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標準方法論模型及評價研究
時間:2022-10-28 10:44:22
導語:工業設計標準方法論模型及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設計是創新的重要手段,本文闡述的設計標準并不是創新的約束,相反是推動設計創新的路徑。當設計構建起標準體系之后,引導設計師規范設計,確保創造性思維以及嚴謹的邏輯思維的有效性。本文提出構建工業設計標準的方法論模型以及評價設計的有效原則,特別指出設計創新性、有效性的評測尺度應遵循用戶“適度”原則。
關鍵詞:工業設計;設計標準;評價準則;設計方法論;模型
一、引言
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前主席托馬斯•馬爾多納多(TomasMaldonado)說過“人類最與眾不同的特點不是他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他提出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工業設計標準在于解決工業設計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然而,是不是確實有這么一種方法或工具能夠解決當下工業設計發展中的問題呢?顯然,取決于工業設計到底需不需要這一特殊的科學方法。工業設計標準具備科學的屬性,設計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實驗方法也為制定設計標準提供了路徑??茖W的實驗可以將工業設計技術參數化,讓設計能夠被測量、評價??茖W的實驗也讓工業設計標準成為設計的約束機制,既可以發揮想象力,又可以滿足科學要求。在設計發展史中,約翰•克里斯托弗•瓊斯(JohnChristopherJones)提出了系統設計方法論,一方面憑借設計師的經驗和判斷力,另一方面依賴嚴謹的數學和邏輯思維。瓊斯指出系統方法論的好處是降低設計風險、提高設計成功率,同時發揮設計的創造性思維,從而產出大量的先進設計方案。系統設計方法的核心是解決設計中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融合發展的手段,目標是調和兩種思維的矛盾和沖突。而“實驗”則是解決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帶來的矛盾的工具,它能夠清楚地指出評估的范圍。
二、工業設計的技術指標分類
技術的行為導向不是以揭示自然現象的奧秘為目的,而是以改進人們做事的行為方式為目的[1]。如果工業設計是圍繞著人和物品之間的合理關系的構建,那么工業設計標準是研究物品和人之間的合理關系的“合理、合適”的尺度。標準是創新領域的成熟應用技術,是具有開放性和延展性的應用技術體系,由嚴謹的技術指標組成,由數學模型的規律支撐。包括由適用范圍、技術術語、技術要求、技術檢測以及評價規則等幾個方面的技術要素構成。包含完整的技術指標和可以操作實施的實驗室方法、操作指導和實驗室環境參數等。一個行之有效的工業設計標準的構成必須包含工業設計合理原型、工業設計技術要求以及工業設計檢測技術三個部分。這三部分工業設計技術的集成能夠充分發揮標準體系的技術優勢。工業設計作為一門科學,發揮著對人類文明構建的重要作用。設計標準本身具備構建功能技術指標能力,涵蓋功能、審美和象征性三個層面。前蘇聯確定了藝術設計三個原則,第一是“綜合解決和同時解決實用-功能問題、結構-工藝問題、經濟問題和美學問題”;第二點是“對環境和具體條件的考慮”;第三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形象性)”[2]。H•E•施帕拉(H•E•Spara)總結現代設計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實用+方便+美觀”。他說“其中的每一項都是一定因素的總和:第一項表示技術經濟因素;第二項表示人體工程學要素;第三項表示美的因素?!盵3]通過分類,足可以說明工業設計標準有形成技術參數的可能性。通常來講,工業設計的技術指標可以粗略分為三類:第一,設計所表述的技術指標。具體是指產品的功能性。即,用什么樣的技術和結構形式解決問題,以及表達技術所實現的功能;第二,美學指標。它是設計基于藝術的表現,是設計師把藝術的審美性和技術的功能性完美融合的關鍵路徑;第三,文化指標。通常是文化抽象出來的符號的象征意義的表達,比如色彩的禁忌、設計造型的文化寓意與實用環境、使用語境的結合。在這三類指標中,功能性的核心是技術,美的核心是審美認知,文化內涵的核心是其象征意義。功能、審美和文化的內涵屬性形成“物”與哲學的對話渠道,三者相互共生,其相互融合的部分則是可以交叉研究的共生指標。其外顯屬性則詮釋了“人和物”的關系,是“人”介入的物體驗,從視知覺到觸覺、味覺等全方位的體驗感受??梢砸浴叭恕钡捏w驗介入,將工業設計的技術指標進行分解并量化,工業設計標準獲取的技術指標難題也就迎刃而解(圖1)。
