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安全性研究

時間:2022-03-07 05:25:56

導語: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安全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安全性研究

摘要: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時代的到來,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在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廣泛應用,但同時引發的計算機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對于一個信息管理系統來說,如果缺乏安全保障,可能給用戶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經驗,對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廣泛應用,但同時引發的計算機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對于一個信息管理系統來說,如果缺乏安全保障,可能給用戶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經驗,對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相關安全性問題進行分析與闡述。

關鍵字: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安全性

1影響計算機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

1.1計算機病毒無節制傳播

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被廣泛地應用在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在使人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對普通用戶而言,計算機感染病毒主要是因為通過網絡下載軟件,在下載過程中一并下載了病毒程序。這些病毒程序一旦入侵計算機系統,就會對其產生攻擊性,最常見的是使計算機出現死機、減低計算機運行速度等,如木馬病毒可以依附于可執行文件,通過感染電腦的文件或者程序從而執行黑客命令,危害電腦安全,給使用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還有一類病毒則可以使電腦直接癱瘓,不能正常的運作。

1.2來自計算機黑客的攻擊

黑客指研究智取計算機安全系統的人員。利用公共通訊網路,如互聯網和電話系統,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進入對方系統,對各項信息數據進行破壞。他們的工作程序如下:第一,先收集網絡系統的信息。通過篩選,整理出有用程序,為進一步的入侵做準備。第二步,探測目標網絡系統的安全漏洞。通過探索目標網絡上的每臺主機,來尋求系統內部的安全漏洞。第三步,建立模擬環境,進行模擬攻擊。將上述信息進行整理,建立一個模擬環境,這個虛擬環境和攻擊對象很相似。通過對虛擬對象的攻擊來了解被攻擊對象的狀態以及模擬環境的具體狀況,然后據此對虛擬環境進行優化。第四步,具體實施網絡攻擊。在上述實踐的基礎上,入侵者根據自己的經驗,等待合適的時機進行網絡攻擊。一些存貯重要信息的計算機是黑客攻擊的主要對象,他們往往在入侵計算機之后,利用遠程系統控制計算機系統,永久刪除或隨意更改系統程序,給計算機用戶構成了重大威脅。據統計,受黑客威脅的計算機程序總體概率約為3%,這在開放的計算機系統中,影響著廣大計算機用戶的安全性。

1.3受到系統漏洞的威脅

計算機漏洞是指系統(軟件)研發時所有意創建的后門、或者無意留下的能被其他權限利用的不完整腳本。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同樣,也不存在沒有漏洞的計算機系統。在開發人員的開發過程中,一般會過多的關注一些大型的程序,一些微小的bug是不會被檢測出來的。而且,數量居大的代碼運行起來要協調各種小程序、小步驟,往往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紕漏。再加上不同編程者的編程習慣不同、使用者的風險意識不高,這些導致計算機系統漏洞不可預知,從而引發諸多安全問題,不利于計算機系統的穩定運行。

2提高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安全性的策略分析

2.1使用殺毒軟件

制服計算機病毒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使用殺毒軟件。為提高殺毒軟件的使用效果,必須認真分析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運行條件、運行狀況和運行環境,根據具體的環境條件選擇合理有效的軟件系統。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殺毒軟件有360、卡巴斯基、瑞星等等。此外,在殺毒軟件的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定期對其進行更新,以保證其最有效的殺毒能力。

2.2提升防火墻的運行水平

防火墻主要是抵制黑客的入侵,盡最大能力對計算機信息系統起到保衛作用,將不速之客“黑客”拒之門外,保障計算機運行環境的安全。據此,我們可以說,防火墻是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運行的關鍵所在。眾所周知,計算機在運行過程中都有保護系統,這個保護系統就是防火墻,黑客要想入侵計算機,必須破壞計算機的防火墻,使其不發揮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提升防火墻的防御能力,加強它的保護作用,通過網絡訪問限制、加密、限制外來存儲軟件的使用等措施來控制一些有風險的訪問,有效地保障計算機信息系統運行的安全性。

2.3及時對漏洞進行修復

很多用戶在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沒有定期修復計算機漏洞的習慣,這就造成了計算機應用過程中的諸多安全隱患。此外,漏洞修復過程中,保護力受限,致使計算機容易受到黑客的攻擊,因此,用戶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應該加強防范意識、定期對計算機進行殺毒檢測,并提升入侵檢測水平,使計算機處于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下,減少各種由于安全性疏漏帶來的損失。

作者:徐桂琴 單位: 承德日報社

參考文獻:

[1]葉曉舟.管理信息系統中安全策略應用研究[D].重慶:中南大學,2007

[2]周密.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技術的研究及應用[J].現代國企研究,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