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媒介形態作用研討論文

時間:2022-06-01 11:15:00

導語:手機媒介形態作用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手機媒介形態作用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前言;手機圖書館的信息傳播過程與影響;手機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形態的補償性;手機圖書館建設策略分析;未來展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數字化的興起,使圖書館的信息傳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手機圖書館信息傳播的過程模式、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基本上完全符合大眾傳播的線型模式、手機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比較、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個性化信息的個性化、分眾化服務是信息傳播的發展方向、傳播媒介形態的演化、影響與融合、手機圖書館的補償性、探尋合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創新內容資源,提供個性服務、多渠道產業鏈,提升盈利空間等。具體請詳見。

1前言

數字化的興起,使圖書館的信息傳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傳播媒介的廣泛采用,將對圖書館的運行模式產生深遠影響;讀者權利意識的覺醒,也推動著圖書館加快角色轉變……新興信息傳播形態和閱讀形式體現出的特征在根本上決定著其對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產生何種影響。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解讀手機圖書館,探討手機作為傳播介質對信息傳播模式的影響及其對媒介形態的作用。

2手機圖書館的信息傳播過程與影響

2.1手機圖書館信息傳播的過程模式

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過程由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等5個基本要素構成,簡稱“5W模式”。這一線型模式界定了信息傳播的基本過程。圖書館的本質是信息傳播,其傳播過程至少也必須具備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接收者4個基本要素。其中,傳播者就是圖書館;傳播的內容即作品信息,是人類創作的、能夠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傳播媒介是指用于負載、擴大、延伸、傳遞作品信息的物質實體,可能是圖書、音像制品、報紙等;接收者是信息傳播的“終點”,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一個組織。

可見,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基本上完全符合大眾傳播的線型模式,即傳播者(圖書館)——內容(作品信息)——媒介(出版物)——受眾(讀者)。然而,這種單一的線型傳播模式的缺點比較明顯:①缺少反饋,單向行進的信息傳播模式,傳播周期較長,受眾只能被動接收;②實物形態的傳播媒介導致傳播內容與載體不能分離,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影響傳播效果。手機圖書館的出現,較好地彌補了這兩個缺點。

在手機圖書館中,傳播過程依然由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接收者4個基本要素構成。然而,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其傳播內容和傳播媒介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傳播內容演變為表達作品信息的代碼(無形形式),其特征是可分離性、可復制性、可共享性;作為通信工具的手機則充當了信息的傳播媒介,其特征是“交互性”。當然,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字信息傳播形態,手機圖書館是借助移動通信網絡進行圖書信息傳播的一種模式,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一種新形態,它的出現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的功能和本質,改變的是傳播內容的形式與傳播媒介的形態。

2.2手機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比較

2.2.1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個性化信息的個性化、分眾化服務是信息傳播的發展方向,而手機本身就是個人消費品,基于手機的媒體自然更符合信息服務個性化、針對性的發展趨勢。手機媒體所擁有的技術平臺足以保證其在未來發展為包括用戶需求分析、信息定制、信息分類、自動分發、用戶反饋等系統在內的信息服務。改變了社會信息的流動方向,信息不再沿著某一方向單向行進,而是在立體的網狀結構中向多個方向流動。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說過,在后信息時代,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數字化,大眾傳播的受眾往往只是單獨一人,信息變得極端個人化,個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媒介的受眾從大眾到較小的和更小的群體,最后終于只針對個人。

2.2.2傳播內容與載體實現徹底分離在傳統圖書館中,實物載體與信息采集、編輯加工、制作和流通等環節合為一體,以實現圖書借閱活動的目的——將加工后的作品(實物)傳遞給廣大受眾。然而,在手機圖書館中,加工、借閱環節出現轉型,信息的內容與載體實現徹底分離。知識信息從采集、篩選、加工到制作、存貯、轉換,再到傳遞,完全以數字化信息的形式流動,不依賴于任何特定的物質載體,傳播過程就是信息采集加工、存貯轉換、傳遞的過程,加工后的作品知識信息獨立于有形物品而存在,信息傳播完全脫離了物質載體的限制,借閱圖書只需獲得圖書知識信息的訪問和瀏覽權利。圖書內容和載體的分離不僅表現為技術進步,更重要的是完全改變了人們對閱讀與信息的本質的認識。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圖書館信息傳播的概念,體現了信息傳播的本質。因為信息傳播的核心內涵就是作品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傳遞,數字化和網絡化的信息傳播還原了圖書館作為信息采集加工傳播的屬性。因此,手機圖書館作為最新型的數字信息傳播形態,使得信息傳播活動回歸編輯、加工和傳播的本質特征,彰顯出信息傳播的本質屬性。