三、構建工業設計標準理論模型邏輯
自工業革命以來,工業設計與大規模的制造業結合的目的在于滿足大眾日常消費需求,商業發展促使企業對設計創新的要求與日俱增。在現代設計中,品牌的文化屬性包含國家認同、企業認同以及消費者認同三個層面。所謂“認同”是一種文化的彰顯,是產品文化DNA、是圍繞“物”所形成的品牌形象(image)。品牌構成的載體是產品的競爭力,衡量產品競爭力水平不外乎產品的“品質”和“品位”兩個指標。在商品層次,“品位”一詞集成了產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概念的內涵:包括產品的功能屬性、審美屬性和文化屬性的集成。工業設計標準的理論模型,在合理構建工業設計創新原型方面發揮作用,包含工業設計標準的概念、研究范疇以及研究方法、流程、工具。一方面是融入生產環節關乎產品品質的質量、性能、安全、材料、功能、能耗等與產品物理性能相關的技術性指標;一方面是融入消費環節中與消費者相關的形態、審美、交互、色彩、工藝、文化寓意以及使用情景等相關的人文性指標。這兩大類別的指標組成了工業設計技術的體系,進一步細分為技術指標、美學指標和文化指標,分別對應產品的功能性、審美性和象征性(圖2)。當工業設計構建起標準體系之后,自然能夠將工業設計的“主體”——設計師,從漫無目標的設計暢想引導至合理合適的規范設計路徑上。既能夠促使其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揮,嚴謹的邏輯思維又能保障工業設計成果的有效性。而創新性、有效性的評測尺度則遵循用戶“適度”原則。
四、工業設計標準指標量化
工業設計標準的技術指標可以適度量化,除了功能性技術指標外,針對美學和文化指標的衡量也有邏輯可循。吳瓊提到“亞里士多德也提出美的標準(理性的)。他認為美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屬性,這一屬性必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亞里士多德認為,這一形式就是秩序、對稱和確定性?!盵3]并且亞里士多德也曾經提到美是可以被度量的,并且必須可以度量的事物才是美的:“就每一件美的事物來說,無論它是一種有生命的,還是一個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其組成部分不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須具備量度。因為美是由量度和有序的安排組成的?!盵4]對器物的評價標準,我國古代早已有之。何謂“良物”?《考工記》里明確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評價體系。自舊石器時代人類磨制工具開始對于器物的需求逐漸地從最初的“實用”走向“審美”。在山頂洞人時期的墓葬展現的貝殼和鐵礦紅粉的裝飾逐漸顯示出人類對器物的審美意識。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器物逐漸具備了精神層面的象征意義,器物的物性一度讓位于精神性,如龍山文化時期的高足杯——陶觚,美而不實用但卻表達了一種精神觀念,也說明美的“游移性”貫穿了功能性、審美性、象征性三個要素之間。工業社會的特征是用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代替了手工制作,因產品的批量化生產的要求而對工業設計的功能性、審美性、象征性三個關鍵技術要素提出了更高的技術量化要求。依托可以量化的參數和檢測方法、工具讓工業設計技術指標可以測量和評價。首先,功能性是指產品功能要與消費者的需求契合。功能對消費者來說是“需要的”而不是“被需要的”,在功能的技術實現上遵循“適應性”原則,要求產品采用最合理的技術來實現功能,包括:該技術的性能指標能否滿足標準,成本是否最合理,綜合體驗效果是否最優化等。其次,審美性是指產品的“美”要具備有效性的美學價值屬性。產品高階的價值屬性就是體現美的哲學。美學作為器物外顯層面,可以有兩個不同緯度的呈現:一是由審美核心價值向四周蔓延開來,傳達美的核心價值,這也是審美的多向性和差異性特征;二是把人和環境的要素慢慢聚攏回歸到美的價值的本體上,體現審美的共同性和趨同性的特性。再次,象征性具體是指設計中文化符號的表達方式。它改變了工業設計現狀中簡單堆砌文化符號的現象。文化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與產品之間合理的文化關系。就文化而言,這種“合理關系”具體表現為道德關系、倫理關系。設計之于文化體現在設計符號對人的“精神”和“道德”的引導,它的最終目的也脫離不了引導一種“合理”的文化關系,這也是設計倫理的本質。顯然,關注設計文化中的“倫理”哲學顯得尤為重要,只要“倫理”觀在工業設計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其結果才能夠產生一種含目的性的“真實”。上述三方面中,工業設計在提升產品價值的評價標準上,過度地偏重于技術對于產品功能的表現。