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知識品質社會視野認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0 04:54:00

導語:科學知識品質社會視野認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知識品質社會視野認知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人們對科學知識品質的認識和科學對自然界的認識一樣是不斷發展的。知識社會學從對傳統的普遍、客觀、價值中立的科學知識觀的解構中,逐步走向相對主義的科學知識觀。

論文關鍵詞:科學;知識觀;嬗變

傳統的科學知識觀認為,科學知識盡管有社會起源,但這種起源是與科學知識的內容無關的。自然界是現實而客觀的,科學就是致力于提供關于自然現象世界的客體、過程和關系的精確說明的事業。

科學知識是對自然世界真實特征的提示,并簡約于系統的陳述之中。純粹的、符合非個人的技術標準的科學知識,是獨立于偏見、情感、自我利益等主觀因素的。隨著科學知識自身發展所日益顯露出來的完整特征,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交融與互動,在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視野中,科學知識觀發生了根本性的嬗變。

1標準的科學知識觀形成與發展

雖然科學知識觀的形成有一個綿延的歷史過程,但對知識進行系統論述始于實證主義的代表奧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在《實證哲學教程》著作中,他把人類知識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神學時期”、“玄學時期”和“實證時期”。“實證時期”的知識與虛構的知識不同,是基于經驗方法論的、真實的、有用的、肯定而準確的知識。這種知識的典范是現代自然科學知識。

19世紀,人們驚嘆于自然科學成就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人類及其周圍的世界也服從相同的物理定律與過程,觀察、歸納、演繹與實驗的科學方法不但可以應用于科學,而且在人類思想與行為的各種不同領域里也可以應用的觀念。除孔德外,實證主義早期詮釋者還包括穆勒(J.S.Mil1)、斯賓塞(HerbertSpencer)和迪爾凱姆(EmileDurkheim)。他們認為,知識的科學性不再需要通過感官領悟,而是必須付諸經驗的調查,沒有觀察就沒有真理。所謂經驗的就是客觀既存的事實,而科學就是對那些事實的觀察和描述,既然經驗就是事實的,科學知識就是確證的。

進入20世紀,科學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給傳統的科學哲學帶來革命性的沖擊,科學理論難以與自然世界的經驗一一對應。20年代,以石里克(MoritzSchlick)、紐拉特(Ottoneurath)、卡爾納普(RudolfCarnarp)、波普爾(KarlPoper)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者,把科學哲學引入新實證主義階段,主張用“科學的邏輯”代替傳統的認識論。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感覺經驗是唯一的知識來源,科學必須要能夠“證明為真”,證明的方式包括經驗證明和形式上理論上的邏輯證明。所有有意義的陳述,要么是關于感知材料的可確證陳述;要么屬于“分析性”陳述,諸如邏輯和數學上的陳述2+3=5,5是2+3分析性陳述的必然結果,自然為真。他們認為,只有科學能給予我們真正的知識,形而上學的東西,如本質、本體、存在、第一因等等,都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加以摒棄。“意義”(meaning)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意義有所指,并且是可由經驗加以檢驗的。只有可用經驗檢驗的命題才是真命題,否則便只是假命題,這便是邏輯實證主義的“可證實性”(verificability)。科學的特征是從經驗出發,通過分析和演繹得出規律性的通則。通過對科學語言進行邏輯分析,排除與科學發現有關的社會、歷史和心理因素,以便給科學提供純粹的理性重建。把實證主義原則與數學、數理邏輯和語言學的成果結合起來,建構了邏輯實證主義的意義理論,即一切科學都是經驗科學,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等值于某種以指稱直接經驗的名詞為基礎的邏輯結構。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的邏輯或一種完整的經驗科學知識應該探討以下三個問題:…一是知識的基礎問題,即檢驗科學假說的最終論據是什么,包括每一門科學有無這樣的基礎以及各門科學之間有無共同基礎;二是理論的結構問題,即概念之間及陳述之間有系統的聯系,特別是公理系統的解釋問題和說明邏輯;三是理論的確認度問題,即證據在多大程度上給假說以支持,或假說從證據得到多大程度的確認。