2.2.3改變了圖書館信息傳播的行業結構及地位手機圖書館使圖書館的傳播鏈發生了變革,傳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參與者因為傳播流程與技術基礎的變化有了根本不同,手機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參與者甚至主導者。由于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越來越趨向于為用戶提供一站到位的服務,因此,傳播正在演化為“內容產業(ContentIndustry)”的一部分,這使現代圖書館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即成為“內容服務提供者”(ContentServiceProvider,CSP),也使圖書信息傳播不再只是圖書館的行為,所有從事內容產業的內容提供者都可能會成為傳播媒介,受眾的話語選擇權增大,加之手機“交互式”的平臺,在某種意義上為實現“傳播自由”創造了條件。

3手機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形態的補償性

3.1傳播媒介形態的演化、影響與融合

傳播理論認為,在媒介形態不斷演化的過程中,改變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內容與形式,重要的是它重新建構了人們的感知和思想。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曾經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論斷,即人對任何傳播媒介的使用所產生的沖擊力遠遠超過它所傳播的特定內容。媒介內容延伸并重新組織了人們的感性生活。

為了闡明媒介演化對人們感知和思想的影響,麥克盧漢把媒介形態分為印刷媒介與數字媒介兩種,他認為:印刷媒介是人體個別器官的延伸,強調的是人的直線思維;數字媒介則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它加強了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強調事物的整體性、關聯性與深刻性,解除了專業分工的局限,要求人類發揮自我參與社會的想象力,擴展個人的分析能力。作為新興信息傳播形態,手機圖書館正是數字傳播媒介最典型的代表。它在電子圖書以及網絡圖書的基礎上應運而生,融合了數字圖書館的特征,是數字圖書館的有益補充。

作為一種數字傳播媒介,手機傳播的信息類型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和動畫等,集所有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于一體。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I·浦爾(I,Pool)認為“媒介融合”(convergenceofmedia)就是各種媒介呈現出一體化、多功能的發展趨勢。數字技術條件下媒介的融合,是對傳統大眾媒介的兼收并蓄和傳播觀念、傳播技術的突破,并在此基礎上生成綜合性的、更加完善的新媒介。數字技術不僅導致了傳播媒介的融合,也使信息、媒介和通信等相關產業趨向融合,相互關系越來越緊密,進而這些產業之間以及它們的產品之間的傳統界線也將被打破。手機圖書館正是在這一趨勢下移動通信技術與傳統圖書信息傳播理念相融合的產物。

3.2手機圖書館的補償性

數字技術應用導致的媒介融合現象并不意味著人類的信息傳播形態越來越少,因為新的傳播形態的出現和發展,會影響一切其他現存傳播形態的發展。它們共同演進、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繼進化和相互取代。保羅·萊文森提出了“補償性媒介”(remedialmedia)理論,他認為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功能的補救和補償。另外,人類發明媒介,以便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經失去的那部分自然,如照片捕捉住文字中失去的那部分直觀形象,電話、唱片和收音機重新捕捉住了語音。從這個觀點來看,整個媒介演化進程都可看作是補救措施。而手機圖書館則可視為補救性媒介的補救性媒介,因為它是對互聯網、報紙、圖書、電臺和電話等媒介的改進,是許多媒介的混合與轉換,與以往的任何傳播媒介都不同。

運用麥克盧漢的“媒介4定律”(放大(amplifica—tion)、過時(obsolescence)、再現(retrieval)和逆轉(re—versal))理論可以更好地理解手機圖書館作為傳播媒介的補償性。他說,對于任何一種媒介及其影響,都可以問4個問題:它提升和放大了文化中的什么東西?它使什么東西過時,把什么東西推到顯赫地位?它在剛剛過去的領域里再現了什么?這個媒介達到潛力極限之后,它逆轉或搖身一變成了什么東西?媒介定律的四效應不是單一的,相反,給定的媒介通常提升、過時、再現和逆轉成某種東西的媒介往往也不止一種。手機作為傳播介質,并非只是作為通話工具的媒介,雖然它出現的原動力是出于對前技術時代人們邊走路邊說話的自然狀態復歸的渴望。它融合了紙質媒介的書寫、互聯網的交互、無線通訊的即時移動便捷和E—Mall的可保存可重發的特征,從而發展成為現代社會中最具兼容性和整合性的多媒體形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保羅·萊文森指出,多元性是新媒介的活躍成分,就像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盒子,吸進去的越多,發揮的力量越大。因特網及其體現、證明和促進的數字時代,是一個功能集成化的補償性媒介。而在此基礎上發展的手機圖書館,則是因數字圖書館的不足而產生的逆轉。

