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對稱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7-05 05:18:00

導語:信息不對稱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不對稱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影響論文

論文摘要:“信息不對稱”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本文從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系統化的角度,論述信息不對稱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并從信息不對稱理論出發。對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信息不對稱的路徑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就業信息不對稱高校逆向選擇道德風險

我國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進入高等院校繼續學習。但隨之而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凸顯。有人認為,這一問題與高校擴招有關,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就業崗位有限,“無業可以就”;也有人認為是高校的專業設置和結構與社會需求錯位,培養的畢業生不適社會需要,“有業無法就”;還有人認為是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陳舊,職業生涯設計不合理,沒能正確處理好職業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就業期望值過高,“有業不愿就”。上述三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代表了就業市場三個主體:畢業生、高校及其主管部門、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就業難這一問題的大致認識。理智地分析這些觀點,反應的一個共同的客觀事實是各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并從而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基本觀點

所謂“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是指市場交易中參與交易的雙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狀態,即參與市場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的信息,處于信息優勢地位,因而具有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欺騙的動機。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奠基者是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邁克爾·斯彭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們因“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做出貢獻,榮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貢獻就是探討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如何運轉、失靈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檸檬市場”理論與人們的“逆向選擇”行為。

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絕對性。其一,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信息的傳輸也是普遍存在的。一條新信息產生于信息源,通過信道傳到信宿,在沒有傳遞到信宿前,對于信息源及信宿二者而言就已經存在了信息不對稱;其二,信息的不對稱是絕對的,信息對稱是相對的。信息運動的過程和物質、時間一樣是沒有源頭的,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及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無時不在變化,無時不在產生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不對稱是絕對的、永恒的。而信息對稱則是相對的、暫時的,人們掌握的信息永遠落后于產生的新信息。信息運動的過程表現為信息由不對稱到對稱的矛盾發展辨證統一,即信息由不對稱向對稱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

二、信息不對稱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主體分析

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主體的界定,學術界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從經濟學角度,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最活躍的參與者無非是畢業生、高校及其主管部門、用人單位三類。如果從供求關系的角度又可以把高校及其主管部門界定為供方,把用人單位界定為求方,畢業生則是具有能動性和參與性的特殊產品。

(一)信息不對稱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供給方的影響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看似是一個孤立的過程,實則是一個系統化工程,涉及到高等學校的招生、培養等方面。培養和生源質量高了,就業自然不成問題,反之也然。因此,要把招生、培養和就業看成是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三個環節,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環節。由于信息不對稱存在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所以高校就業工作中的三個環節也難免受其影響。

1.高校招生環節的信息不對稱,形成專業發展不平衡,使得大學生對學校和專業認同感下降。首先,國家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引導高校發展,教育行政部門不可能完全掌握高校發展狀況的全部信息,因此,無法也不可能制定完全符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高校發展的不同政策。這種不對稱信息就客觀存在著某些高校為了自身規模的擴張而進行盲目擴招的可能性,從而引起高等教育專業和結構的失衡。其次,由于考生與高校招生信息的不對稱,在高等教育總量不甚充足和高等教育層次復雜的背景下,因為“檸檬效應”的存在,不少高分考生為了規避風險,確保升學,則采取選擇錄取分數低一級的學校或次一級的專業進行報考。這樣選擇的結果使得優質的學校招不到對應優質的生源,考生也難以進入自己滿意的學校和專業,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下降,影響到高校的培養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高校培養環節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和社會認同度受損。首先,教育行政部門同高校、高校同社會需求的信息不對稱,引發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夠貼近。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仍在某些方面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需要,高等教育還不完全是市場經濟的嚴格組成部分。一方面,國家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要的契合度受到影響。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受信息傳遞鏈條的影響而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在制度設計和安排的過程中。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對社會需求信息了解不夠,專業設置和培養模式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會需求。

其次,高校規模培養與學生個體發展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高校教育難以實現個性培養。高校對人才的培養從客觀上說,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學生中存在著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理想等方面的諸多差異,使得他們不僅在選擇可接受信息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對同一個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意味著高校根據市場發展所做的人才培養方案不能夠完全落實高校在細分專業方向時,也沒有完全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力水平,學校很難最優化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沒有個性的畢業生,在創新性社會就很難有立足之地,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同。

