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內循環技術創新的路徑選擇
時間:2022-09-23 03:13:44
導語:經濟內循環技術創新的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對內改革
通過對外開放,中國獲取了全球化的紅利。在美國反華勢力帶頭“去全球化”、試圖阻止中國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要堅持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但發展的動力將更多地從“對內改革”中獲得,因此應加大國內改革的力度。40年前的改革開放來自解放思想,現在國內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需要又一次思想大解放。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對過去已形成定式的慣性思維進行一次認真的清理和揚棄。2016年麥肯錫公司研究報告《中國的選擇:抓住5萬億美元的生產力機遇》中指出:中國金融行業的經濟利潤①占到中國整體經濟利潤的80%以上,美國該比例僅為20%左右;世界500強中的95家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9%,而其中9家商業銀行的利潤率均在20%以上。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前10名最賺錢的企業中有7家金融類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的108家中國非金融類企業的平均年利潤只有19.2億美元,其平均年利潤只有美國上榜非金融類企業的1/3。這些數據說明,過去40年中,國內的財富分配是向資本傾斜,沒有充分體現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許多企業是在為銀行打工。當“錢生錢”比“技術生錢”容易時,必然會抑制高技術產業發展。高房價、高利率是經濟內循環的最大障礙。發展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經濟,首先要從“以資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一個國家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大力發展促進高就業和技術不斷進步的高技術公司。這樣才能避免“內卷化”,帶動國內產業鏈和人均收入的提升。經濟內循環的主要貢獻者是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中小微企業,而中小微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還有就是個體經濟。國內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充分調動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努力形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密切合作的舉國體制。
2更加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發展上游產業、基礎產業和工具鏈產業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發展經濟,“短板”在上游產業。美國政府也是在上游基礎產品上“卡”我們的“脖子”,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補好這一塊“短板”。集成電路和基礎軟件是數字經濟的基礎,國家應將形成14—3nm集成電路生產能力納入國家“新基建”計劃,將開發自主可控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光刻機等集成電路專用設備及專用材料當成新時代的“兩彈一星”,并啟動和組織數萬名科研人員參加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爭取10年內基本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發展上游基礎產業一定要有自信心。2020年3月,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研究報告《限制對華貿易將如何終結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的領導地位》中指出,“如果中美技術‘脫鉤’,美國半導體行業總收入將下降37%,其全球份額將從48%降至約30%,美國必將失去該行業的全球領導地位。相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全球份額將從3%增長到30%以上,從而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導者”。歷史已經證明,凡是其他國家已經做成的事,不管多么復雜,迎難而上的中國科研人員一定能做成。發展上游基礎產業,源頭是基礎研究,關鍵是人才。我國在引領性的基礎研究方面成功的案例不多,在知識的“無人區”探索的科研人員較少。今后要激勵一部分有天分的學者做好奇心驅動的標新立異的原創性研究,通過發散的基礎研究開辟意想不到的技術途徑,可稱為“廣種奇收”。要鼓勵更多的科研人員做目標導向的研究,“敢于啃硬骨頭”——不僅為國防,而且為骨干企業提供“撒手锏”技術。工具鏈是彌補人才缺口的重要幫手,要努力打造工具鏈和公共開發平臺,大幅度降低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高技術企業的人才門檻?!凹呻娐贰币呀浬墳橐患墝W科。建議加快大學和科研機構相關學科與資源的優化布局,加強研究型大學和戰略科研機構建設,將增加的集成電路等專業的數萬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標,優先分配給承擔“卡脖子”工程的研究型大學和戰略科研機構。
3下大功夫培育自主可控的生態系統,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
信息技術之爭本質上是體系的競爭,我國信息領域一直缺乏自己的體系。正因為沒有自己的體系,所以長期以來處于“跟跑”地位。必須清醒地正視我國在工藝和設計能力上比美國差的事實,應該揚長避短,采取用先進的技術體系彌補元器件落后的策略。成功的產業生態系統大都是市場競爭中無數企業和用戶自發選擇演化而成的,不是某個企業按照預定設計“構建”起來的。從關注自我的輸贏升華到關注整個產業生態的發展,理念上要做重大調整。正如華為公司提出,管理你情我愿的合作比對付你輸我贏的競爭要難得多,這是認識上的飛躍。兼容國際主流生態系統的同時要努力加強自主創新。一般而言,產生新的產業生態系統的動力來自新的應用需求,而對現在流行的軟件全部從頭再來、移植另造新的生態系統代價巨大,難以得到大多數軟件廠商的支持。因此,明智的決策應當是已有的應用兼容主流生態系統,針對新的應用爭取培育新生態系統。對后發國家而言,兼容國際主流生態系統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尊重人類文明進化歷史的務實選擇。由于兼容國外主流生態存在“脫鉤”和“斷供”的風險,采取兼容策略的國內企業必須以10倍的努力加強自主創新,準備好充足的“備胎”,在已引進的知識產權基礎上自主分叉發展。培養一個能成為主流應用的生態系統需要巨大的投入,花費的人力、財力比建生產線還要多。國家應統籌規劃,把培育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系統作為信息領域的頭等大事,從人才培養、知識產權布局、標準制定、產業鏈銜接、政府采購和應用推廣多個維度下手,爭取10年內見到成效。
4發揮骨干企業的中流砥柱作用,構建企業命運共同體
科技強則企業強,企業強則國家強。過去一講發展科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大學和科研機構。我們常常講:科技強則國家強。我認為,真正實現科技強國的路徑是,科技強則企業強,企業強則國家強。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是有一批世界領先的高科技企業。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大力提升政府科研經費投入效率、優化投入結構;扭轉目前政府科研經費投入中研發(R&D)經費占比過低的局面,更需要重視的是發揮骨干企業的中流砥柱作用。政府應支持企業做優做強,而不是盡力幫助企業做大。我國應向德國學習,大力提倡發展強而不大的企業,不要鼓勵企業攀比規模。要在國際上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要在國內形成企業命運共同體。但是,目前我國科技界和企業界還是沒有形成共同對抗美國反華勢力的合力,同行企業之間還是在“窩里斗”。你死我活的同行企業競爭幾乎成了每一個企業的行動指南,很少有企業想過如何與同行企業“共生”“共贏”,形成命運共同體。中國培育不出一個有重大世界影響的開源軟件,沒有形成主流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這不僅僅是技不如人,還有深層次的文化原因。國外的企業之間競爭也很厲害,但必要時企業之間還是能開展競爭前的合作。例如,20世紀7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就是同行企業競爭前合作的結果。中國企業最缺乏的是競爭前的合作,現在必須改變“同行是冤家”的傳統思維,樹立企業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樣才能讓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經濟走上良性發展軌道。要注重發揮政府在企業競爭前研發合作的引導作用:改變目前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安排方式,按照激勵相融原則,引導企業在競爭前共性關鍵技術上進行研發合作、協同攻關。
2016年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核心技術研發上,強強聯合比單打獨斗效果要好,要在這方面拿出些辦法來,徹底擺脫部門利益和門戶之見的束縛。抱著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想法,抱著自己擁有一畝三分地的想法,形不成合力,是難以成事的”。我們一定要落實的指示,大力加強企業間的聯盟與合作,共同應對美國反華勢力的打壓,通過做強企業實現強國夢。
作者:李國杰 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上一篇:送電線路設備組成與技術創新探究
- 下一篇:醬菜廢水處理工程設計分析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