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城市工業結構及強化
時間:2022-02-21 04:31:20
導語:小議城市工業結構及強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曹言紅郁玉兵工作單位:安慶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
皖江城市帶工業結構特征分析
根據2000至2010《安徽省統計年鑒》各指標數據,運用上公式計算各參數,相關結果見圖1、圖2、表1、表2、表3、表4。(一)霍夫曼系數整體下降,重工業化過程明顯,且呈南低北高分布圖1近10年皖江城市帶霍夫曼系數演化由圖1可以看出,除安慶外,皖江城市帶其他八市霍夫曼系數均下降,且呈現平穩趨勢,霍夫曼原理指出隨著一個地區工業化的進展,霍夫曼比例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工業化早期,資金少,技術低、加工程度低,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工程度高、投資巨大、具有較強產業關聯優勢的重工業和機械加工越來越具備優勢,從而在總產出中的比例增加,即霍夫曼系數變小。因此,圖1說明皖江城市帶重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資本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并遠遠超過消費資料的生產,工業的重型化趨勢明顯。根據霍夫曼定理階段論,當霍夫曼系數下降到1以下時,區域進入工業化進程的第四階段。圖1顯示從2006年起九市霍夫曼系數比值均在0.8以下,2000年皖江城市帶平均霍夫曼系數值為0.478,近十年平穩下降,這顯示皖江城市帶已進入工業化過程的第四階段,重工業在工業生產中的比值不斷增大,工業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已經成為拉動全區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力量,如表1所示,到2010年,區域工業總產值達3977.7億元,占地區GDP的47.31%。從地域分布來看,皖江城市帶霍夫曼系數呈南低北高分布。2000年起,除安慶外,江南蕪湖、池州、馬鞍山、銅陵、宣城霍夫曼系數值均小于江北城市,且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江南5市霍夫曼系數值均小于0.6,而江北均介于0.6與0.8之間,這與皖江城市帶經濟發展格局基本一致。安慶市霍夫曼系數之所以比較低,是因為90年代國家經濟政策主要傾向于重工業,安慶經濟過于依賴中國石化安慶分公司,2001年其工業總產值達643540萬元,占安慶工業總產值1041258萬元的61.8%。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輕工業快速發展,霍夫曼系數呈現先低后高、不斷上揚趨勢。(二)工業產業結構兩極化趨勢明顯,差異較大根據相似系數原理,如果相似系數趨于上升則產業結構趨于相同,如果相似系數趨于下降,則產業結構趨異。由圖2可以看出,近10年來,合肥、蕪湖和馬鞍山三市工業結構相似系數逐漸升高,趨近1;其他6市工業結構相似系數均呈下降趨勢,從2008年起,相似系數均低于0.3,其中宣城最低達0.12。由此說明合肥、蕪湖、馬鞍山3市工業結構與區域整體結構相似度較高,對區域經濟貢獻越來越大。其中,2010年合肥工業總產值4197.72億元,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31.3%,蕪湖工業總產值2251.01億元,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16.8%,馬鞍山工業總產值2251.01億元,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9.8%,三市共占58%;而其他6市僅占42%,且工業結構相似系數均呈不斷下降趨勢,說明這6市工業結構與區域整體結構相似度越來越低,與地區工業產業結構的差異越來越大,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三)“合肥-蕪湖-馬鞍山”合意性趨同,其他6市工業結構趨異如表2所示,蕪湖專業化指數和多樣性指數均居中,合肥專業化指數較低,多樣性指數較高,專業化部門有交通設備、電子電器等;而馬鞍山專業化指數較高,相對多樣化指數較低,說明馬鞍山專業化程度較合肥、蕪湖高,而專業化行業較少,主要集中在鋼鐵原材料加工及深加工部門。由此可見,合肥、蕪湖和馬鞍山3市地域分工明確,工業結構趨同,不違背區域專業化分工原理,屬于合意性趨同,3市主導產業一體化快速增長,加速產業結構升級。除合肥、蕪湖、馬鞍山以外,皖江城市帶其他6市相似系數越來越小,均呈不斷下降趨勢,說明工業結構相似程度越來越小,結構趨異。除專業化行業不同外,結構趨異還可以從兩方面解釋,一方面趨異是指區域圍繞專業化部門生產規模小,未形成主導擴散效應,對相鄰區域經濟影響不大;另一方面趨異是指城市發展未跟上區域經濟發展,區域內貧富差距變大,存在二元經濟結構。首先,從區位商來看,6市均有區位商大于1的專業化部門,且區位商值排在前三的部門都不相同(表3),說明這6市的地域分工也是非常明確的,自然稟賦各不相同,相似系數小,主要因為其專業部門規模較小,其中巢湖、宣城、池州沒有產量大于全省產量50%的優勢部門,加上其優勢部門大多如平板玻璃、原鹽和精制茶等產業均屬于輕工業,產業鏈條短,投入產出少,技術低,經濟規模較小。