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問題

時間:2022-01-18 09:33:09

導語:以人為本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問題

摘要: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看到高職學生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學校學生的特點,在學生管理上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但研究發現,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理念和體制落后、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學生管理工作隊伍匱乏。本文在以人為本的視角下,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以人為本

教育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時展的產物,它要求在教育中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注學生的需求,把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學生管理工作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它是通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雙向互動而進行的,只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活動,管理工作的主客體才能有機的統一起來。①但研究發現,目前我國的職業院校在學生管理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忽視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開發,這對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起到阻礙作用。本文主在以人為本的視角下,介紹了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改進建議。

一、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管理理念和學生管理體制落后

長期以來,嚴格的制度管理理念占據著學生管理理念的主體地位。這一理念表現為學校和教師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學生是被管理者和接受教育的人,這樣的理念使學生和學校處于對立的兩極,學生過分依賴學校和老師,老師事無巨細。在這一管理理念下,學生忽視了自身的發展,個性得不到表現,創造力被抹殺。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一般實行院系班的管理體制,學院統一管理各系,各系再劃分成各個班,層級分布。這樣的管理體制使院系管理部門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一線式追蹤,事無巨細,造成學生管理工作龐雜,管理人員困頓,難于抓住學生管理的重點工作,造成該管理的不管、不該管的卻管了的狀況。此外,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忽視,片面強調對學生的管理,忽視了服務學生的職能。

(二)學生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

高職學生是有一定自主和獨立性的成人,我國高職院校過分強調學生的同一性,對學生進行批量式教育,講究同一、平均,現有的管理模式忽視了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②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日益受到重視,但現有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機會,片面的接受學校的統一管理,思想和行動受到限制。這種管理手段教育出來的學生,難以應對多變的社會,對環境和時局的發展缺乏感知能力。

(三)學生管理工作隊伍匱乏

隨著高校擴招的進行,學生人數猛增,相比學生人數的增加,教師隊伍卻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師生比例失調。這種情況造成一師兼多職,甚至從校外聘請兼職教師的情況。這使得學生與教師溝通缺乏,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沒有時間與精力去關注學生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同時學生認為老師上完課就走,與自己根本沒有什么交集,師生關系冷漠,甚至對立。

二、改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職院校管理要素中的主體性成員———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學管理中只有以人為本,把調動人的積極性這個目標轉換為通過管理塑造一種環境,激勵學生自覺為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目標的統一而奮斗,這種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③“以學生為本”要求按照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實際需要安排教學,高職學生處于埃里克森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的成年早期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對親密感的渴望,希望與同學、朋友建立牢固的親密關系,避免孤獨感。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表現出對自由、個性的向往。因此,在學生管理中應該給予學生更大的權利,學會放權,即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學校的管理,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一員,感受到自身肩負的責任。

(二)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建設

高職生在生理上處于青春期階段,渴求自由自在,希望了解異性,思維活躍、接受能力,而高職院校學習環境寬松,學生個性極易得到張揚,這就形成了學生的獨特個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對學生的教育時曾說:“在我們教育集體的創造性勞動中有一條新年起著巨大的作用,這就是: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中應看到學生自我管理的長處,搭建學生自我管理的平臺,是學生參與到學校和自身的管理中來。一方面,學校教師注意在思想上、心靈上與學生溝通,關注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學會放權,使學生有自己參與管理的意識和感受。

(三)建設一支高素質學生管理隊伍

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為此了相關文件來促進該隊伍的發展和優化。教師隊伍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教師隊伍的建設關系到學校的長久發展和學生培養質量。為此,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優化隊伍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使選聘的教師專業對口,能夠盡快適應崗位;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學習培訓、進修,建立健全教師任職資格、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競爭上崗、動態管理”的人事制度,使學校教師自覺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和知識建構,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教師隊伍。

作者:李小雙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注解:

①王寶德,劉凱,劉雪梅.“以人為本”學生工作理念初探[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7.

②趙建軍,高媛,朱愛茹.推進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2.

③吳卿艷.論以人為本的大學管理理論[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