而工業設計本身作為一種產品技術實現的手段,最為重要的是幫助產品塑造“真實性”而非“嘩眾取寵”,顯然沒有比合適的、自然的東西更加真實了。現代工業設計實踐中,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技術和美學,在文化的象征性逐漸減弱的現狀下,與其說取決于市場和消費的導向,還不如發揮工業設計的文化象征性作用。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Schweitzer)也認為“文化也具有雙重意義。文化既實現于理性對自然力量的控制之中,也實現于理性對人類信念的控制之中”[5]。工業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作為一門科學,其本質就是對人類心靈自由地塑造,而這種本質逐漸被“利益性”精神取代的時候,就變成了技術和美學取代了文化的位置。我們一定要堅信文化訴求是設計的最高層次的目標,而技術與美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和工具。當我們憧憬著“工業設計讓生活更加美好”的時候,也應該時刻反思和避免工業設計逐漸讓人的精神“荒蕪”的狀況。
五、工業設計標準評價法則
首先,工業設計標準評價法則應遵循引導性、真實性和可信度?,F代工業設計的特征體現了現代化、現代主義和現代性三個典型特征?,F代化主要是指科學技術在設計中的應用轉化,只有適用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技術才是工業設計應該轉化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技術應用。就技術和消費關系而言,技術和工業設計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對先導市場創造的價值,而這些價值最終服務的是消費者。人類日常生活不能缺少對于生活的真實體驗,因而擴大技術驅動的設計創新也應該同時兼顧技術為用戶創造的真實價值。現代主義設計是工業設計的美學詮釋,它具體表現在設計風格和設計寓意。審美經驗又和用戶生活息息相關,生活經驗驅動的審美活動才是用戶對美學的真實感受。現代性是一種促進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文化。既和全球化聯系又不能脫離區域文化的限制。它具備全球化統一的文化特征又有著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多樣性特征,這種既統一又有差異的特征讓工業設計具有更多的創新機會?,F代工業設計技術的原則需要體現真實性特征,如何用簡單的設計語言滿足并引導用戶的真實需求,如何讓這些設計語言所傳達的功能和價值具有可信度是工業設計標準制定的切入視角。標準具備引導性的屬性,是表達設計者的理想和價值觀念,具備前瞻、未來、導向的發展方向。從現實意義上來講,工業設計標準要指導具體的生產實踐,凸顯了標準的可執行性。其次,工業設計標準評價法則應遵循“適度”原則。早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企業最初把標準化定位在僅僅是消除不必要的產品類別或者是減少產品零部件的雜亂無序的狀態。他們援引一位公司的標準化負責人的觀點,說明在這種無序的標準化狀態下原本只需要4個結構就可以完成令人滿意的傳動裝置卻足足耗費了31個結構部件。當今,英國推動的標準戰略遠遠不只是“標準化”,標準與創新的產品“原型”緊密相關。所謂的“原型”就是最佳的解決方案,用“適、度”的技術和結構、美學方案解決問題。戰略通過最佳“原型”的設計標準塑造企業乃至國家標準的競爭力水平?!斑m度”原則如何體現?第一,符合自然趨勢的就是適度的。金伯利•伊拉姆(KimberlyElam)認為人對于黃金比例在美學認知上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偏好[6]。德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西奧多•費希納(GustavTheodorFechner)通過研究發現了大多數人喜歡比例接近于黃金分割曲線的產品。這項研究不但是針對物品開展了研究,還研究了來自于自然中的事物和現象。這種美學固化的標準和自然界是分不開的。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技術的發展必然為自然帶來改變。王前強調“任何技術活動都有可能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帶來某種副作用。技術活動的負面效用正是技術活動失去‘道’的引導的結果?!盵7]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在不斷地征服自然的基礎上形成的。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技術實踐活動的啟動條件以及其結果應當都有其積極的一面,對當時的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從長遠來看卻對人類文明造成巨大傷害。