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本科專業免疫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27 01:13:00

導語:醫學本科專業免疫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本科專業免疫管理論文

【關鍵詞】醫學本科專業免疫學教材

醫學免疫學是醫學院校本科專業重要的主干課程之一,發展快、深、廣,免疫學概念多,應答機理復雜,前后內容相互穿插,教學內容幾乎渾然一體,是教學難的根本所在。好的教材是做好免疫學教學的基礎,也是解決免疫學教學難的有效途徑之一。

近年來國內《醫學免疫學》教材編寫基本上是按免疫學概論、免疫學基礎、臨床免疫及應用的順序編寫的,其中免疫學基礎部分是教材的核心和重點,安排和編寫好這部分內容是編寫好全教材的關鍵。

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編寫的供高等醫藥院校使用的《醫學免疫學》教材至今已有四版。第一版編寫順序為概論、抗原、抗體、補體系統、免疫系統、免疫應答、免疫學檢測及其應用、主要組織相容性系統、免疫調節及臨床免疫等章節[1],第四版為免疫學概論、免疫分子與抗原分子(抗原、免疫球蛋白、補體系統、細胞因子、白細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編碼分子)、免疫細胞(固有免疫細胞組成、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造血干細胞及免疫細胞的生成)、免疫應答(固有免疫細胞的免疫應答、抗原提呈細胞與抗原的處理及提呈、細胞免疫應答、體液免疫應答、免疫調節、免疫耐受)、臨床免疫、免疫學診斷及免疫學防治等六篇[2]。近期國內出版的其他供醫學院校本科專業使用的《醫學免疫學》教材的基礎部分也基本遵循了抗原、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免疫應答這種編寫體系[3,4],實際上這種編寫體系是傳統的“抗原、抗體、補體……”編寫體系的延續。應該講這種編寫體系在20世紀基本適應了免疫學的發展水平及免疫學教學的傳統習慣,有利于教學。但是隨著免疫學的迅速發展,對免疫應答機制的深入了解,進入21世紀這種編寫體系愈來愈不適應免疫學教學的深化和質量提高,不適應與國際優秀教材接軌[5~8]。針對這種現狀,我們教研室組織編寫了《醫學免疫學》教材,下面就該教材的編寫思路加以分析,供同行商榷。

1按照免疫識別、免疫效應、免疫應答順序編寫免疫學基礎內容

基于免疫學教材內容概念多、應答機理復雜,前后內容混雜的特點,合理安排好免疫學基礎部分的編寫順序和內容,對于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高非常重要,在教學中可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則會增加教學“內耗”及難度。

在免疫學基礎部分我們廢除了傳統的抗原、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免疫應答的編寫體系,改為按免疫識別、免疫效應、免疫應答順序的編寫體系,主要基于兩點考慮:①免疫應答機制的關鍵環節已基本清楚;②醫學本科生在學習免疫學之前已對于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組成、結構和功能有了初步了解,在第六版《組織學和胚胎學》[9]中已有基本介紹,對學習免疫學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按免疫識別、免疫效應、免疫應答體系編寫免疫學基礎部分的時機已成熟。

這樣的編寫體系有以下優點:①與免疫學基礎的核心內容,即免疫識別、免疫應答、免疫效應的應答過程合拍,符合認知規律,系統性和邏輯性較強,可強化這些概念。②有利于教師系統組織和深化教學內容,減少前后概念、內容混雜的干擾,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能促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學繼續深化改革。③免疫識別是理解免疫應答的首要問題和關鍵所在,該內容的最先講授,是更好理解免疫效應和適應性免疫應答機制的基礎。再把免疫效應機制放在免疫應答之前講授,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講清、講好免疫應答這個重點和難點問題,也便于教學內容的綜合和總結,提高教學效果。

2加強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突出重點

教材編寫中除注意教材的科學性、先進性之外,為了便于學生自學,還特別強調教材的完整性、系統性,注意內容的逐步深化,注意突出重點。

我們的《醫學免疫學》教材[10]按“免疫學概述、抗原與識別、免疫效應機制、淋巴細胞成熟與適應性免疫應答、臨床免疫”五篇的主體結構順序編寫,并通過每一篇的簡介,將整體內容聯系起來。這樣處理使教材更具連貫性和系統性,既保持了所授內容的整體性,又便于突出重點,以便深入地介紹免疫功能的生物學機制。