再次,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學者的信息不對稱,致使教學質量的公正性受損。目前,不少高校把學生反饋意見和評教情況作為評定教師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甚至將此類信息上網公布。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應該是教學管理者,學生的意見可以參考,但決不能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如果僅憑學生評價來判定教師的教學質量就有可能出現某個教師因要求太嚴而不被部分學生接受;相反,對學生寬松的教師反而易受歡迎,就可能引發好教師不愿再嚴,差教師更加松散,使教學質量評價的公正性受損,引起培養質量下降。

(二)信息不對稱對就業市場需求方的影響

高校就業環節的信息不對稱,首先表現為用人單位難以掌握高校畢業生的完全信息。由于畢業生是具有能動性的產品和知識產品形態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產品一樣簡單地掌握其產品特性。在實際洽談過程中,用人單位難以完全了解畢業生的素質、能力等產品信息,分不清各種證書的真假優劣,不了解求職大學生的真實求職期望;同時,求職大學生也不了解用人單位的真實情況,不清楚用人單位承諾的可信度等等。這些存在于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供求雙方對信息占有的不對稱狀況將在協議簽署前后分別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它們將嚴重降低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運行效率,阻礙其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這一基本經濟功能的發揮,引起就業市場秩序混亂,進而影響畢業生的順利就業。在就業協議簽定前,求職學生清楚自身的能力而用人單位不完全知道,用人單位固然愿意選擇素質高的優秀學生,但現實問題在于畢業生的能力信息屬于私人擁有信息,個人會因為規避潛在風險而不進行充分披露,即使在完全披露情況下,用人單位也不一定會通過有效媒介完全獲得,如果用人單位僅憑證書或面試來評判審核應聘者,則可能經受來自于畢業生的多種道德風險的考驗,比如證書的偽造和應試時的言辭浮夸。另外,由于甄別和檢驗技術的缺乏也加劇了逆向選擇的負效應,使真正有能力的畢業生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優勢結果使劣幣驅逐了良幣。假如企業在人才供大干求的局面中采用降低工資的“物美價廉”招聘原則,這~行動的后果會導致更多的優秀大學生退出擇業隊伍,選擇繼續等待或繼續深造,這種逆向選擇一方面會使大量的優秀人力資源閑置與浪費,另一方面也使得優秀人力資源不得以向高學歷層次集中使畢業生就業時間延長,就業成本增加。如果企業轉而采用提高工資“寧缺毋濫”的招聘原則來反擊逆向選擇,可能使高素質的畢業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展示機會,企業也可能獲取優秀人才,但企業卻要支付高于市場一般水平的工資,為篩選高素質畢業生而支付了額外成本??紤]資金問題,企業便不得不縮減招募數額。倘若所有用人單位都采取一致的高薪誠聘策略,那么社會工資水平將被整體拉升,引發“多米諾效應”,使得整個社會對畢業生吸納能力下降,進而促使本已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境況雪上加霜。

其次,高校就業環節的信息不對稱還表現為用人單位與高校的信息不對稱。其一,用人單位無法完全掌握所有高校的培養方式、培養特色以及發展現狀,容易用高校的檔次來衡量畢業生的水平,一些名牌高校的低能力畢業生可能搶占了有限的就業崗位,致使不少后發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困難重重。其二,近年來,雖然不少高校主動貼近社會,根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對大學生的評價標準進行了改革,但總體上,仍然滯后,使得一些用人單位對高校推薦的優秀畢業生不認同,進而不再信任高校的推薦和頒發的各類證書。這樣的逆向選擇也導致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失去了原有的推薦作用,加大了用人單位的考察成本,也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其三,由于高校無法掌握招聘單位的真實用人信息,使得部分企業面臨個人利益最大化決策時,可能采用“只招不聘”,或者是利用招聘會來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變相推銷企業形象。這種行徑既浪費了社會資源,又揮霍了應聘學生的精力與財力,耽誤了畢業生擇業的最佳時機。

