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路徑分析

時間:2022-05-09 10:37:19

導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路徑分析

【摘要】即使是經過實踐驗證過的知識,經過長時間的擱置,也會被人慢慢淡忘。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里,教師個人知識的管理尤為重要。教師只有將所學知識從知識的積累、儲存,到知識的轉化及分享過程,進行系統、科學的管理,才能將所學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知識管理;路徑分析

一、“互聯網+教育”及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內涵

1.“互聯網+教育”的內涵?!盎ヂ摼W+教育”是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信息技術已滲透社會的各個方面,在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已悄然發生?!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必須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采用新媒體、新教學法,改變傳統教育以往趨勢?!队肋h不要讓人去做機器的工作:更正教育技術的五大錯誤》一書中強調:“未來的社會中,我們需要使用技術作為制作和生產的工具,用技術提供更好的教育,把技術作為數字素養來教,自下而上的技術推進?!泵绹摹秶H教育信息化發展2016地平線報告》中也指出,信息技術已經在改變我們的教育,教育也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教育”的出現,讓知識傳播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知識學習越來越趨于非結構化與自我引導式。數字時代數字原住民學習方式改變了,教師的教育方法需要進一步變革,知識也需要不斷地翻新。“互聯網+教育”的時代已經到來,表現在:第一,教育個體和組織產生了改變和顛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顛覆了原有個人生存和教育運行的模式。信息高速流通,知識的儲存已經發生了變革,教育也變得越來越數字化和網絡化;第二,“互聯網+”給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微課、翻轉課堂和慕課等新教育形式,讓互聯網教學實現大規模的落地,人人為師的時代加速到來;第三,“互聯網+”更多碎片化、富媒體化和場景化,知識傳播方式讓教育者的知識傳承和教育創新發生改變,教育者利用互聯網進行知識的收集、分類和構建知識庫,已成為新時代的趨勢,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識地進行個人知識體系整合。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教育”行動助化,助力科技手段,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教育公平。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內涵。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是指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實踐中,對知識點的獲取、積累、共享、創新、評價等過程進行的管理。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并不是簡單地將知識復制、集合,而是在快速提取所需知識的基礎上,對原有知識結構進行調整,使隱性知識顯性化,實現與他人的共享交流,促使個人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并且創生新的知識。個人知識管理的核心有兩個:一是將隱性知識明晰化,一方面對獲取的數據和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分析和綜合,獲得可直接用于解決問題和決策的知識化信息;另一方面,使知識能更清晰、更明確地表達或更容易查找和利用。二是與他人共享已有的知識,使知識能更快地傳遞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將思想轉化為行動。教師的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其中,隱性知識通??梢苑从吵鲆粋€教師專業方面的成熟度。教師知識管理應當以隱性知識為核心,它是通過自身建構的、動態的生成性知識,教師更多的是通過教學實踐和同伴互動獲得的。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存在的問題

1.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意識薄弱。每個教師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搜集,收藏,閱讀微信、微博、論壇等許多文章,可最終記住的卻沒多少;下載了許多電子資料,最后也沒有打開過;整理了許多信息,關鍵時刻卻找不到它。歸根結底,是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意識薄弱,缺乏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才導致以上狀況。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里,知識輸出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師只有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將的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2.教師個人教學反思能力較差。首先,教師的課業負擔普遍都比較重,缺乏寫教學反思的時間。即使寫了,也只是單純地為了應付檢查,毫無意義。其次,教師缺少教學反思的方法,反思能力較差。一部分教師不知怎樣去寫,另一部分則是教學反思的質量偏低,內容僅僅是對課堂教學的簡單“回顧”。再次,教師們的教學反思一般都是揚長避短,無法正視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師的教學反思形式單一,千人一面,以書寫方式為主。3.教師個人知識分享意愿匱乏人是自私的,人的行為更多是出于利益的考慮。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分享之所以會陷入停頓,是由于教師在知識分享的過程中,“搭便車”行為泛濫。很多做知識分享的教師卻收獲不到知識,只是單方面的輸出,久而久之,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降低他們知識分享的意愿。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路徑分析

1.知識的積累。“互聯網+教育”時代的競爭,已然是“知識學習速度”的競爭,快速學習知識成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生存的基礎。時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都以無法估量的速度在進行。在這樣的時代,知識的刷新速度也飛速進行,誰能夠快速地掌握新知識,誰就會緊跟時代步伐,具有更大的競爭力。教師個人知識的管理是以知識的積累為基礎的,因此,教師在做個人知識管理管理時,應先做知識的積累。2.知識的儲存。碎片化閱讀是“互聯網+教育”時代的主流,每個人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何進行碎片化信息的持續收入整理,讓碎片聚集而為沉浸式的閱讀和深入思考、內化,才是盛產體系化知識的好方式。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發展,智能移動設備的常態化,我們總會頻繁的使用手機,常常用來收集各種紙質或手寫的圖文材料,隨時分享、討論、分析及建立檔案以備未來復習或研究使用。于是我們就忙于拍照,之后一張張上傳圖片,最后得到的是一堆字跡不清晰、歪七扭八的圖片或混亂的文件。為了刪減這個繁瑣的過程,將知識進行輸入與數字文檔化,知識的收集和整理需要借助工具來落地。例如:掃描全能王CS將瑣碎文件資料進行整理儲存,學術格子對學術成果進行分類管理,Officelens、OneDrive云儲存和同步兩個軟件,可以隨時隨地拿手機進行掃描文件,并轉化成可以編輯的Word文檔等。其實只要每一位教師借助互聯網選用好知識儲存的方式,知識管理將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3.知識的轉化。“互聯網+教育”的時代,大量的信息涌入我們的視野,但是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識,信息需要經過驗證、思考、親身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后,才能轉化為知識。搜索信息的能力人人都具備,但僅僅只是簡單的搜索,而不去進行加工處理,那么信息永遠無法轉化為知識。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上的信息是形形色色,甚至有些信息是帶有誤導和惡性的傾向,那么就要求教師對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在搜索自己遇到的教學問題或知識學習困難時,經常去問度娘,在百度知道這個頻道下,大家對問題的回答就是五花八門,甚至有些文不對題,這就需要我們具有處理信息的能力,將所搜集到的信息轉化為解決問題方法的知識,然后再去運用到實際當中去。4.知識的分享。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分享知識極其重要,很多教師在這一步做的都不到位。將自己的知識進行分享,除了在分享知識的過程中,使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高,將知識顯性化之外,還會增進別人對自己的了解。在此了解基礎上,也會增進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知識的分享有許多種方式,比如:分享自己的教學筆記、寫博客、bbs、微博、微信等。與人分享知識的過程,不僅可以使所分享知識顯性化、具體化,加深個人理解,也可以讓你的朋友及同事等對你的知識面有所了解,如有獨到見解,就可一起分享加以討論。在此過程中,你樹立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形象,增加了別人對你的了解和信任,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更多潛在的機會,提高了自己的競爭力,增強了你對別人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晶.基于Blog的中小學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與實施[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高海迪.”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福建教育,2015(49).

[3]周成海,孫啟林.教師知識分享意愿低落的成因與應對[J].教育發展研究,2006,26(19):31-35.

[4]李斌斌.論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的管理[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8(4):159-161.

作者:高健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