其次,從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除銅陵外5市近10年經濟增長速度遠低于合蕪馬3市(表4),產業結構也表現出顯著差異,合蕪馬以及銅陵第二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經濟主體,而另外5市第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優勢不明顯,這說明合蕪馬銅與其他5市貧富差距已經拉開,二元結構明顯。而銅陵相似系數較低,經濟相對較發達,主要原因是其主導產業與其他城市截然不同(表3)。(四)工業優勢行業突出,分工格局基本形成當然,以工業結構為標準計算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只能從整體上說明城市和區域工業結構的相似度,不能說明產業相似或不相似的原因,是同質的還是異質的,是否會引發行業惡性競爭等。專業化指數和多樣化指數也只能說明城市工業結構概貌,不能細致反映該區域的專業化部門和產品輸出實際情況,采用區位商和行業經濟規??蓮浹a這一缺陷,基于安徽省的區位商計算可得知行業相對專業化程度,而行業經濟規模反映區域實際專業化程度。為了更好地反映區域專業化水平,我們把區域專業化工業部門分為三級:一級指區位商≥2,產量占全省≥50%的部門;二級指區位商≥1,50%≥產量比重≥15%;三級指區位商≥1,產量比重≤15%的工業部門(表3)。從區位商大于1的專業化部門數量來看,皖江城市帶各城市優勢產業部門有27個,幾乎覆蓋所有工業部門,說明皖江城市帶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基礎相對雄厚,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區域來看,9市中有6市擁有一級專業化工業部門,8市擁有二級專業化部門,9市均有三級專業化工業部門,其中合肥擁有一級專業化工業部門最多,家用洗衣機、叉車、家用電冰箱和彩色電視機,均為交通設備和電子電器設備,均屬于高附加值耐耗品;馬鞍山擁有生鐵、鋼和成品鋼材三種一級特色行業,銅陵有色金屬銅行業屬于一級專業化工業部門,這都屬于原材料加工和深加工行業,與區域擁有獨特的黑色金屬資源有關。另外滁州平板玻璃,蕪湖汽車,安慶原油加工為一級專業化工業部門,是市場經濟下國有大型企業發展的產物。根據產業關聯性和集聚度分析,皖江城市產業集群已露出雛形,正在形成以蕪湖、馬鞍山、合肥為軸心的汽車產業集群和家用電器產業集群,以安慶、池州為中心的石化和化工產業集群,以銅陵為中心的有色金屬材料加工產業集群,以蕪湖、銅陵、六安為中心的服裝產業集群,以沿江為帶狀分布的水泥產業集群,以大別山區為核心的制茶產業集群,以及合肥、滁州、蕪湖等地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生物醫藥、新材料產業集群等[12-13]。
皖江城市帶工業結構優化路徑
(一)加大政策支持優先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經濟強國產業結構發展歷程表明,靈活而合理的產業政策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工業化過程[14]。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適宜的政策環境,促進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從而帶動皖江城市帶工業經濟發展。主導產業是區域產業結構的核心和結構演化的主角,其選擇合理與否不僅關系到主導產業本身的發展,而且關系到整個區域經濟的成長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15]。目前,皖江城市帶汽車生產、家電制造等主導產業的輻射效應已初步體現,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創新風險擔?;鸸膭钇渥灾鲃撔?,改造生產技術,延伸產業鏈,完成在產業鏈上的企業集聚,帶動一批相關企業發展起來;新興產業是新經濟發展戰略的制高點,要抓住時機,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設立專門的技術研發基金,用于重點項目的技術研發,以形成多元產業結構和穩固的產業格局為重點,精心培育新興產業,著力推進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二)注重高新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可以使趨于衰退的傳統產業發生逆向回歸,得以激活,獲得新的發展空間[16]。與長三角經濟相比,皖江城市帶工業化總體水平偏低,大部分行業規模小,競爭能力較弱,具有全國意義的優勢行業較少。工業結構的重型特征明顯,輕工業發展滯后;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的馬鞍山、銅陵等地優勢行業以資源支撐型為主,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近些年來,以消耗大量礦產資源、水資源、能源為特征的資源型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出現下降趨勢,傳統優勢行業面臨競爭能力衰退的壓力[17]。