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的運用

時間:2022-07-10 09:40:31

導語: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的運用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方向發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由于傳統學生管理采取“上施下教”的辦法,無法適應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因此必須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改革。結合學生成長階段的不同特點,堅持“以人為本”,改變剛性管理模式,將柔性管理理念引入學生管理工作,實現學生服務和學生管理緊密結合,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斷提升。

關鍵詞:柔性管理;高校管理;學生管理

隨著我國高校發展規模持續擴大,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漸發展為大眾化,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以及素質情況呈現出多樣性發展特點[1]。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具體的規章制度進行,未突出人性化管理,缺少對學生情感需要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和當前高校發展提倡的“以人為本”理念是相悖的[2]。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主動適應時展,打破“制度為本”的管理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柔性管理,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展現舞臺。

一、柔性管理的定義及內涵

“柔性管理”從企業管理理念演化而來[3],與剛性管理相對。剛性管理講究按照規章制度管理,柔性管理傾向于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從人的行為及心理規律,能夠對被管理人員產生巨大的說服力,并且能將組織意志當作個人自覺行為,進而改善個人行為。高校采取柔性管理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角度出發,結合高校文化、價值觀以及精神氛圍對學生實施人性化管理,高校管理人員通過信任、指導、感化以及自控的辦法,對學生開展說服教育,并給予學生必要的關心幫助,充分調動廣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創造性以及積極性,全面促進學生自我提升和發展。

二、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用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在要求。如今高校大學生群體出現了多種新變化,一是,生活方式更加多樣化。隨著物質水平的逐漸提升,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更加優渥,對生活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但是學生追求的生活質量存在高低之分,部分學生由于人生經驗不足、價值觀扭曲,追求頹廢的生活方式[4]。因此,高校在對學生管理的過程中應將學生往進步和高尚的道路上慢慢引導。二是,由于大學生的心智比普通中學生要成熟很多,有著較強的民主意識,對于個體權利的追求更加重視。對此,高校管理者應該進行正確引導,尤其是要把握好集中和民主以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良好關系,鼓勵學生在追求個性發展的過程中,還應該要有自律意識,注意引導和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及團隊協作意識。三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以及升學壓力,當前社會出現的不公現象及腐敗問題也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巨大的創傷,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出現心理不平衡的現象,對此高校應該加強引導和教育。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活動、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諸多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傳統只追求意志統一、要求學生完全服從的管理模式顯然難以適應。在高校學生管理的過程中適當添加柔性管理的理念,符合當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二)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結合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大學生個性化特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全面調動廣大學生的創造性以及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保障了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的過程中都能夠接受人性化教育和管理,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個性,從而實現更加全面的發展。但是反觀當前剛性管理模式,并未突出學生情感和個性的需要,這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求的“以人為本”目標相悖。采取柔性管理的辦法,堅持以教育和引導為主要管理辦法,通過和學生之間共建平等互信、情感激勵及真誠交流,實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目標[5]。(三)學生管理的根本目的。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最根本的內容是加強對人的管理,學生的性格、品質、情緒及需求等因素都將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和效果帶來巨大影響,只有充分做到“以人為本”,才能充分尊重且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才能實現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標。此外,高校學生管理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生存以及工作,具備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從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來看,大部分存在“一刀切”或“一鍋端”的現象,以致于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極易產生逆反心理,無法將創新精神發揮出來,這也違背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初衷。

三、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一)突出學生自主管理的主體地位。柔性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完善學生自我發展,是進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途徑。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學生,進而激發廣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及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中對學生加以教育。(二)相輔相成,剛柔并濟。剛柔并濟指在制定及執行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制度的過程中,把剛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人文管理充分結合,從而實現二者的良好互補[6]。比如,在開展柔性管理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人文管理的具體程度,有效順應當前事物發展的特點,并進行疏導和溝通,全面促進事物更好地發展;在進行剛性管理的時候,要把柔性管理的手段及決策充分融入其中,結合當前高校管理的具體情況,把高校的人文精神、辦學理念、歷史傳統等多項制度條文全部融入其中,做到用制度去規范學生行為,體現出制度的靈活使用及權威性。如果只是單純地借助制度進行約束,依靠傳統的獎懲和紀律監督等手段實施管理,難以實現管理人員和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無法體現出真正的情感和諧,學生管理工作也將難以開展。(三)加強情感交流,做到以心換心。情感是人們對外界客觀事物表現出的喜好,對于一個人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對尚處于情感成熟期的大學生來說,情感的導向作用更為明顯,所以加強學生管理還應該充分認識到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只有當管理人員用真誠的情感去感化學生,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用情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并且感動學生,方能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思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員必須全心全意地尊重、關心學生,做到以心換心,逐步淡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界限,消除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立情緒,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校老師的關心,卸下包袱和教師促膝長談,從而感受到校園的溫暖。(四)激發學生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學生作為一個有著較高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的群體,對于客觀事物的認知具有較為理性且獨特的判斷,通常不會盲目聽從或者是迷信,崇尚民主、公開以及公正的思想。因此,對高校學生進行管理應該充分適應大學生這方面的特點。第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鼓勵廣大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工作。雖然當前大部分學生并未主動參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但是學生都渴望獲得自由,實現自由發展,能夠主動且積極地安排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對此,高校在進行學生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到一切為了學生、充分尊重學生以及完全理解學生,更應該做到盡可能地滿足學生,考慮學生的需求以及為促進學生發展提供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不但能夠有效增強廣大學生主體意識以及工作責任感,還能夠滿足廣大學生不同方面的需求,進而激發廣大學生采取有效行動,最終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目標。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管理,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學校管理情況,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高校管理工作的認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以及一體感[7]。第二,加強對學生自我激勵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傳統的剛性管理存在權力太過集中的問題,自我激勵以及自我管理對修正這一問題有著十分突出的作用,能夠更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柔性管理有助于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能夠增強廣大學生的學習動力,特別是對于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突出的作用。徹底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結合高校學生管理目標以及工作任務的開展,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對自我發展進行有效控制,強化自我管理,進而實現自我完善。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斷革新、辦學主體的多元化、高校畢業生工作的市場化……在面臨這些問題時,我國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就顯得沒有力度。因此,引進“柔性管理”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對柔性管理的內涵以及如何在高校學生中構建柔性管理模式進行了探討,希望在高校教育模式變革當中起到一點作用。總而言之,當前社會各界都提出社會發展和管理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良好高校教學氛圍的重要基礎,把柔性管理理念充分引入高校學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積極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促進廣大學生獲得更加全面且健康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提升學生管理質量及效率有著突出的作用。此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需十分清楚且深刻地認識到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學會用柔性管理思維引導學生,將柔性管理和剛性管理充分融合。雖然二者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但是有效結合更能發揮出管理效用。柔性管理事實上也是剛性管理重要的補充,對于剛性管理方法及思想起到良好的升華作用,二者“剛柔并濟”方能體現當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真正內涵。

【參考文獻】

[1]姚曉輝.淺談借鑒國外高校柔性管理經驗創新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7):156-157.

[2]葉曉勤.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滄桑,2009(5):187-188.

[3]林莉.淺論“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運用[J].蘭州學刊,2009(6):156-157+15.

[4]連惠薌.淺談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178-180.

[5]黃厚明,陳•巴特爾.基于學生主體發展的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08-112.

[6]唐圣華.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1):130-133.

[7]石沁禾.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51-53.

作者:吳瑋 單位:揚州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