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技術創新論文

時間:2022-04-09 10:51:22

導語:生態技術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技術創新論文

1引言

在技術創新驅動下,工業化空前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發展階段,這就決定了富有生態屬性的新型工業化是我國生態經濟的基本內核。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將轉變增長方式、推進生態經濟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而新型工業化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了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支撐,“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歐美等國家的再工業化浪潮使國際產業競爭聚焦于生態技術創新。從而,研究工業產業的生態技術創新就顯得非常必要。技術創新理論由JesephSchumpeter于1912年提出后,成為國外研究的熱點之一,但主要是追求經濟效益的傳統技術創新,雖可大幅度提升生產力,亦加劇了環境污染及資源消耗,致使技術創新的增長效應遞減,面臨增長極限。解決的根本途徑是將生態元素融入技術創新,依靠生態技術創新取得技術進步,1950~2003年間中亞國家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經驗就是籍此壯大產業。在不同層次、規模上,生態技術創新的目標、影響不同,從而內在機理也不同。應根據國家或地區的特性,從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結合企業組織、制度的變革來實施生態技術創新。生態技術創新的特征包括:創造性,將新技術、新工藝應用于生產,實施組織、制度、管理上的創新;生態性,將生態因素融入生產的全部環節。生態技術創新受到技術創新、人類、環境等多種因素及相互關系的影響。企業擁有的創新信息資源形成特定的信息生態位———包括信息識別能力、獲取能力、整合能力等生態因子,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同。企業與合作伙伴形成技術創新網絡,這是類似生命體的“活性組織”。生態技術創新的進化機理可歸結為生態共生、生態平衡、生態重組三類。從本質上講,技術創新系統作為社會生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將生態價值嵌入技術創新,使技術創新在生態領域實現價值回歸。綜合現有研究的觀點,生態技術創新是指創新主體為了獲取生態經濟綜合效益,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經濟活動鏈上的各環節,消除污染,促進物質、能量等的循環而實施的技術創新。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將生態學原理移植運用于經濟領域探索生態技術創新是一種趨勢,但由于涉及生態、經濟、技術等復雜因素,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研究,且現有研究主要關注單個主體的創新行為,而事實上這是集體性的種群行為。本文依據以前的研究成果,運用生態技術創新種群行為模型,以江西省工業產業為樣本,通過計量實證方法,研究工業產業生態技術創新的種群效應,從中得到實施生態技術創新的啟示。

2模型構建

生態學中,種群是指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種群內部以及種群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既相互依存于共同的環境,又對環境容量決定的資源展開爭奪。將經濟系統視為生態子系統,產業即為種群,企業即為種群個體。黃魯成根據生態學從Logistic模型推導Votka-Volterra模型的思路,建立了技術創新種群行為模型。本文在此基礎上,放寬相關假設,構建種群個體數量的臨界值指標,拓展生態技術創新種群間關系模型。

3結論與啟示

本文運用生態技術創新種群行為模型,基于江西省工業種群進行實證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結論:2001~2011年間,作為個體的工業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使種群內部、種群之間的關系呈現協同效應下降而競爭效應上升的趨勢,反映了生態環境對粗放增長方式所產生的資源浪費、環境承載力透支等問題的警示。由于創新資源有限,種群內部關系直接取決于個體數量,很多種群的個體數量超過或逼近臨界值,但競爭效應通過市場淘汰機制,使過多的個體趨向均衡,效果卻于2011年才開始顯現。種群之間的關系不僅取決于個體數量,還與種群之間的產業鏈銜接緊密度有關。一方面,江西省的工業種群個體數量普遍增加,種群間對區域創新資源的爭奪使競爭效應上升;另一方面,生態技術創新相對滯后,產業契合度不高,協同效應不足。本文揭示了生態技術創新種群的競爭、協同效應,其實際貢獻在于,提供了實施生態技術創新的有益啟示:

①將僅注重單一創新主體創新行為的傳統視野,拓展到區域資源決定的種群的更為寬廣的范圍;

②提升生態技術創新水平,增進種群的協同效應。改進工藝,提高廢棄物利用率,增強種群內的產業契合度,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循環鏈路,拓展互補共生渠道,強化耦合機制,提升種群間的產業緊密度;

③調控個體數量,科學限制種群的競爭效應,提高生態準入門檻,改變當前盛行的盲目上馬項目、片面追求依靠增加個體數量來提升種群集聚度的做法,科學配置創新資源,優化種群個體數量,使之趨于合理的均衡水平。此外,本文的研究結論對政府實施公共投資形成公共種群的實踐也具有較好的啟迪意義:完善交通、電力等公共種群的發展模式,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增進與其他種群的協同效應,提升基礎支持作用。本文僅從個體數量來分析工業產業的生態技術創新種群效應,未涉及產業屬性、技術耦合程度等因素,這既是本文的不足,也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萬春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