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對策
時間:2022-10-11 11:15:13
導語:工業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創新成為提升企業整體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電子信息產業對吉安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提升電子企業的創新能力非常重要。近年來,吉安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通過對吉安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然后從政府、社會、企業三個層面給出若干建議和對策,以提高吉安工業企業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工業企業;創新能力;對策;電子信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共中央一直大力創建創新性國家,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1]。近年來,吉安市實施“工業強市”的核心戰略,電子信息產業占全省半壁江山,其“首位”效應日益凸顯[2]。隨著南昌、贛州和九江等地積極承接浙江、上海、福建、廣東等省市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吉安市本地的產業優勢正在逐年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吉安電子產業的創新能力。
1吉安電子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
在過去5年的發展歷程中,吉安電子信息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2010年不足160億元,發展到2015年底的600多億元,2016年,整個吉安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50億元,占全省同行業的41%,總量保持全省第一;2017年,整個吉安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4.2億元,同比增長21.6%,占全市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22.9%,并躍遷為國家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吉安電子信息企業超過400家,規模以上企業達140家,有效帶動了區域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3]。未來五年,吉安將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核心戰略,著力打造一個千億級引領產業、一批500億級成長產業和一批百億級新興產業的“三個一”產業梯度格局。到2020年,僅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1200億元以上[4]。
2吉安電子產業的創新現狀
近年來吉安市委市政府建設五型政府,其中有一項就是創新型,把科技創新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并從人才引進、稅收減免、政策激勵、科研獎勵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相繼出臺了《關于實施“廬陵英才”計劃的意見》、《吉安市高層次人才醫療保健服務實施辦法》、《吉安市人才住房建設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升級的實施意見》、《吉安市重大科技研發重大專項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激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的規范性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落實力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優化創新環境。2017年,吉安市財政的科學技術支出為8.68億元,全省排名第五,比上年增長17.46%,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為2%,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有大幅度增長。2018年,吉安市財政籌措資金5億元支持井岡山經開區產業發展,爭取調度省市財政借款14億元緩解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短期流動性資金短缺,爭取上級各類企業扶持資金18735萬元。全市落實國家新出臺減稅降費政策,減免稅收45.9億元、減少涉企收費1.2億元。截止到2018年,吉安市入圍江西省首批瞪羚企業10家、潛在瞪羚企業4家,占全省入圍企業總數的約15%。并且吉安市獲批國家級星創天地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眾創空間1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家。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吉安市高新區從事各類科研人才數達4000余人,并且成立了吉安高新區生產力促進中心。2018年,吉安市有322家成長型企業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新增入規企業數凈增60家,為近年來之最,超額完成工業預期目標任務,全年新增入規企業排名全省第二。全市新增高新技術和戰略新興企業分別為115家和116家,全市高企總量312家,占全省總量的1/1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3%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連續5年保持全省前三名。
3吉安電子產業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實現區域經濟創新發展,需要政府持續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導向。吉安市科技投入與其他省市相比差距很大,企業大部分靠自身資金進行創新活動,因此,在調動企業增加研發資金投入方面,政府的引導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沒有起到杠桿效應。政策方面只有稅務減免方面的政策,但企業想申請減免稅,又有很多資格要求限制,同時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的重視仍然不足,從而影響了一些有潛力、發展快、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的健康成長。由此看來,政策落實效果不理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政府宣傳不到位,創新政策收益條件苛刻,受益面狹窄[5]??萍紕撔率切枰藖磉M行開展的,因此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的體現。近年來,吉安市各種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層次專家型、領軍型、復合型人才,歸根到底就是吉安市的創新人才每年都是流出大于流入。隨著西安、成都、武漢、長沙、南京、鄭州、珠海等全國多個城市陸續加入到“搶人才大戰”中,甚至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也開始加入戰局,照此發展,若不及時制訂有效的創新人才支持政策,創新人才的短缺情況恐怕會更加嚴重[6]。大部分企業沒有設立自己的技術研發中心,有些企業雖然成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但是由于成立晚、研發人員整體水平不高、缺乏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原因,導致沒有形成科技含量高的技術積累,創新科研成果沒有與產業相關聯。目前吉安只有井岡山大學和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創新科研成果與產業相關聯,科研院所稀少,無法給企業提供很好的技術指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需要投入資金,受限于企業主體的創新意識以及企業自身資金規模的局限,企業往往因為擔心風險甚至失敗而不敢投入資金,同時大部分創新成果轉化效率低,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低,企業不愿也無力開展創新研發活動。
