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思維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5:09:00

導語:道學思維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學思維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探究論文

[摘要]針對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問題,先明確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的運行規律,進而剖析信息生態鏈的信息流轉和能量流轉方式,在批判地繼承五行學說相關思想的基礎上,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模型的構建,最終得出的結論: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失衡分別是信息生態系統要素間相生相克與相乘相侮的作用結果。

[關鍵詞]五行學說;信息生態系統;信息生態鏈;運行機制

1引言

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是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信息生態失衡的核心原因、和諧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的關鍵因素都需要通過運行機制的剖析來破解…。因此,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旨在吸納五行學說的科學價值并構建基于五行學說的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解答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失衡問題。

2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研究述評

信息生態運行機制的相關研究按其研究深度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對信息生態系統相關概念的界定,指出了信息生態系統包含的要素,各要素的內涵和外延。李美娣。提出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環境三要素相互組合構成了迄今為止最有價值和最為重要的信息生態系統,持相似觀點的學者還有嚴麗、薛紀珊、田春虎、孟瑞玲。等。陳可認為信息生態系統是企業內部的信息環境,由信息戰略、信息行為、信息職員、信息處理流程、信息系統等組成。

第二個層次開始著眼于信息生態系統運行中的各種平衡現象、失衡現象和失衡對策,但沒有剖析信息生態系統內在運行機制,因此,相應的對策恰似無根之木。該類代表研究有:陳曙從信息超載、信息壟斷、信息侵犯、信息污染和信息綜合癥五方面剖析了信息生態失調的基本形態,并論述了與之相應的信息生態平衡;持相似觀點的學者有張彩云、韓子靜、余小鵬、李志昌等。

第三個層次才開始重視對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的研究。張新明構建的以人為本的信息生態系統結構與模型,既強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又突出了信息環境的重要性。余小鵬提出的信息生態演化模型,揭示了各要素之間聯系和信息生態演化的內在動力。但這些研究仍存在如下問題:①缺少對各要素運行規律的分析;②對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規律沒能把握;③對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研究得不夠透徹;④未能根據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得出信息生態系統失衡的核心原因。

3信息生態系統的基礎理論

3.1信息生態系統及其要素

信息生態系統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環境共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下的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有機的開放的人工系統。其要素包涵三個方面內容:信息人、信息和信息環境。

信息人是參與信息活動的單個人或由多個人組成的社會組織,是信息生態系統的主體。根據信息人在信息鏈上的位置和所從事的信息活動,將之細分為信息生產者、信息傳播者、信息序化者、信息消費者、信息分解者。

信息是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人的作用對象,是信息生態系統的客體。信息作為信息生態系統的粘合劑維持著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信息環境是指對信息人及信息本身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一切環境因素的總和,是信息生態系統的輔體。信息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和信息政策法規等是其顯性構成部分,人們的知識結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生產經驗等是其隱性構成部分。

3.2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失衡

信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在結構和功能上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其信息和能量(信息價值)的輸入輸出保持平衡,在外來因素干擾或者信息生態系統內某要素突變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平衡的穩定狀態,謂之信息生態系統平衡。

相應地,若不能恢復到平衡狀態,謂之信息生態系統失衡。信息生態系統失衡的現象有:信息超載、信息污染、信息壟斷和信息侵犯等。更多信息生態系統失衡的研究可參見文獻[6,10,11,15,16,17]。

4五行學說與信息生態系統

4.1五行學說簡述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五行的配伍如表1所示:

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順次相生,隔位相克。若五行相生相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出現相乘或相侮。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

4.2五行學說的科學價值

五行學說是我國先哲遍觀萬物之后進行哲學提煉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有效的理論形式,既存在可取之處,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要對五行學說進行批評地繼承。本文認為五行學說的科學價值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集中體現了辨證思維,完善了唯物辯證法。它獨特地避開了本體而抓住了關系,并具有辯證思維。五行學說既探討了矛盾雙方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的結合問題,也探討了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的結合問題,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補充和發展。

體現了科學方法論價值和科學認識論價值。五行學說具有思維經濟性和準公理性特征,是一種公理體系,具有科學方法論價值和科學認識論價值。

體現了系統論思想。五行學說自覺地體現了從事物內部結構關系及其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思想,五行生克制化體現了系統論之動態性原則,五行生克乘侮體現了系統論的反饋原則。

形成了一種普適性的抽象化符號語言模式。五行是具有特定屬性和功能的某類事物的代稱或符號,五行學說已被提升為一種構建理論體系和訓練思維方法的普適性的抽象化符號語言模式。

4.3五行學說與信息生態系統的內在聯系

就信息生態系統而言,五行表示的是在一個很明確的循環秩序中相繼并且相互影響的量,五行的相生相克形成了一個動態螺旋上升的循環演化過程,揭示了信息生態系統運行的客觀規律。信息生態系統這一多因素多元化的相互作用體系是簡單的線性邏輯所難以描述的,只有用五行學說的非線性邏輯思維才能找到合理的解答。五行學說涵蓋并交融了唯物辯證思想、系統論、控制論、自組織理論、符號化模式、循環反饋等多種思想,集中體現了復雜系統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五行之間通過相生相克的關系達到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形成一個自洽的全息的生態平衡系統。