無論是實證主義還是邏輯實證主義都假定,科學事實是關于外在真實世界的事實,它在某種程度上只能藉邏輯和數學知識的中介才能實現,不依賴或反映社會現實。新老實證主義者共享的科學觀包括:

(1)科學主義(scientism)。不論自然的還是社會的問題,其研究方法是同一的。在現代文化中,知識的意義是由科學來界定的,自然科學已為所有科學提供了方法標準,在自然科學方法與社會科學方法之間是沒有必然判別的。

(2)自然主義(naturalism)。所有的科學都研究外在于自身的對象,這些對象可化約為可觀察的原子單位,運用模像理論、對應理論和比配理論進行分析。

(3)經驗主義(empiricism)??茖W的基礎是觀察,實證知識建立在能夠觀察和確證的事實的基礎上。科學家通過實驗揭示客觀存在的一般規律,再根據規律提出假說來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

(4)價值無涉(valuefreedom)。科學不對其論題進行價值判斷,主張價值不能從事實中獲得。只有事實是可以檢驗的,價值則不然。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可以獨立于道德反省或個人的主觀因素而實現,真理是關于客觀實在的說明性陳述,是可以檢驗的??茖W知識不同于所有其他人類知識,可以檢驗證實,是普遍逼真的。

(5)工具性的知識(instrumentalknowledge)。實證科學是確定知識,因而也是有用的,可以準確預測和操縱社會的運行。實證主義者追求技術上有用的知識,并相信它們可以運用于不同的形式的社會改革。圣西門和孔德主張“實證科學”與“實證政治”。此后的實證主義者雖仍然將科學視為技術上有用的知識,但越來越傾向于淡化科學之公開的政治意義。到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實證政治就被拋棄了,科學成了純粹的非政治的知識。

2意識形態論的科學知識觀

雖然實證主義把科學知識視為客觀、普遍、價值中立的,但當其把科學觀念引入哲學、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同時,也就引入了意識形態。他們賦予科學知識的品質本身就是意識形態的產物。意識形態(ideology)最早于19世紀初由特拉西在其《意識形態概論》中首先提出來了,意在研究人和心靈、意識和認識的發生、發展規律與普遍原則的學說。馬克思、列寧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論述了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科學性。但在西方,意識形態一直被指責為“虛假的理論”,意識形態的結構內涵受社會、政治作用的制約。主流思想認為,意識形態與科學是分離的。

馬克思早就關注到,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資本家剝削的工具,他斷言,科學是社會的產物,科學的成就、應用和發展只有在一個更加廣泛的社會歷史脈絡中才能得到理解。馬克思以蒸汽機、電力技術革命促成社會產生革命為例進一步深刻指出:“機器表現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發的,使一般生產方式發生革命的起點?!半S著一旦已經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表現為生產關系的革命。”科學是歷史的有力杠桿,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一方面,機器成了資本家用來實行專制和進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機器生產的發展為用真正社會的生產制度代替雇傭勞動制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谝陨戏治黾械揭稽c,就是科學技術不僅具有首要的社會生產力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政治意識形態效應。

卡爾?曼海姆(KarlMannheim)拓展了馬克思的“存在基礎”概念,并將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思想擴大到一般知識,認為人類的思想結構本質上都含有意識形態的性質,任何有關真理的聲稱都不過是一種自欺。他在《意識形態和烏托邦》中說:“我們可以證明:(a)認識過程實際上并非是按照存在的規律發展的,它的發展并非僅僅遵從‘事物的本性’或‘純邏輯的可能性’,它并不是由‘內在辯證法’推動的。相反,現實思想的出現和定型在許多方面都是受與此非常不同的超理論因素影響的。與純理論因素相反,這些超理論因素可以稱為存在的因素。這樣思想的存在決定也就不得不被認為是一個事實。(b)這些存在因素對知識的具體內容的影響決非只有邊緣性的重要性,它們不僅與觀念的創生有關,而且滲透進了觀念的形式和內容之中。此外,它們還決定了我們的經驗和觀察的范圍和強度,即我們以前稱之為學科‘視角’的東西?!睂ξ幕F象的適當分類和理解,必然涉及參與者本身對意義的詮釋,而意義卻不像外在世界的客體那樣僅是一個為人們所觀察的對象。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的群體都有他們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他們的詮釋必然是從其自身文化的特定意義架構出發的。因此,任何人類文化的產物均無法用一種永久不變的觀點來加以充分分析。雖然曼海姆把科學知識排除在文化現象之外,但他對文化現象的意識形態分析方法被相對主義的科學知識社會學所吸收。