4提升吉安電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
1)出臺相關政策,確保落實情況。根據當地企業情況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由政府主導,財政、稅務、人事、科技等部門共同參與制定相關政策,明確政策實施細則,各部門分工合作,建立聯合管理機制,共同將政策高效地執行下去,讓企業能夠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的實惠,從而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2)構建金融支撐體系。企業的創新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除了企業自己投入資金外,政府應該搭建支持企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同時要加大政府財政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對于重點企業、主導產業、政府支持的科技項目,要與企業的實際研發狀況相吻合,通過入股、免稅、科技成果鼓勵、提供場地等多種方式,使政府資金投入在企業開展創新活動中發揮最大的作用。3)出臺人才引進政策,留住本地人才。作為吉安市的首位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在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管理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專業型人才。要想留住人才,激勵其在吉安進行創新創業,關鍵是要讓人才事業有成、有價值感、成就感。鼓勵專業人才攜帶科研成果來吉安市創業,對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1)以學校為依托,加強人才培養。專業型人才對于企業創新非常重要,從外面引進高端人才只能解一時之急,唯有借助本土力量培養本土相應的人才,這種人才才會留在吉安工作;借助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大浪潮,學校進行教學改革,將創新思想融入到專業教育當中,加強專業性人才培養工作,從人才輸血到人才造血,為吉安本地提供更多人才。2)加強產學研合作,構建協同創新氛圍。產學研合作效率是影響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因素。為此,應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和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形成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同研制、開發、生產,研產銷一體,實現科技創新成果就地轉化。3)重視知識產權,提升成果轉化效率。知識產權是企業技術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吉安市應該鼓勵建立一批對市場需求具有靈敏反應度的科技中介機構,這些高質量的中介服務機構能夠集管理、經營于一身,集科學的綜合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力量,引導技術創新主體在技術研發和轉化階段樹立正確的方向,為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開辟更多的市場化環境,提高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效率,進而提高技術創新效率。1)加大創新投入力度。要改變吉安市電子企業創新投入不足的局面,最主要還是要靠企業本身,政府與社會只能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在資金投入中企業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要積累技術創新資金,將部分利潤作為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企業應當合理安排資金投入結構,并加強資金管理,提高技術創新投資效率。同時人員作為技術創新的直接承擔者,企業在薪水、住房、家庭子女上學、成果獎勵等方面要出臺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人才和留在人才,才能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2)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打造提升創新能力平臺。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提升企業產品迭代的速度。同時研發機構要注意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能力和保護意識,這有助于企業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市場變幻。要積極與學校等科研機構合作共建創新實驗室,借助學校的力量來進行創新。同時構建一批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新活動的技術支持。3)加強企業聯系,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吉安市電子企業創新能力不夠,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市場競爭的管理力度,要求企業在公平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加強企業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甚至可以將部分人力資源、設備資源進行有償共享等,通過打造行業信息交流平臺,加強企業間的聯系,使企業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實現行業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董寶奇.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J].工業技術創新,2015,2(6):651-652.
[2]龍玉然.“首位”效應———吉安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綜述[N].井岡山報,2017-09-27(5).
[3]余小仙.吉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5.
[4]吉安市第四次黨代會報告[R].2018.
[5]崔會東,崔征.河北省區域工業企業創新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河北企業,2017(4):117-118.
[6]房春雨.黑龍江省企業創新現狀及策略[J].商業經濟,2018(7):133.
作者:王濤 張福明 彭欣榮 李威 賀琳 單位:吉安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淺談工業企業電氣設備信息化建設
- 下一篇:中小工業企業融資對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