5基于五行學說的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

5.1五行學說下的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運行規律

信息在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中體現出生命周期性,其必須經歷產生一擴散一維持一衰退一消亡五個階段,

信息本身的生命周期性恰好與五行學說中事物發展的生長(木)-升騰(火)-運化(土)-收斂(金)-收藏(水)五個階段相對應,這是五行配伍理論在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具體體現。

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中,以信息人為主體,因而各要素運行規律以信息人各角色的運行規律為重點。信息人的活動自始至終伴隨著信息的整個生命周期,并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由不同的角色起主導作用(見表2)。信息角色的主導作用是五行休王理論在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具體體現。

信息環境由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兩部分組成,隨著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和螺旋上升,這兩部分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轉換(見圖2):顯性環境的不斷發展,會帶來隱性環境的變革;同樣,隱性環境的不斷成熟,會促進新一輪顯性環境的進化。另外,顯性環境對信息的生長和升騰階段、信息生產者和信息傳播者起主要作用,而隱性環境次之;反之,隱性環境對信息的收斂和收藏階段、信息消費者和信息分解者起主要作用。而顯性環境次之。信息環境的上述運行規律是五行學說的陰陽轉換理論的具體體現。

5.2信息生態鏈的信息流轉和能量流轉方式

在信息生態系統中,聯結不同信息人的紐帶是信息,信息生態鏈實質上是信息流轉鏈。信息生態鏈上的能量流轉本質上是信息中隱含的信息價值的流轉,且信息生態鏈的能量流轉依附于信息流轉。

結合文獻[22],本文將信息鏈的信息流轉和能量流轉方式歸納為以下六種:

信息生產與供給:信息生產者在經歷信息內化的過程后,結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與知識背景,產生出新信息。并將之供給到信息鏈下游。

信息拒收與攝入:信息傳遞者接到信息鏈上游提供的信息,通過判斷,在拒收無關的信息后,將其余信息攝入信息生態系統,并傳遞到信息鏈下游。

信息篩選與序化:信息序化者在攝入信息后至使用信息前的這一階段,要先對信息進行篩選,排除無用和不可用信息,并將受理的信息經過載體轉換、結構變換、濃縮綜合等序化手段進行處理。

信息使用與吸收:信息消費者將經過序化后的信息變為自己所有并使其發揮出一定作用。

信息存儲與分解:信息分解者將信息吸收和內化的產物存儲起來以備后用,同時將使用后不再具有價值或過時失效的一切信息刪除。

信息反饋與循環:下游將信息饋送給上游的過程。反饋的信息包括對生產者所提供的信息的評價或分解者存儲的對生產者有用的信息。

5.3基于五行學說的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模型

在信息生態系統中,不同角色的信息人相互作用產生了信息生態鏈,帶動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信息流轉和能量流轉。信息作為信息人的作用對象,隨著信息人各角色主導作用的逐漸轉變而相應經歷著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相應地,信息環境也通過其顯性和隱性兩種環境主導作用的交替,分別對信息人的生產與傳遞、使用與分解活動起到輔助作用,并用這種作用間接地影響信息本身。可見,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的核心是不同角色的信息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應用五行學說的思想,結合各信息角色的特性,將不同的信息角色納入五行當中,則木對應信息生產者;火對應信息傳遞者;金對應信息消費者;水對應信息分解者;土對應信息序化者。利用五行的生克乘侮關系,本文構建出基于五行學說的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模型,如圖3所示:

這樣,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可以用五行及五行間的作用關系來揭示。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揭示信息生態系統運行中保持生態平衡的原理:

木生火:信息生產者為信息傳遞者生產并提供相關信息,同時信息生產率和信息供給率是影響信息傳遞和擴散程度的重要因素。

火生土:信息傳遞過程會造成信息雜亂無章,且信息傳遞者的層級關系越多,傳遞方式越復雜,信息的無序化程度就越高,就越是需要由信息序化者對之序化。因此,信息傳遞滋生了信息序化。

土生金:信息消費者直接使用的是信息序化者有序化后的信息,信息序化的程度越高,信息就越是易于使用。信息序化對信息消費使用起到輔助作用。

金生水:信息消費者使用信息后,將有用的信息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同時將無用的信息或使用后失去價值的信息轉給信息分解者。

水生木:信息分解者刪除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垃圾信息,為下一循環的信息生產凈化信息生態環境,同時將其存儲的有用信息提供給信息生產者,用于重組其知識結構,激發和產生新信息。

