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塊數控加工論文
時間:2022-05-06 02:34:14
導語:滑塊數控加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工藝制訂
案例工件加工面積較大,機加工會產生較大的內應力,內應力較大而未及時予以去除時,會導致工件在運動過程中容易產生變形甚至形成裂紋,因而需要熱處理去應力,這就需要機加工時考慮熱處理后的裝夾、碰數問題,將整個加工過程分成兩個階段:熱處理前及熱處理后。熱處理前需去除大部分材料,只留精加工余量;熱處理后需要清除預留的材料,并得到在精度要求范圍內的最終零件,精加工使用加工精度較高的德馬吉DMC64Iinear加工中心,有效行程640mm×600mm,數控系統為FANUC180i-MB,主軸最高轉速12000r/min。熱處理前的粗加工分正面、背面、及兩側面四個方位的加工,因熱處理去應力后,工件會有所變形,需重新以一個準確的參考基準作為加工碰數基準,像這種大滑塊一般以基準角碰數,這就需要一個準確的基準角。粗加工時,預留頂面材料,其平面作為熱處理后研磨支撐平面,熱處理后可通過磨床,研磨加工出基準角的三個基準面,研磨量為0.2mm,保證其垂直度。熱處理后的精加工時,加工方位與熱處理前一樣,但因背部材料已去除,工件正面加工時(膠位面方向)如何裝夾是要考慮的問題。如果用虎鉗夾住尾部平位加工,其尾部平位與高度比為60∶322,大概為其總高度的1/6,有2/3的重量處于懸空狀態,且正面有較多的材料需要去除,受力不均勻,容易在角位處產生較大內應力,有可能會產生變形或裂紋,并且這么大的滑塊裝夾、拖表不方便,對機床要求也較高,需要考慮其他裝夾工藝。解決方案是在加工背部耐磨片槽時預留工藝凸臺,這樣在正面加工時可用工裝板及墊塊緊固裝夾固定,其好處是裝夾、對數方便,并能較好地平衡加工時的作用力,實用性強。熱處理后精加工時,因正面已粗加工,按精加工時的方法將無法裝夾固定,這時可考慮使用直角彎板裝夾,在數控銑床上去除工藝臺背面粗加工時,耐磨片槽后部有一大塊相邊區域需要去除材料,其尺寸達到261.5mm×174.8mm×280mm,常規的數控加工,需要用刀具一層層的切削,必定會占去較長的加工時間,并且損耗刀具,生產效率不高。通過分析對比,用線切割加工較為合適,不但能得到一塊實用的材料,而且省下很多的時間,同時考慮工藝臺,這樣線割時將一起切割出來,留0.5mm作為熱處理后精加工余量,這樣背面方位加工只需加工耐磨片槽,大大節省時間,一舉多得。
2滑塊的數控加工
編程分熱處理前的粗加工及熱處理后的精加工,按不同的方位加工頂面方位、背面方位及正面方位。熱處理前粗加工需要去除大部分材料,考慮裝夾加工工藝,預留部分材料到熱處理后,粗加工整體留預量0.3mm。因篇幅關系,下文重點介紹正面方位的數控編程加工,編程軟件為UGNX7.5,機床使用德馬吉DMC64Iinear加工中心,數控系統為FANUC180i-MB,主軸最高轉速為12000r/min。正面裝夾如圖4所示,將已線切割余料的工件,通過螺釘與工裝板、墊塊緊固為整體,并固定于機床工作臺上,基準角對刀。
(1)熱處理前粗加工
加工編程前先設定加工坐標系、安全平面、材料毛坯及加工工件,粗加工使用型腔銑削加工,該模塊提供粗切單個或多個型腔、沿任意形狀切去大量毛坯材料以及可以加工出型芯的全部功能,最突出的功能是對非常復雜的形狀產生刀具運動軌跡,確定走刀方式。零件正面方位的型腔銑削粗加工,加工余量0.3mm,用40R6的圓鼻刀完成主體大部分材料的去除工作,切削模式為跟隨部件,封閉區域用螺旋進刀,開放區域用圓弧進刀,區域間的快速移刀為到達安全平面,區域內為前一平面;切削深度為頂面開始深70mm,每刀公共深度為恒定0.3mm,主軸轉速為1800r/min,進給為2000mm/min。再采用35R5的圓鼻刀完成次級窄角位的材料的去除工作,加工方法設置與上述40R6刀具一樣,控制切削范圍,使用參考刀具42R8,對40R6未能加工的區域進行補刀。接著可用更小的刀具進行更小窄角位的材料去除工作,但因粗加工后需要熱處理去應力,去應力并不會增加材料硬度,部分更窄角位的余料對整體應力影響不大,為減少工作量,提高加工效率,可不需要進一步粗加工。
(2)熱處理后半精加工
熱處理后材料已去除應力,可完全去除多余材料,但工件表面有變形,需通過磨床研磨加工,重新定好基準。研磨好三個基準面及工藝臺面后,按圖4所示正面裝夾好,整體固定于德馬吉DMC64Iinear加工中心上。因滑塊正面為產品的表面,要求較高,且正面各層陡峭不一樣,可通過切削層深度控制切削范圍,分段進行加工,減少移刀時間,優化刀路。如圖9所示,先用30R5圓鼻刀進行半精加工,去除熱處理前的窄角位材料,切削模式使用輪廓銑加工,切削層深度0.3mm,切削余量為0.3mm,控制切削層深度為0~60mm,完成頂部較凸出部分的清角加工;接著用同樣的刀具及加工參數控制切削深度為60~70mm,完成中間較平表面的加工;延續刀具及加工方法,控制切削深度為70~140mm,完成側面垂直面的加工。完成上述刀路后,正面大部分余料已去除,但更窄角位處還有余量,延續上述的加工方法,使用型腔銑模塊輪廓銑進一步清角,如圖10所示,先用16R0.8的圓鼻刀,再用10R5、6R3的圓鼻刀逐級遞減更換更小的刀具進行清角,進一步減少余量。完成窄角位半精加工后,延續半精加工的裝夾方法,在同一機床上進行整體表面精加工,以減少裝夾對刀過程中的誤差。這里采用固定軸銑削加工,該模塊提供了完全和綜合的,用于產生3軸運動的刀具路徑,實際上它能加工任何曲面模型和實體模型,可以用功能很強的方法來選擇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或加工部位。有多種驅動方法和走刀方式可供選擇,如沿邊界、徑向、螺旋線以及沿用戶定義的方向驅動,此外,還可以容易地識別前道工序未能切除的區域和陡峭區,快速完成清除上一次加工的余量,提高工件的加工質量,使精加工時均勻切削。
3結束語
對于復雜、大型零件的機械加工,其工藝流程的編排是非常重要的。工藝編排時要綜合考慮本身的機加工設備及能力,熟悉各工種各工序的加工需要及其加工精度,統一加工基準、裝夾定位基準,才能得到更高的幾何精度及尺寸精度,同時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作者:鄒炳輝單位: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職業技能鑒定中心
- 上一篇:低保檔案規范化管理論文
- 下一篇:虛擬仿真數控加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