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建設狀況與策略透析

時間:2022-02-21 02:59:38

導語:工業企業建設狀況與策略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企業建設狀況與策略透析

本文作者:李旭東孫峰張玉賦馬永浩馬麗工作單位: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的主要成效

1.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創新平臺體系基本建立2010年,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5418家,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1964家,建有比例36.3%,居全國第二。研發機構的數量是2006年的2倍,建有比例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從增長速度來看,2006~2010年,建有研發機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數年均增速18.9%,居全國第二(圖1)。研發機構的增長速度快,發展勢頭好,初步形成了支撐企業自主創新的科技平臺體系。圖1六省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比例(2010年,%)和年均增速(2006~2010年,%)2.資源不斷集聚,持續發展基礎逐漸夯實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憑借先進的設施條件和較高的研發水平,集聚了相當一部分科技資金,吸引了相當一部分高端人才和團隊,承擔了相當一部分企業研發任務。從資金來看,2010年,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的經費支出達到了417億元,是2006年經費支出總量的3倍。從人員來看,2010年,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中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6.6萬人,是2006年2.5倍。3.能力不斷提升,支撐作用初見成效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的創新產出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研發機構的有力推動下,2010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申請、發明專利申請分別達到31132件和8194件,是2006年的5倍和4.7倍;新產品產值、新產品銷售收入達到9609億和9387億,分別是2006年的2.8倍和2.9倍(圖2)。4.機制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活力逐步釋放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在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模式和機制,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一方面,在研發內容上,不僅在產業化和應用型技術上取得突破,也積極開展原始創新和前沿技術研發;不僅根據企業發展需求自選題目,也踴躍承擔和參與國家及省市科技計劃項目。另一方面,在創新模式上,積極加強聯合創新和國際化創新,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此外,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加快推進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相結合,積極引進先進管理經驗,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程度不斷提升。

問題和不足

1.企業創新意識比較薄弱近幾年,江蘇大力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的創新意識有了較大提升。但總體上看,企業的創新動力依然不足,依賴外部力量的意愿仍然比較強烈。2010年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總額為551.4億元,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1.06%,低于廣東(1.18%)。同時,與自主研發相比,企業更加重視引進技術、更新設備,全省企業科技經費主要用于新上生產線或更新裝備。因此,創新意識薄弱的企業大多沒有建立研發機構的意愿和需求。2.規模和投入仍需擴大雖然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比例居全國第二,但比居第一的浙江(54.4%)低了18.1個百分點(圖1);并且目前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比例還不到四成,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雖然研發機構在投入的總量上比較大,但是單個研發機構的平均投入水平則較低,平均經費支出為1543萬元,低于上海、廣東、山東和北京,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圖3)。圖32010年六省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平均每個機構投入(萬元)3.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增強雖然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發展迅速,部分研發機構已經突破了一些產業關鍵技術,但總體自主創新能力仍待增強,難以滿足持續支撐產業創新發展的需要。2010年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平均研發人員數為61.3人,低于廣東、上海和北京,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層次創新人才更加缺乏,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比例,比廣東低13個百分點。2010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專利申請、發明專利申請、新產品產值、新產品銷售收入等總數都低于廣東,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僅為廣東的33.2%(圖4)。圖42010年江蘇和廣東大中型工業企業產出情況對比4.高水平研發機構引領不夠不少知名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都具有世界水平和全球影響,我國一些企業研發機構的實力也已也逐步接近,不僅推動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也引領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如華為已創建了分工明確的各類研究中心30多個,2010年的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2776件,占當年廣東全省專利授權量的1/5。然而,建設研發機構,特別是維持一個研發機構高效運轉需要持續的較大財力和人力投入,而技術研發的風險又比較大,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較強的實力,很難建設高水平的研發機構。2010年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例為59.1%,比2005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而廣東、上海、北京分別為66.3%、73.5%、76.7%;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利稅率為8.1%,低于全省9.3%的平均水平,在六省市中最低,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1%)。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效益相對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下,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建設研發機構特別是高水平研發機構的制約較大,導致江蘇的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雖然數量眾多,但具有國際影響和世界水平的卻鳳毛麟角。5.創新政策不夠完善江蘇已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措施,為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但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政策落實還不夠到位。如企業技術研發費用150%加計扣除是一項普惠性政策,但享受到的企業還不全,與實際需求相比、與企業投入相比差距很大,政策落實有待抓實。在建設研發機構高投入與技術創新高風險情況下,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導致部分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積極性不足。

江蘇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主要對策措施

1.強化創新意識,激發企業建設研發機構熱情切實提高企業的創新意識,是推動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和加快技術創新的根本所在。要在全社會進一步倡導創新文化,大力弘揚新時期“三創三先”江蘇精神,切實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研發機構采購設備稅收優惠等扶持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改變重規模輕創新的發展路子,真正依靠技術創新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和企業對建設研發機構重要意義的認識,鼓勵市、縣政府對建設研發機構的企業在啟動資金、稅收、土地審批等方面給予扶持、優惠和幫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體系,充分激發企業建設研發機構的熱情。2.加強分類指導,創新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模式加強對各類企業建設研發機構的分類指導。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基礎優勢,加強省級工程中心、技術中心、企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發機構建設。加強大中型內資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的分類指導,著力推動紡織服裝、電子加工等重點行業的大中型企業,采取不同模式建設研發中心、檢測中心、設計中心等研發機構。加快外資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探索在引進外資企業的同時引進研發機構,提升外資引進結構,將外資研發機構建設納入江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逐步向外資研發機構開放科技計劃項目。3.加強多方投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支持體系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省、市設立企業研發中心推進專項資金,采取無償資助,擇優獎勵的原則,支持企業建設研發機構,支持研發機構進行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各類計劃項目對研發機構的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研發機構牽頭或參與重大研發和產業化項目,著力引導企業加大自身投入。積極探索風險投資等社會資本參與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引導各類商業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鼓勵私募基金、創投基金等社會資金投資企業成果轉化。4.提升創新能力,建設一批高水平企業研發機構加快培育一批國內一流、國際有名的企業研發機構。加強集成支持和滾動支持,集中扶持一批研發機構做大做強,增強研發實力。鼓勵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積極創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打造一批國內一流的企業創新載體。鼓勵企業之間合作建立研發機構,推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研發機構;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共建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在高校院所設立聯合研發機構。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采取多種形式建立海外研發機構,主動融入全球研發分工體系。5.完善服務機制,強化企業研發機構發展保障積極探索有效方式,加快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為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和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選擇一批未建研發機構或擁有重點培育研發機構的企業,加強對口聯系與服務,實行“一對一”輔導,提高服務效能,便于企業在建設研發機構、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過程中及時反饋和解決問題。大力發展科技政策咨詢中介機構,鼓勵和引導高校院所及行業協會建立服務企業研發機構的組織,加強對企業研發機構主要負責人與技術管理人員的培訓,提供有關技術發展方向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