木克土:信息生產者產生的信息的無序程度受信息傳遞者的“無序放大效應”的影響而放大,使得信息序化者的序化工作更加困難。

土克水:信息的序化過程增強了信息的可用性,使得無序的雜亂無章的信息變為有序,增加了信息價值,防止信息分解者錯誤地刪除有用的信息。

水克火:信息分解者的作用在于存儲信息生態系統中的有用信息,刪除無用信息或過時信息。信息分解使得信息量由多變為少,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和抑制了無用信息的傳遞和擴散。

火克金:信息傳遞和擴散的范圍影響和限制了信息消費者的范圍,信息消費者只能使用傳遞到自身的序化信息。

金克木:信息消費者從客觀上要求信息生產者產出滿足自己需求的信息,這就給信息生產者劃定了生產信息的范圍,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消費者對信息生產有約束作用。公務員之家

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中,正是因為同時存在相生和相克這兩種機制才得以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5.4信息生態系統失衡的核心原因

外來因素干擾或內部某一要素突變會導致信息生態系統某一要素能力過盛或過弱,而這種過盛或過弱都會因為要素間的相乘相侮關系而被放大或加劇,這就可能打破要素間的制衡關系,從而超越信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這時信息生態系統就會失衡。信息生態系統要素相乘相侮的原因有兩方面:

某要素本身的作用過于強盛,造成侮上乘下。以木盛侮金乘土為例:信息生產者的作用過盛,就會造成信息生產過度和信息消費不足,本應由消費者引導信息生產的拉動模式就會轉變為信息生產決定信息消費的推動模式,即信息消費者反被信息生產者相侮;信息生產者對信息序化者有制衡作用,但由于信息消費者對信息生產者不能良好地制衡,造成無序信息泛濫,這就是垃圾信息等信息污染現象造成系統失衡的原因,是為木乘土。

某要素本身的作用過于弱小,被其所不勝相乘,被其所勝相侮。以水虧虛、土乘之、火侮之為例:信息分解者的作用過于弱小,不能及時地清理掉信息生態系統中的無用信息,造成這些無用信息被信息傳遞者繼續大規模傳播,出現信息爆炸,是為火反侮水。信息序化者防止信息分解者錯誤地刪除有用信息,對信息分解起到制衡作用,但由于信息生產者過度生產無序信息而使信息序化的難度加大,導致有價值信息不能及時序化而被信息分解者所刪除,是為土乘水。

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乘相侮,放大了信息生態系統要素間的制衡關系,加劇了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間的不平衡,最終牽一發而動全身,造成了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

6結論與展望

本文批判地吸納五行學說的相關思想,在明晰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運行規律和信息生態鏈的信息流轉及能量流轉方式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五行學說的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模型,得出了信息生態系統平衡與失衡是信息生態系統要素間生克乘侮關系的作用結果這一結論,找到了信息生態系統失衡的核心原因。

本文著重從信息人各角色的角度來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解決了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中的主要問題,而對信息環境內部各子要素對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的輔助作用研究得不夠深入,這將成為后續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靖繼鵬,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發展前瞻,圖書情報工作,2009.53(4):5-7

[2]李美娣,信息生態系統的剖析,情報雜志,1998(4):3-5

[3]嚴麗,信息生態因子分析,情報雜志,2008(4):77-79

[4]薛紀珊,信息生態與信息開發,學會,200l(12):53-54

[5]田春虎,信息生態問題初探,情報雜志,2005(2):90-92

[6]孟瑞玲,信息生態的失調與對策分析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8):127-130

[7]陳可,論企業內部信息生態系統的均衡調理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8):114-116

[8]陳曙,信息生態失調的剖析山東圖書館季刊,1995(4):4-7

[9]張彩云,李倩茹信息生態的幾個問題經濟論壇,2001(6):13-14

[10]韓子靜,信息生態學與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研究[學位論文],浙江:浙江大學新聞傳播學系,2008

[11]余小鵬,Intemet環境下信息生態系統失衡研究,圖書館學理論研究,2009(7):47-50

[12]李志昌,論社會信息生態問題,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4(5):42-44

[13]張新明,以人為本的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研究,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4):531-533

[14]余小鵬,裴雷Inrernet環境下信息生態模型研究,情報雜志,2008(8):47-49

[15]王東艷,侯延香,信息生態失衡的根源及其對策分析,情報科學,2003(6):575-576

[16]陳秀英,網絡信息生態環境危機及對策初探,圖書館學研究,2007(6):96-99

[17]徐國虎,許芳,網絡生態平衡理論探討,情報理論與實踐,2006(2):168-171

[18]王家傳,論五行學說中矛盾雙方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的結合河北大學學報,2007(6):99-103

[19]胡化凱試論五行說的科學思想價值,中國哲學史,1996(3):31-34

[20]汪德剛,五行學說與系統論的關系鄭州牧專學報,1989(2):32-33

[21]胡化凱,五行說一中國古代的符號體系,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3):48-57

[22]婁策群,周承聰信息生態鏈中的信息流轉,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6):72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