而造成這種傷害往往就是因為缺乏制約和規范,這也是我們強調“標準”的意義之所在。如果能夠以適度的標準來引導技術活動的方向,那么其目標必然聚焦在人類文明的長遠發展的基礎之上,工業設計的產業方向也必定建立在有益于人類發展基礎之上。無論怎樣做工業設計創新,怎樣將工業設計的發展和產業融合,都會與社會、環境合力共存。創新都有其必要性,路徑和方式也必然是合理的。陳昌曙提到亞里士多德的關于技術哲學的一些思想觀點:“‘技藝的一步分是完成自然不能完成的東西,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亞士多德還認為,無論是社會的階級、美德和技藝,都應當‘居間’和適中,避免過富或過貧、過多或不足,‘每一種技藝之所以做好它的工作,就在于選擇居間者,并以它為標準來衡量其作品’。”[8]第二,符合倫理教化就是適度的。現代工業設計中,技術是理性的,美學和文化本質上是道德的體現。當理性和道德已經不能影響大眾世界觀的時候,人們在產品設計中往往就缺少了“對于生命的敬畏”,導致企業對某些產品即使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也毫不猶豫地推向市場。在我國古代對于技術的評價標準講究實用標準和道德教化的統一,“經世致用”是這一標準的關鍵。“經世致用”首先是“經世”,即技術發展服從于政治上的制度設計?!爸掠谩币挠凇敖浭馈钡囊蟆_@種“致用”標準不是單純從經濟效益出發的,而是強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7]。古代對技術評價的標準都是強調節儉反對奢侈浪費。對華而不實“奇技淫巧”多持批判態度?!叭酥?,百工期為備。但用則各適其用,而名則每異其名?!盵9]一方面產品本身反對奢華浪費,另一方面讓產品能夠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符合大多數人的使用,這也是一種集約。工業設計是伴隨著工業革命地發展而發展的,工業化追求速度和效率,設計和商業必定無法分開。技術的智能化讓生活變得程式化,也影響到了人的行為習慣。很多產品設計方案導致人類某些自然人性的東西喪失了,工業設計讓人類失去了自然性行為,逐漸習慣了非人性的行為方式,勢必導致人的心理受到設計負面因素的影響,而這種負面影響又反過來影響社會,這就是工業設計的不恰當性導致的惡性循環。因而,“適度”的工業設計原則應該成為了我們現下對工業設計的評價原則,而且是當下唯一可行的原則。
六、結語
我們之所以一再地強調工業設計標準的重要性,就是從“人文”端出發去糾正和引導物理標準所不能及的方方面面。通過此種約束機制,讓一切工業活動變得有序且符合人類文明進程的規律,讓人的生活品質不單單局限于物質生活的私欲,而是回歸到一種節制和對生命敬畏的自然狀態。由此而論,工業設計作為產業發展并成為推動工業創新的重要路徑,構建工業設計標準的標準,也即構建工業設計標準的方法論則是首要任務,本文重點是闡釋構建工業設計標準的重要性,并提出工業誰標準方法論的模型以及評價準則,對于推動工業設計標準體系構建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周平.科學技術哲學新論[M].商務印書館,2010:199.
[2][蘇]H•E•施帕拉.技術美學與藝術設計原理[M].陳仲實,朱立人,楊慎,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6:88.
[3]吳瓊.西方美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2.轉引自《亞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62.
[4]亞里士多德全集[M]第9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652.
[5]阿爾貝特•施韋澤.文化哲學[M].陳澤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2.
[6][美]KimberlyElam.分寸、設計,發現黃金比例恒久之美[M].譚浩,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7]王前.“道”“技”之間中國文化背景的技術哲學[M].人民出版社,2009:49-84.
[8]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7.
[9]陳超譯注.幼學瓊林.聲律啟蒙[M].廣州出版社,2001:146.
作者:蘭翠芹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 上一篇:淺析3D打印對工業設計發展的影響
- 下一篇:工業工程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