另一條分析進路源自迪爾凱姆,從人類學視角對科學知識進行意識形態學分析。認為社會并不僅僅是個人的集合,它還包含著各種體制和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人們之間的相互溝通需要一套共同的符號,這便形成了公共信仰和觀念,即“集體意識”或“集體表述”的基礎。集體意識或集體表述顯示了社會成員的一般看法或想法,提供了觀念的框架和詞匯,它不僅是社會生活而且是精神生活的推動力。集體意識的強弱依賴于個人在群體中的整合程度,以及該群體在整個社會中的整合程度。集體意識是法律、道德和宗教的源泉,甚至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辨別、分類和綜合判斷也是受集體意識的影響決定的。時間、空間、力、矛盾、分類這些觀念最初源自社會結構的形式,是由社會因素決定的。比如一個群體的時間概念源自其集體生活的社會節奏。迪爾凱姆認為,我們能夠表明某些社會發展如何帶來了科學的產生,科學的某些集體特征使科學方法如何體制化,少數科學家的觀點如何被高度分化的社會所接受等等。

哈貝馬斯(JuergenHabermas)從語言哲學的視角對“科學技術即是意識形態”的命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取得了合法的統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問題的關鍵,科學技術成為了意識形態。哈貝馬斯認為,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維持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主要工具,成為一種決定社會系統發展的自主性力量。

“社會制度的發展似乎是由科技進步的邏輯決定的;科技進步的內在規律性,似乎產生了事態必然發展的規律性,而服從于功能需要的政治,必須遵循這種事態必然發展的規律性?!笨茖W技術在今天具有了雙重職能。它不僅是生產力,而且也是意識形態。此外,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政治機構的日?;顒尤找鎸W⒂诩夹g問題,關心現實生活中需要滿足的問題,而不是關心政治實踐問題、人的解放問題。只注重從技術上滿足現實需要的活動,而排除“價值問題”,科學技術起著使行政活動和輿論非政治化的意識形態作用。

3歷史主義的科學知識觀

在科學知識的增長模型上,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知識是一個不斷增長的線性的積累過程。波普爾按照他的“猜測一反駁”方法論,提出科學知識的增長源于理論的不斷被反駁、被否定、被證偽或被推翻,并被新理論取而代之。

庫恩從對科學史的考察出發,指出無論歸納主義者還是證偽主義者的看法都不符合科學發展的實際歷史。歸納主義者看不到科學史中非積累的發展階段,即科學革命的階段;證偽主義者則忽略了科學中受傳統約束的常規科學活動,卻用僅僅間斷性地出現的破壞傳統的活動即科學革命,來代替整個科學活動。由此,庫恩提出了他的科學革命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科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環節:首先,在“前科學”(pre—science)階段,正常的活動方式是批評議論,各個學派互相爭持。由于某個顯著的科學成就使這門科學進入成熟期,常規科學出現,然后進入了“常規科學”(normalscience)階段,其目標是闡明和發展一個“范式”(paradigm)。隨著科學的發展,當一個常規科學傳統試圖解決這個范式所遇到的異例或反常再三失敗時,這門科學就會面臨著危機,并進入“革命科學”(revolutionaryscience)階段。

