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生產的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10-30 02:55:10
導語:煤礦安全生產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整體上來說,我國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煤炭產量約占全球煤炭產量的30%,是一個產煤大國,煤炭是我國長期依賴的主要能源,約占一次性能源消耗總量的七成。我國煤炭產量的持續發展是對我國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的重要保證,但在這背后,我國的煤礦生產其實一直都具有很高的危險性和事故發生率,在我國工業生產中,煤礦生產始終都是發生事故最頻繁的一種生產方式,根據數據顯示,在煤礦死亡人數上而言,我國就占了全世界的80%左右,可見我國煤礦生產的安全管理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而煤礦安全生產是確保煤炭順利作業和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提高我國煤礦生產的安全性,實現煤礦安全生產就成為了現今我國煤礦企業乃至全社會都需要盡快解決的重要問題。要做到降低煤礦生產的事故發生率,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體系,堅持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作為安全管理方針,加大力度做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樹立正確的煤礦安全生產發展觀,促使煤礦生產持續、高效、安全地發展下去。
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現存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加劇,煤炭價格呈現著不斷上漲的態勢,而且上升幅度越來越大。煤礦生產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我國大部分煤礦生產企業選擇了加快煤礦的生產速度,以謀取更大的經濟收益。但因此帶來的是更頻繁的煤礦事故發生,導致許多煤礦施工現場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擁有豐富經驗的施工人員都選擇尋求從事其他安全性較高的行業,造成現在煤礦生產行業整體人員流失嚴重,人才極其缺乏的現狀。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部分煤礦企業在煤礦生產施工時放松對生產安全管理的力度,煤礦開采的設計合理性大幅度下降,施工現場秩序混亂,對一些突發性的問題也缺乏及時、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這直接對煤礦生產的安全性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一直以來,煤礦生產企業的管理人員都把企業效益放在煤礦生產的第一位,而沒有對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提起足夠的重視,部分管理人員甚至不遵守《煤礦安全規程》來進行現場管理。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員的煤礦安全生產管理觀念比較落后,沒有意識到安全生產管理的重要性,對安全生產帶來的安全保障和經濟、社會效益沒有清楚的認識,從而導致煤礦生產過程中難以在安全、效率、質量等要素之間取得平衡。
煤礦生產行業由于其特殊性,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普遍偏低,技術能力參差不齊,部分人員甚至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安全知識培訓和施工技術培訓。根據資料顯示,在煤礦生產的施工人員中,素質較低的農民工占總體人數的48%左右,這些人員缺乏安全意識和專業技術,也通常缺少責任心和集體觀念,很難滿足高強度的煤礦采挖施工需要。另外,在采用這些施工人員之后,往往忽視了對他們的安全生產培訓,或者培訓沒有持續性、沒有實質性效果等,以致施工人員的素質長久不能得到提升,為煤礦生產帶來了相當大的安全隱患。
我國的煤礦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政府相關的職能部門對煤礦生產安全性的監管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再加上監管部門的權力分配不合理,導致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在監督機制體系上也不完善,因此使監督部門難以對煤礦生產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管。另外,由于監管機構內的權力設置不平衡,以致監管人員的瀆職、腐敗等問題的滋生,監督機構對生產企業的監管走形式,處理安全問題態度怠慢,以及接受煤礦生產企業的賄賂,對生產企業的安全生產問題視而不見,協助對煤礦開采中的安全事故進行包庇和隱瞞,甚至入資生產企業等現象也是客觀存在的。另外,我國的煤礦生產企業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體系普遍存在漏洞,沒有足夠的監督力和強制性,導致對安全生產、合理用工、素質培訓和現場管理等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沒有得到堅決落實,從而放任了各種違規施工現象的存在。
由于我國煤礦生產施工基本上都屬于地下開采,而礦井內的瓦斯濃度比較高,因此在煤炭開采時需要注意每一個細節,對技術與設備的要求相當高。因此若要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的首要前提就是引進先進、高質的開采設備與監測設備等,但由于引入優良設備成本高,所以很多企業都不會定期更新設備,從而導致煤礦生產現場的設備落后,設施安全存在漏洞。雖然煤礦生產企業定期會集中收取一定的安全設備費,但因為收取費用和管理費用的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最終收取的費用還是不能落實到實處,不能為煤礦安全生產帶來幫助。
改善煤礦安全生產的對策
堅決進行煤礦安全生產法治化建設,以解決我國現存的政企不分,監察與管理區分模糊等問題,正確調理好煤礦生產效益與安全的關系。為此,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規。對煤礦企業來說,煤礦生產管理人員要根據法律法規結合煤礦的實際情況編寫出科學、合理的施工生產規章制度,在整個開采過程中堅決執行。對監督機構人員來說,我國還需要盡快完善煤礦安全生產監督部門的法律體系,對監督機構內的權力進行合理分配,加強監督機構內的互相監督,避免因權力失衡而導致的監督不力現象發生,建立起作風廉政、工作規范、高質高效的監督隊伍,保證對煤礦安全生產監督的有效性。
要提高煤礦生產的安全性,通過在開采設備和技術中融入最新的科技,研發出先進、優良的新設備和技術并大力推廣,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煤礦安全生產的設備發展主要以綜合機械化為核心,具體的改進措施有:給煤礦施工人員配備現代化的開采裝備,定制先進高效的開采計劃,向施工人員推廣最新的煤炭生產技術,加快煤礦生產過程中的信息化與自動化,改進礦井內的供電、排水等維系基本生產運作系統的穩定性,完善礦井內的安全生產監測系統,不僅對人員施工操作進行監測,還要對煤礦開采設備的運行狀態,以及對礦井內環境因素的改變,例如像瓦斯之類的等有害氣體的濃度變化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控制。
事在人為,能否實現煤礦的安全生產,關鍵還是要看施工人員的素質。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技術水平,從而做到從源頭上預防煤礦事故的發生,消除或降低人為帶來的安全隱患。另外,還需要重視開展企業高等人才的培養工作,定期請來煤礦安全生產的研究者為企業人員進行知識和技能傳授,設立培訓課程和定期考核,促進企業人員不斷向高素質進步。
煤礦安全生產是一項跨度大、多樣化的復雜工作,必須通過對施工現場的控制管理來完成。目前,由于淺層和已開采的煤炭基本都已被開采完畢,因此煤礦的開采變得更加深入和偏遠,以致開采難度不斷加大,使煤礦安全生產實現更難實現,所以現場管理人員更應該加強煤礦的現場管理,要做到深入現場,仔細監測,認真指揮,及時發現問題并盡快解決。
總而言之,我國的煤礦安全生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了縮短與其他國家的差距,真正做到保障煤炭開采工作的高效進行和現場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必須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為原則,通過加強監督部門人員的素質建設、不斷完善監督制度體系、發展煤礦開采的新設備與技術、培養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加強現場管理等方式的落實,在提高施工人員的責任心、安全意識以及操作技術水平的同時,提高設備安全水平,對煤礦生產的各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管理。
本文作者:樊賢勇工作單位:貴州畢節中城能源公司
- 上一篇:簡述煤礦安全管理防護措施
- 下一篇:關于煤礦開采的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