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踐探討

時間:2022-04-28 10:12:15

導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踐探討

摘要: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實踐情況為例,研究其污水處理設施的實施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建議.為了解、促進農村污水治理工程實施、運行及提高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實施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對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是重中之重,環境是突出短板.農村環境既是環境保護最薄弱的環節,也是最有潛力的突破點和創新點.目前,農村農業生產和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已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嚴重制約因素.據不完全統計,即使在經濟發達的廣東省,建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自然村僅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0.19%[1].因此,總理2008年提出實施“以獎促治”政策,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以解決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被環保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區”,確定漓江流域、桂東南西江流域、桂中紅河流域、北部沿海地區4個區域作為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2].廣西壯族自治區根據各地民族民俗多樣、地質地貌復雜、發展差異較大等實際情況,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基本思路,探索符合廣西實際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之路,并通過“抓點,帶線,促面”不斷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3-4].為了解、促進農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實施、運行及提高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實施效果,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污水處理設施實施現狀與存在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

1研究區域概況

梧州市龍圩大坡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東南部,地理坐標中心位置為北緯23°16′35.47″東經111°17′53.25″.大坡鎮東與廣東郁南縣相鄰,南與廣平鎮相接,西與新地鎮相連,北與龍圩鎮交界,南廣高鐵,下小河貫通全鎮.大坡鎮屬于典型的桂東南西江流域地區,地處桂粵交界處,屬于丘陵地帶,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有超過4萬畝肥沃的田地.全鎮總面積267.18km2,2016年,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176個自然村,280個村民小組,戶數14095戶,戶籍人口58586人.

2污水治理設施實施情況

2.1項目概況.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2012和2013年兩次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資金支持.生活污水主要有洗浴洗滌、廚房清洗、沖廁污水等,水量變化顯著、污染物濃度低、水質波動不大、可生化性好[1-3];根據農村污水情況,處理后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B標準(表1).2.2工藝選擇.2.2.1污水處理工藝.大坡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污水處理項目情況如表2所示:(1)主要采用有動力的A/O好氧生物處理和無動力的人工濕地+氧化塘工藝.廣西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污水處理工藝主要以A/O二相生物接觸氧化、A/O二相生物接觸氧化(含一體化地埋式生物接觸氧化)+人工濕地為主[3].大坡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污水處理項目選擇的工藝與其他縣市區主流工藝有一定區別,然而總體來說農村污水處理工藝選擇應以處理效率高、建設投資少、占地面積小、運行管理方便、耐沖擊負荷強為原則.(2)農村污水水量小、水質嚴重不均,排放時間集中在早、中、晚[5],所以大部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均設計了調節池或污水收集池(沉淀池),盡量避免水質、水量變化對工藝運行影響,確保出水水質達到排放標準[3].2.2.2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資及占地面積.大坡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污水處理設施不同工藝建設投資及占地面積如表3所示.由表3可見:(1)建設投資比較.有動力A/O好氧生物處理工藝的單位污水處理投資為1.13萬元/m3,而無動力人工濕地+氧化塘處理工藝單位污水建設投資為0.81萬元/m3,有動力A/O好氧生物處理工藝建設投資比無動力人工濕地+氧化塘處理工藝高57%.大坡鎮兩種主要污水處理工藝建設投資均高于環保部2013年頒布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與投資技術指南》中標準值[6],也高于2011年廣西農村污水處理工藝單位污水平均建設投資0.6455萬元/m3[2]和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單位投資不完全統計值[1],而且比以“有動力好氧生物、人工濕地”為主的漓江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單位建設投資高[4].(2)占地面積比較.有動力A/O好氧生物處理工藝的單位污水處理占地面積為1.78(m2/m3污水),而無動力的人工濕地+氧化塘處理工藝的單位污水處理占地面積為14.47(m2/m3污水).無動力的人工濕地+氧化塘處理工藝的占地面積達有動力的A/O好氧生物處理工藝8.13倍.2.2.3污水處理工藝的選擇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其中桂東南西江流域地區以丘陵為主,山多地少,地形地貌復雜,不容易找到較寬闊平坦適合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之處.調查發現,人工濕地+氧化塘處理工藝運行負荷偏低,處理設施占地面積大,項目選址、征地困難,建設投資成本也高;A/O好氧生物處理工藝運行維護管理要求較高,對操作管理人員專業素質要求較高.污水處理設施如得不到妥善維護管理,將無法正常運轉,處理效果無法保證.因此,農村生活活水處理工藝的選擇要結合實際情況論證,綜合投資、占地面積、運行管理等因素綜合考慮.