數字時代的特征,是用視窗和瀏覽器選擇信息而實現個人化,在數字化之后的時代里,我們期待與之類似的表現個人選擇的載體。在這個意義上講“手機圖書館”將是互聯網出現之后,新媒體克服傳統媒體的不足,實現自己的一種方式,其傳播介質將更適于信息傳播。比起有線網絡的電腦,基于無線網絡的手機媒體對信息的處理更加及時、迅速,互動性更強,從而更符合個體的需要。每一個手機號對應了一個真實的人,規避了網絡媒體的虛擬、無序?!笆謾C媒介”的人性化傳播特點正是代表未來新媒體的發展方向。而它的這種特性在無形中也將信息傳播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折點。

4手機圖書館建設策略分析

4.1探尋合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

手機圖書館是在移動通信網絡上的圖書館活動,因此,建設手機圖書館的關鍵一是技術;二是內容。一方面,實現手機圖書館服務的技術基礎是移動通信網的接入,而移動運營商壟斷著通信網絡,所以移動運營商介人手機圖書館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他們擁有龐大的用戶數據庫資源、網絡資源、平臺資源,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有針對性地向用戶推出自己的增值業務。同時,移動運營商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優勢,是目前國內任何一家大型機構都無法比擬的。另一方面,圖書館擁有高質量的內容資源,這是手機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根本和前提。所以當前“移動運營商+傳統圖書館”是實現手機圖書館服務的最佳模式。

4.2創新內容資源,提供個性服務

日本I—mode模式為運營商與圖書館之間實現良性互動提供了一個合作范本。日本的電信運營商數量眾多,競爭非常激烈,因此,運營商必須聯合內容提供商提供最新最好的內容服務才能在市場中立足。在信息服務過程中,運營商代內容提供商收取信息費,與內容提供商按協議比例進行利潤分成。這樣可以不斷激勵內容提供商提供完善和新穎的內容,大家各有所專,從而促進手機圖書館的良性發展。其基本思路就是以用戶的需求為第一要素。

4.3多渠道產業鏈,提升盈利空間

能否盈利是手機圖書館能否良性及高速發展的關鍵,直接關系到手機圖書館發展的方向與態勢。手機圖書館要想成為優勢的信息傳播模式,必須要實現盈利并產業化,否則它就只能成為傳統圖書館服務的延伸與補充,而不可能獨立,因為它無法承擔內容獨立的成本。可通過內容服務盈利、廣告盈利以及手機圖書館衍生出來的價值鏈(如通過手機圖書館進行市場調查)等途徑實現盈利。

總之,手機圖書館建設應以其信息傳播特點為基礎,借鑒國外手機信息服務的成功經驗,運用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的運作手段,解決內容同質化、技術障礙等問題,尋求合理的盈利模式,從而使手機圖書館能夠在數字信息傳播市場中獲得更多優勢。

5未來展望

目前,媒介大融合的發展態勢勢不可擋,未來社會信息的傳播格局將呈現出更加錯綜復雜的網狀結構。從技術范疇看,隨著3G技術的成熟和應用,手機多媒體信息處理、傳播和存儲等功能會更加強大,為內容的多元化與集成化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在為用戶提供更為豐富、多樣的信息服務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從產業范疇來看,媒介融合的力量催生了產業融合,傳統媒介產業與電信產業、互聯網產業、IT產業、電子產業的分界線不斷模糊,圖書信息傳播作為傳媒產業的一部分已經與廣電產業、互聯網產業等發生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隨著政策和壟斷的破除,各產業之間的融合壁壘也必將消除。

傳統傳播媒介在受眾的注意力資源極度分化的今天,原有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而數字技術帶來的各類新媒體所具備的即時、即地、主動、交互、便捷等特征,則成了受眾注意力的聚焦點。隨著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和數字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之間界限的消失,媒介之間的競爭最終會演化為“內容”和“終端”的競爭。屆時,圖書館將演變成擁有規?;鏅嗟摹皟热菁善脚_”。而終端的融合則是尋求時間、空間的破除和低成本的最大化。在即將到來的3G時代,手機在功能上完全可以實現互聯網便攜移動終端的功能,與移動通信網絡的緊密結合為手機圖書館業務的開發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空間,手機的各種特性則注定其成為獲取信息和娛樂的最便利終端。手機演變成融合了電腦、通信和電子產品的個人可隨身攜帶的媒體中心,成為一種挑戰傳統媒體的新型移動型媒體。當然,手機圖書館尚處在摸索和嘗試階段,但我們可以樂觀地暢想手機圖書館的未來:作為一種新的圖書信息傳播模式,手機圖書館使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以任意方式閱讀自己感興趣的任何內容,這不僅能極大地豐富我們的世界,締造更為多元化的信息傳播網絡,而且能從網絡普及中創造出更大的信息價值。手機圖書館作為一個集閱讀、娛樂、互動為一體的多媒體平臺,必將催生一場徹底的圖書信息傳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