革命科學階段,人們對范式或基本理論公開表示不滿,紛紛求助于哲學和根本原理的辯論,批評和議論代替解決疑難再次成為主導的活動方式,當相互競爭的理論選擇問題得到解決,危機隨之過去,進入新的常規科學階段。

按照庫恩的歷史主義科學觀,新的科學價值是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中出現的,歷史上的重大社會變遷通過新的科學價值標準影響科學,產生出建構新的現象場域的范式??茖W認識論、科學理論和科學的事實內容都是與歷史變遷聯系在一起的,具有歷史主義性格,因而科學要求批判性的歷史重建而不是理性重建。赫森(Hessen)曾研究說,在牛頓時代,工業家所面臨的重要技術問題與自然哲學家所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之間,有著緊密的對應關系。另外牛頓所屬階級的成員可資利用的文化資源,如政治、哲學及宗教信仰等意識形態,同樣影響和限制了牛頓的思考。

庫恩認為,常規科學家并不直接研究自然界,而是研究由范式所定義的自然現象,即由儀器、方法、信念呈現給他們的“現象場域”(phenomenology)。

這樣,常規科學研究的對象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具有相同的性質——社會建構的產物。庫恩認為,科學革命所帶來的新范式對舊范式的勝利不是智力意義上的而是社會意義上的,因為這取決于新范式訓練了更多科學家、取得更多資助、生產更多的實際成果??茖W進步的實現不通過駁斥“錯誤”理論和積累“真實”事實,而是通過范式替代或科學革命這個“真實的”進步過程,它不是一個純粹理性和合乎邏輯的過程,反而更像是宗教中的皈依或改宗(conversion),或心理現象中的“格式塔轉換”(ge—stalt—switch)。在范式轉換之后,科學家便生活在與他們前輩不同的現象世界中了,他們無法以新理論的語言來表達舊理論的思想,范式之間存在“不可通約性”。

對庫恩范式的解釋有保守、激進之分。按照保守的解釋,“范式”是一個分析性概念,其中包含著科學活動中的認識和社會兩種不同的因素,且這兩種因素是可以分開的;按照激進解釋,“范式”是一個整體,科學中的認識活動和社會活動本質上是相互整合的統一體。此外,對庫恩“科學概念的意義”的解讀,導入了自然科學解釋學的生長。庫恩曾說,科學概念的意義不在于它所指稱的特定對象,而在于因人而異的“用法”。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并沒有什么不同,因為自然科學中獨立于文化、中立于價值的成分絲毫不比人文科學的多。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的概念,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學習、變化和傳播,概念的有效性在本質上都是文化的。自然概念意義的生成的多元化來自不同對象解讀的思想,無疑是哲學解釋學的觀念。

4相對主義的科學知識觀

對庫恩范式和不可通約性概念的激進解讀,導致了科學知識觀的相對主義革命。不可通約性意味著,不可能找到科學合理性的規則,無論實驗證據還是邏輯證明都不能被用于表明一個范式優于另一個范式。而如果一個范式不能按照科學合理性標準被認為比另一個范式更先進,那么,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范式都是同樣有效的。

相對主義的科學知識借助于科學哲學關于“事實不完全決定理論”和“觀察負荷理論”觀點,對科學知識的社會決定論進行了辯護。按照迪昂一奎因的不完全決定論命題,有若干個邏輯上可能的理論是與經驗證據相吻合的,因而經驗有效性就無法從許多理論中分辨出唯一正確或錯誤的理論;既然如此,科學家做出的決定就可能不是基于理性的考慮,而社會學的解釋就是合法的。按照漢森滲透理論命題,觀察總是在某個既有理論下展開的,而某項觀察為何會負荷這一理論而不是另一種理論,并沒有內在的充分理由,顯然也不得不訴諸社會因素。同時,相對主義者利用社會學、人類學和語言哲學的資料對科學知識的內容社會學因素進行深刻的分析。認為科學所感受到的認識壓力其實是社會壓力。我們能夠正確接續數列(2,4,6,8,……)似乎是遵循了一種自明的數學算法,但實際上,接續這個數列的能力應歸于既有的訓練和常規實踐而不是數學認識的必然。布魯爾通過援引維特根斯坦表明,純數學的可說明性也與特定語言文化慣例是分不開的。布魯爾注意到巴比倫數學中沒有“零”的概念,進一步證明“數學的概念是文化的產物”。

