排各個渠道的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使應急物流發揮最大的效益。

(二)應急物流配送體系的建立

縱觀歷年來我國應急物資的發放情況,都是通過政府工作人員、救災部隊分發給群眾的,效率低,分發面窄,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政府有必要通過以下幾點來建立高效、發達的應急物流配送體系:

一是政府可通過應急物流指揮中心,結合實際情況,整合現有社會資源,聯合配送行業內信譽高、價格合理的物流企業進行協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過大型物流企業已建立起來的供應鏈、連鎖網絡組織應急物品投放市場。

二是政府應大力推進國內電子商務業的發展,著重優化電子商務系統的應急物流配送網絡,加強應急物流指揮中心與電子商務業的聯系,減少物流環節,簡化物流過程,提高應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應性能。

三是在應對危機時,政府可根據應急工作的需要,通過行政手段和輿論召喚,動員人民群眾參與應急工作,通過組織地方干部、民兵、部隊、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員、醫務人員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將應急物資發放到受災地區,這樣可保證應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廣度。

(三)搭建多樣化的信息平臺

近些年來,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驕人的成績,一般情況下的通信聯絡非常方便快捷,物流信息管理平臺建設也初顯成效。但是,汶川大地震后,由于通信設施被毀、斷電等原因,震中的汶川縣城曾長時間與外界中斷聯系,包括物資需求在內的一切信息均無法傳遞。同時,在抗震救災中,也出現了物流資源、物流過程不能可視可控的問題。

若應急物流指揮單純依靠電力驅動的、高科技的信息溝通、指揮手段,在極端復雜嚴酷的條件下,將無法保證通信聯絡的暢通,也就無法實施有效的指揮控制。而此時,低端的,傳統的甚至是原始的通信聯絡、指揮手段,可能會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汶川地震中,一位徒步逃到都江堰的汶川縣城市民,給外界帶來了震中的確切信息。

總之,應急物流在我國尚屬一個新興概念,我國應急物流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需要加強對建立應急物流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完善應急物流理論。應急物流機制和體系的建立,是要求物流軟硬件基礎設施、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作為保障的。應積極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盡早建立高效、快速的應急物流體系與現代應急物流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