三、就業信息不對稱的解決路徑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純粹的供方或求方市場都不利于市場的發展。對供方市場——高校而言,如果不主動研究需求方的需要,就會使其產品長期不能滿足需求方的需要,就會使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無業可就,學校的發展也必然要受制于比對于需求市場——企業而言,如果不主動參與供方的產品設計與開發,長期得不到需要的人才,其發展也會受制于此。因此,加強信息互動,弱化信息不對稱效應,對供求雙方而言,都是明智之舉。解決信息不對稱,高校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按照就業要求,推進專業設置、學科結構、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教育教學改革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瞄準市場對專業人才規格的要求,要力爭把這種要求貫徹于專業建設的全過程,深入開展課程體系改革。為減少高校與社會需要的信息不對稱,高校要敢于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根據社會需要設置專業,切實突出專業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在增加專業設置時,要特別注意專業的就業前景調研,在專業設置工作中要認真細致地做好社會人才需求的調查與預測工作,力求把握未來若干年人才的實際需求,確定好專業教學改革及專業設置的方向和目標。要把專業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工作聯系起來,把畢業生就業率作為確定專業招生規模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二)暢通信息傳播渠道,減少信息傳遞的中間環節

傳播學理論認為,信息傳播的中間環節越少,傳播時間越短,信息保真效果就越好。就業信息傳遞的途徑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具體的崗位需求信息通過部門主管到人事部門,再到決策者,通過決策者到高校,最后到畢業生,或者有更多的環節夾雜其間,使信息所包含的內容受到各種主觀影響而失真。因此,對于高校來說,要鼓勵畢業生同用人單位主動建立和保持聯系,加強溝通,通過不斷的反饋濾除信息雜波;要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通過“就業網”,積極謀求企業具體的崗位需求同畢業生個人信息的直接約和,減少中間環節信息載體的主觀影響。

(三)拓展校企合作領域,延長信息傳遞時間

近年來,企業和高校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合作領域越來越廣闊,合作力度也越來越大:“3+1”訂單培養模式,共建教學科研實驗室,建立就業實踐基地等等。很多畢業生就是在參與了相關的合作項目,對企業有深刻的了解后將其作為自己的就業選擇。而企業在與高校的合作過程中,一方面更加清楚了高校在該領域的人才培養水平和所選擇的畢業生的詳細信息,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宣傳介紹了自己。從傳播學的角度,校企合作是促進學生同企業溝通了解的有效信道,延長了主體和受體信息傳遞的時間,增大了信息傳遞量,保證了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畢業生就業所帶來的負效應。

(四)提高違約成本,降低道德風險

市場中經濟主體守約的積極性來自于未來交易的預期,有關信用信息公開的范圍越大,違約的成本就越高,守約的可能性也越大。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上,提高違約成本實際上是針對道德風險而言。其一,高校要管好自己的畢業生。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一套使守德者得到利益,敗德者必然付出代價的制約機制。如:加強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學生成績和各類獲獎證書的管理,讓畢業生無冒道德風險之機;加大敗德信息披露制度,主動向應聘單位提供敗德行為畢業生的敗德信息,讓畢業生不敢承擔道德風險。要加強畢業生誠信教育,建立畢業生誠信檔案。其二,要增強對用人單位的鑒別意識和能力,保護畢業生的合法利益。對于參加招聘的用人單位要有嚴格的資質審核制度,一旦發覺用人單位只招不聘或者以招聘幌子行違法勾當,不但要將其清理出場,還要向社會公布這些不守誠信的單位名單。這些措施將使存在敗德行為的畢業生或企業感到“得不償失”,督促雙方在就業市場上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堅持誠信原則。

(五)加強信息研究和就業教育,弱化信息不對稱效應

高校要加強信息研究,努力制定出符合形勢發展需要和社會認同的學生評價標準和機制。一套科學的學生評價標準和機制,不但可以為用人單位選用畢業生提供科學依據,降低用人單位的用人成本,提高其用人效率,同時也可以為在校學生發展和就業提供努力方向。此外,高校還要加強就業教育課教育教學,幫助學生在校期間盡早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分階段、分層次地為學生提供各個方面的指導與培訓,從而減少由于學生在求職時不能正確向用人單位傳遞能力信息而造成的就業困難。同時還要教育畢業生擺正心態,認清形勢,根據現實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確立適當目標,加大就業信息的收集和開發力度,掌握求職技巧,向用人單位傳遞有效的信號,讓用人單位通過這些信號相信自己是值得雇用的好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