相對主義的科學知識觀聲稱,社會原因是主要的決定因素。巴恩斯提出把科學處理為一種與其他任何文化相同的文化形式,并將文化分析技術應用于對科學的文化體制的文化的研究。布魯爾則發展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語言游戲的系統理論”,并用它澄清和擴展了曼海姆的知識理論。知識論的相對論和科學觀的實踐論,成了他們在“科學研究”與社會理論之間架設橋梁的思想武器。巴恩斯說,“科學不是一組在不同的特殊文化情境中維持正確描述和有效推斷的普遍標準,科學中的權威和控制不會簡單地保證‘理性’與經驗之間的互動不受妨礙??茖W標準本身就是一種特殊文化形式的組成部分,權威和控制對保持這種特殊形式的適當感是必要的。”…布魯爾說,“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表示它的個體成員們的感覺經驗,或所謂他們的動物性知識的總和。毋寧說,知識就是他們對實在的集體看法或諸看法?!惫珓諉T之家

在人類學領域對庫恩的激進解讀認為,科學首先是關于做事(doingthings)和學習做事(1earninghowtodoingthings)的活動,科學家的思想與科學家的行動密不可分的。庫恩說過:“學習理論的過程依賴于應用研究,包括用紙和筆以及用實驗室的儀器實際解題。例如,如果說學習牛頓力學的學生曾發現過‘力’、‘質量’、‘空間’、‘時間’等術語的意義,那一定不是由于他從課本中那些不完善的(盡管有時也有幫助)定義出發,而是由于他觀察并參與了這些概念解題的過程?!笨屏炙乖谝黄治鼋ㄔ霻EA激光器的科學家的社會網絡的論文中發現,除非與那些實際制造出了這種激光器的科學家發生直接的人際往來,沒有一個科學家個人或群體能夠僅僅根據正式發表的文獻資料制造出一臺能夠動作的TEA激光器??屏炙拐J為,這種直接的人際往來之所以重要,因為只有通過直接互動,科學家才能彼此交流那些雖然必要但無法言傳的非形式化知識。從而證明科學技術中隱含著社會學屬性。

同時,相對主義的科學知識觀也受到了來自哲學的批判,一是針對其倡導的對稱性和相對主義知識觀。所謂對稱性(symmetry),指同一類型的原因應當既可以說明真實的信念,也可以說明虛假的信念。二是針對其社會學科學主義僭越。馬丁?霍利斯認為,對所有的信念進行因果說明,拒斥以合理性為基礎的相對主義立場,腐蝕了客觀性概念的支柱。

知識社會學家用局域推理反對一般推理標準的做法,忽略了研究者在解釋行為者為何信其所信時,不能不對所分析信念的正確、錯誤進行判斷,并得出贊同或拒斥行動者自己的原因。例如,默頓在分析霍皮人的祈雨儀式時就拒絕接受霍皮人自己的信念,即他們的祈雨儀式將帶來豐富的雨火。默頓解釋說,霍皮人經常舉行祈雨儀式不是因為它們能帶來所意圖的結果,而是因為它們有加強部落成員之間的團結這樣一種潛功能,后者是不為霍皮人所認識的?;衾怪赋?,默頓首先是建立了自己的合理性標準的,因為只有借助于這一標準,他才能將霍皮人的信念看成是錯誤的和非理性的,而把他自己的信念視為正確的和理性的。也就是說知識社會學家在用相對主義范式分析科學知識的同時,自己卻走到了相對主義科學觀的對立面。勞丹認為,科學合理性只是意味著整體上遵循科學的方法,并不是說科學家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因而,相對主義對科學合理性的批判既不能界定一個對科學實踐進行研究的方式,也就不能用于說明它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