3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

3.1存在的主要問題.(1)工藝選擇不合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設計和建設往往是分開打包方式進行,導致選擇的工藝較單一、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工藝選擇時對污水處理的建設投資和占地面積的技術論證不夠.農村地區地形地勢復雜,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多樣,工藝選擇時不能因地制宜、科學地選擇適宜工藝,制定合理工程報價,對建設規模的確定缺少充分調查論證,以至于出現部分設施建設規模偏大、污水處理工藝單位建設投資偏高、工程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2)污水處理設施日常維護和管理不到位.調查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均未實現第三方專業管理,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低,缺乏運行管理技術和經驗,有些地區污水處理設施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設施不能正常運行甚至根本沒有運行;應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藝時,植物未及時收割及清理,致使人工濕地堵塞,去除污染物能力降低,隨著時間延長,污染物重新進入污水池內;部分人工濕地植物已枯萎,未更新植物,致使系統除污能力降低,出水不能穩定達標;尤其嚴重的是部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變成了雜草叢生、蚊蠅亂飛的荒地,造成了嚴重的影響.(3)污水收集管網破損嚴重,污水收集不足.大部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對污水管網的設計和建設重視不夠,設計標準低、建設質量差.不少農村污水收集管網破損及堵塞,部分污水管網未接入污水處理站,長期只有少部分污水進入污水處理系統,部分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嚴重影響周邊環境衛生.(4)日常運行經費難以為繼.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是桂東南地區,總體經濟欠發達,大部分鄉鎮政府、村委會財政收入匱乏,因此大部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都以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為主,地方政府配套為輔的建設資金籌措措施,日常運行維護經費一般由地方政府負責,然而鄉鎮政府、村委會難以承擔日常運行經費.調查發現,很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因日常運行維護經費缺乏而停止運行.3.2對策建議.(1)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作用,對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進行科學論證和綜合籌劃,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與投資技術指南》等標準規范作為重要參考依據,因地制宜選擇污水處理工藝,合理確定工程報價,科學規劃建設規模,嚴格保證工程質量,大力推廣技術經濟性好、占地面積小的工藝技術.(2)加強污水處理設施日常維護管理.推行農村環境整治工作責任制,加強農村環保人才隊伍培養,強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日常維護管理人員技術培訓,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管理維護水平.積極探討引入第三方專業環保運營機構,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維護管理,不僅要注意人工濕地植物及時收割、處理和利用,還應及時清除雜草和植物枯枝落葉,防止腐爛污染,維護良好的環境景觀.(3)加強污水管網建設和維護.對污水管網進行全面調查,掌握地下管網實際情況,結合農村地形地貌等情況,制定完善的、有針對性的污水管網建設規劃.建立并完善污水管網巡查制度,一旦發現污水管網破損或堵塞,應及時維修或更換,有效解決污水管網破損和堵塞問題,提高污水收集力度.(4)多方籌措資金,保障日常運行管理經費.制訂落實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鼓勵按照“政府主導,部門監管,財政補貼,市場運營”模式,明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主體,建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長效運行機制.建立有效的資金保障制度,拓寬農村污水治理融資渠道.探索引入第三方“環保管家”等運營模式,滿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日常運行維護技術和資金需求.制訂農村污水治理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和資金投入參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運營管理.

參考文獻:

[1]凌霄,楊細平,陳滿,等.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調查[J].中國給水排水,2009(8):8-10+15.

[2]韓彪,黃付平,張維維,等.2011年廣西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5(2):364-369.

[3]成官文,李海翔,吳瓊芳,等.廣西農村連片整治的污水處理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環境工程學報,2015(11):5427-5431.

[4]周春林,韋卓,劉忠正,等.漓江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及對策[J].給水排水,2016(S1):97-101.

[5]關學彬,林彰文,呂淑果.海南省農村生活用水與污水排放調查分析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6(1):51-53.

[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與投資技術指南(環發[2013]130號)[Z].北京:2013:11.

作者:何松立 黃建翔 蒙美潔 康文翀 謝春生 單位:1.肇慶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2.梧州市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中心 3.肇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