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靜脈輸液操作效果分析

時間:2022-04-10 09:19:43

導語:兒科靜脈輸液操作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科靜脈輸液操作效果分析

兒科護理工作的實質是使患兒適應住院環境,順利完成治療方案,從而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1]。而兒科因為護理對象的特殊,除了各種操作較成人科室困難之外,如何讓患兒盡快適應治療環境并積極配合則是兒科護士面對的另一個難題。幼兒園式教育就是運用幼兒園常用的教育方法,如角色扮演、激勵方法等,來激發兒童的主動性,從而配合治療。我院在兒科靜脈輸液中應用幼兒園式教育,鼓勵、管理患兒,拉近護士與患兒間的距離,對提高患兒的依從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匯報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選擇我院60例住院患兒(男34例,女26例),入選標準:年齡3~5歲,已經在幼兒園就讀的小兒。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體重、病種、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1)。1.2方法。兩組患兒整個病程均采用留置針靜脈穿刺,其他日常護理工作相同。護理人員均為兒科護理工作5年以上護士,靜脈穿刺水平及語言交流能力相當。對照組在操作前只是做簡單的打招呼,如“小朋友你好,阿姨要給你打針了,請不要動,如果有不舒服請告訴我”等。觀察組采用幼兒園式教育方法:見面先做自我介紹,相互問好,如“某某小朋友,你好,我是某某阿姨,和阿姨打個招呼吧!”然后鼓勵患兒呼應:“某某阿姨好,我叫什么名字,我今天會好好配合護士阿姨”。在操作過程中先玩角色互換游戲,讓患兒模仿護士輸液的過程,然后再進行各種操作。如果患兒在某種操作中表現好,獎勵1枚小貼花。每次靜脈穿刺輸液前利用5~10min與患兒交流,直到與患兒能良好的互動,并且同意做靜脈穿刺。1.3評判指標。每個患兒觀察7~10天,比較兩組患兒在一次性靜脈穿刺成功率、留置針保留時間。1.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2.2對照組患兒住院期間共穿刺86次,一次性成功66次,成功率為76.74%,觀察組患兒住院期間共穿刺80次,一次性成功72次,成功率為90.0%,兩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94,P=0.023);對照組患兒留置針平均保留時間為(106.60±17.75)h,長于對照組[(90.30±5.46)h,t=4.807,P<0.001)]。

3討論

護患溝通是指護士與患者及家屬之間的溝通,是護士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的一種治療性的護理技術[2]。兒科患者的特殊性,要求護士不能僅僅靠語言交流,應該根據小兒的心理發育水平,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3]。本研究選取學齡前期小兒,正值幼兒園學習時期,適合采用幼兒園式教育方法,同時,研究對象均為同病室患兒,這樣小朋友之間可以互相模仿、學習,配合積極性也會提高。簡單的幼兒園式教育,可以讓患兒感覺護士更像是幼兒園阿姨,容易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患兒的安全感,各種醫療活動可以順利展開,本組患兒留置針保留時間延長,減少了靜脈穿刺次數,減少了患兒的痛苦。并且使護理變得豐富多彩,護理人員亦可得到更多心理上的滿足,從而有益于促進護士心理健康。綜上,幼兒園式教育主要針對學齡前期小兒,做法簡單,患兒及家長容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和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方秀春,丁穎.人性化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10):185-186.

〔2〕孫瓊.人性化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大家健康,2013,7(4):140-142.

〔3〕夏蓓君.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科的應用現狀[J].護理研究,2013,27(4):873-878.

作者:劉玉蘭 脫桂留 劉洪菊 李化兵 單位:諸城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