因此,做好各類能源資源的供需預測分析,以存量調整為主,淘汰落后產能,引導企業兼并重組,加速資源合理配置,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抓住時機,承接產業轉移,引進長三角地區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行業,加快重點產品、主要設備和關鍵工藝的技術改造,提升行業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三)發展中小企業構筑產業集群通過皖江城市工業行業區位商分析,可以發現各個城市均有優勢工業行業,但這些行業大多數是基于某個大型企業的骨干力量發展起來的,像馬鋼、安慶石化、銅陵有色等,存在較強的行業壟斷現象,制約中小企業發展。在大型企業中,許多產品生產環節在一個或少量企業中就能完成,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小,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優勢。而隨著產業縱向發展,產業鏈拉長,單個企業無法完成所有生產環節,區域間分工協作關系不斷增強,產業關聯度提升,此時雖然各地區產業同構程度仍然較高,但實際上已經逐漸從行業優勢向產業集群轉化,各地區專注于大產業下的細分領域。因此,皖江城市帶要實現一體化發展,應積極調整大型企業的產業布局,加快大型產業從一般性競爭領域內退出,激活民間投資,加速總量擴張,發展中小配套企業,延長產業鏈,優先發展優勢行業的上下游關聯產業,通過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和產品價值鏈,集約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精細石油化工、鋼鐵建材等產品,使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按照市場競爭、規模經濟、專業分工、產業配套的原則,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骨干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組織結構。(四)促進工業結構的輕型化和綠色化目前,皖江城市帶農村工業化程度低,工業生產主要依托城市、工業園區等,農村工業對農村廣大剩余勞動力的貢獻較小,優勢沒有發揮出來[18]。工業結構重型特征明顯,礦產資源和能源消耗大,農副產品雖具有相對優勢(表3),區位商大于1,但實際專業化程度很低,總體規模較小。皖江城市帶應立足優勢產業,以綠色生態、質量安全和低碳經濟為導向,加快以大米為主的食品加工業,以精制茶為主的飲料制造業,以特色優勢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特色輕工業的發展,降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程度,減輕資源、環境負荷,擴大就業,提高農村生活水平,促進工業結構朝輕型化、綠色化方向轉變。(五)擴大交通運輸設施制造業規模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具有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規模效益顯著等特點,可以直接帶動鋼材、橡膠、塑料、機械、電氣等行業的發展,間接帶動商業、金融保險業、產業服務業的發展,對于拓展市場需求,形成先進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19]。其發展水平反映一個區域在科學技術、工藝設計、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綜合配套能力。皖江城市帶制造業初具規模,現有奇瑞汽車、江淮汽車、安凱汽車、星馬汽車、蕪湖一汽揚子、安徽叉車集團、恒通船舶制造等企業為代表的大型品牌制造業,部分行業結構和競爭力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因此,重點扶持公路運輸設備、鐵路運輸設備、船舶、摩托車、叉車等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加大產品出口,推進其向產業化、規?;较虬l展。同時,建立推動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使技術革新貫穿交通運輸設施制造業發展的全過程。(六)促進家電行業發展根據區位商和產量比分析,皖江城市帶家電行業區位優勢明顯,在一級、二級、三級優勢行業中均有出現。目前,海爾、三洋、美的、長虹、格力等品牌都在合肥落戶,日立、美的在蕪湖建立了生產基地,西門子和康佳也在滁州建廠,合肥、蕪湖、滁州三市已經形成了家電“金三角”,皖江城市帶家電制造基地基本形成[20]。但從品牌上看,安徽家電業走入低谷,海爾收購了黃山;格林柯爾收購了美菱;美的收購了榮事達。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主要表現為:高加工度化(原材料工業———加工組裝業)、高附加值化、技術集約化(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目前,皖江重振往日家電品牌,走技術集約型道路,任重道遠,應快速增加加工附加值,如優化產品設計,加快技術升級,自主創新開拓新路,初步形成“研發—零部件制造—整機組裝—物流—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現代化產業基地。
- 上一篇:工業轉型論文:青海工業轉型的途徑思索
- 下一篇:預算管理論文:地方工業的預算管理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