免疫應答最突出的特征是免疫識別,是了解免疫應答及效應機制的基礎,也是對臨床許多疾病采取免疫學防治措施的切入點。我們在教材中加強了這部分內容的介紹,按抗原→抗體→提呈抗原的膜分子(MHC、CD1)→抗原加工和提呈→抗原受體和膜輔助分子→白細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順序進行編寫,可使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層層深入,有利于授課內容的系統組織和講授,使學生對免疫識別逐步加深理解和記憶。

在免疫應答部分將淋巴細胞成熟放在第一章,重點是要解決T、B淋巴細胞抗原受體多樣性發生和克隆表達、克隆選擇與自身耐受、淋巴細胞亞群發生及其特性等問題。這些既是淋巴細胞分化發育的問題,也是免疫學中重要的基本問題,也可以說這一章中主要講授的是不成熟淋巴細胞的免疫應答,放在第一章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助于對成熟淋巴細胞的抗原應答機制進行深入講授,有助于學生對免疫應答有更系統地了解。

在第一章“免疫學簡介”中,通過講授免疫應答的基本特性,加強了基本概念(如免疫應答、固有免疫、適應性免疫、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初始淋巴細胞、記憶淋巴細胞、效應淋巴細胞等)的介紹,有助于克服隨后教學的難度,以及對免疫學教學主要內容的初步了解。

3注意教材內容更新和銜接

教材的生命力在于教材內容的不斷更新,對于發展迅速的免疫學學科更是如此。根據免疫學的重大發展及教學要求,有選擇性地增加和加強部分教學內容是必要的。在“免疫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一章中增加了皮膚免疫系統的內容,在“提呈抗原的膜分子”和“抗原加工和提呈”的章節中增加了CD1分子的介紹。在淋巴細胞亞群中加強了調節性T細胞和初始、效應、記憶性T、B淋巴細胞的介紹,增加了B2亞群B細胞(邊緣區B細胞和濾泡成熟B細胞)的內容。免疫應答中增加了免疫平息的內容,加強了細胞凋亡對免疫調節的介紹。在固有免疫識別內容中加強了TLR的介紹。免疫效應中加強了Ficolin介紹,增加了抗微生物肽、急性期蛋白等內容。在免疫調節中增加了飲食、鍛煉、衰老等因素對免疫功能的影響。這樣處理加強了教材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先進性,也便于學生自學及問題的較全面了解。

注意各章內容銜接和過渡,例如,在抗原一章注意抗原表位與T、B淋巴細胞識別的關系,在抗體一章注意抗體與BCR的關系,抗原加工和提呈中注意介紹抗原提呈細胞的種類、特性。另外,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注意實驗依據,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記憶,也便于學生自學和加深理解。

在每一章之后都附有小結和復習思考題,有助于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及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

4加強圖表及附錄制作

加強圖表制作,做到圖文并茂,是解決免疫學教學“難”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便于教學、學生自學及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在編寫教材時我們特別注意加強圖表制作,注意圖表與內容的統一。全書共繪制約230幅圖表,有助于問題的說明、了解和總結。

免疫學概念多,是困擾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附錄中增加了常用免疫學名詞解釋匯編,以便于學生查閱和學習專業詞匯。

以上是我們在編寫《醫學免疫學》教材時的總的思考,這樣處理的總目的是通過教材編寫體系及內容的改進,使教材的教學內容編排和順序更加協調、合理、系統,更符合認知規律,便于教,便于學,并便于學生自學,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同時為教學的深化改革打下基礎。

免疫學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前沿學科,要編寫出一部好的教科書非常不易,需要有關方面、第一線教師和專家充分論證、實踐,不斷探討,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鄭武飛.醫學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5

2陳慰峰.醫學免疫學(衛生部規劃教材)\[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

3孫汶生.醫學免疫學(衛生部規劃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

4龔非力.醫學免疫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

5高曉明.醫學免疫學基礎(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11

6RoittI,BrostoffJ,MaleD.Immunology(英文原版,6thEd)\[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7RoittIM,DelvesPJ.RoiitsEssentialImmunology(影印版,10thEd)\[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AbbasAK,LichtmanAH.CellularandMolecularImmunology(英文原版,5thEd)\[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鄒仲之.組織學和胚胎學(“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衛生部規劃教材)\[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

10翟登高.醫學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