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防范護理在兒科護理的應用
時間:2022-09-17 03:00:31
導語:風險防范護理在兒科護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風險防范護理對兒科患兒護理質量及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將138例兒科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68例)和觀察組(70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給予風險防范護理,比較兩組患兒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的差異。結果觀察組患兒病房管理(94.16±4.03分)、基礎護理(94.70±4.26分)、病歷書寫(95.71±3.56分)、健康教育(94.18±4.73分)和心理護理(93.79±4.69分)等護理質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人員滿意度評分(2.63±0.27分)高于對照組(2.10±0.2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1例,1.43%)低于對照組(7例,10.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風險防范護理可規范兒科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有效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并改善護患關系。
【關鍵詞】兒科;護理;風險防范;護理質量;應用
兒科疾病一般病種較多,且病情發展較為迅速,加之患兒自我控制意識差,往往無法主動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因此兒科醫療過程中出現風險事件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對兒科護理的要求也很高[1]。風險防范護理是在有效評估醫療風險事件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全面提高護理質量,可以減少兒科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對于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以及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均具有積極作用[2-3]。本研究通過了解風險防范護理在我院兒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而為兒科護理工作提供臨床參考依據。
一、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選擇2016年7月—2017年9月在本院兒科住院的13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危重疾病患兒。將所有患兒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兒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齡6個月~12歲,平均年齡(6.07±1.33)歲,疾病種類包括呼吸系統疾病29例,消化系統疾病25例以及神經系統疾病14例;觀察組患兒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齡6個月~12歲,平均年齡(5.95±1.30)歲,疾病種類包括呼吸系統疾病30例,消化系統疾病25例以及神經系統疾病15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風險防范護理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遵醫囑進行用藥治療,并監測患兒病情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告知主管醫師進行處理。觀察組患兒給予風險防范護理,具體方法如下[4-5]:(1)制定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在病房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作為組長,根據以往兒科護理工作中出現的風險事件,總結出主要影響因素,并根據醫院護理質量考核標準,共同討論下制定出護理風險管理措施以及護理質量改進計劃,主要包括病房管理、基礎護理、病歷書寫、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等內容,確保所有護理人員均參與到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制定的過程中。(2)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根據計劃方案,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尤其是靜脈穿刺、留置針、頭皮針以及插管等操作,同時護理人員也應增強其服務意識和工作責任感,嚴格執行配藥、輸液、換藥、病情監測等護理工作,查房時加強風險監控,避免患兒出現藥液滲出、導管滑脫、跌倒、墜床等護理風險事件。例如骨折患兒首次下床應告知助行器的使用方法,練習走路時應有專人陪護。(3)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盡快使患兒及家長熟悉醫院和科室環境,并通過健康宣教加強患兒及家屬的安全教育意識,禁止在病房內尤其是床上打鬧,不要攀爬窗臺,避免住院期間發生碰撞、跌倒、摔傷等,同時護理人員要定期檢查床欄是否完好,如有問題應及時與后勤處溝通;護理人員也要向家長介紹疾病、飲食、睡眠等相關知識,并耐心與患兒及家屬溝通交流,及時做好心理輔導工作,消除其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3.評價指標:(1)護士長根據醫院護理質量考核標準,評價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內容包括病房管理、基礎護理、病歷書寫、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等指標,滿分均為100分。(2)記錄兩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0分~3分依次代表不滿意、一般、滿意和非常滿意,(3)記錄兩組患兒住院期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情況,包括藥液滲出、導管滑脫、跌倒、墜床等。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珋±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二、結果
1.兩組患兒護理質量的比較:觀察組患兒病房管理(94.16±4.03)分、基礎護理(94.70±4.26)分、病歷書寫(95.71±3.56)分、健康教育(94.18±4.73)分和心理護理(93.79±4.69)分等護理質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兩組患兒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人員滿意度評分(2.63±0.27)分高于對照組(2.10±0.2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116,P<0.05)。3.兩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的比較:觀察組患兒出現藥液滲出1例,對照組患兒出現藥液滲出2例、導管滑脫3例、跌倒2例,觀察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1例,1.43%)低于對照組(7例,10.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64,P<0.05)。討論護理風險事件是指由于護理工作不當,而發生的對患者損害的事件,兒科患兒作為一種特殊群體,危險意識和自我控制力均較弱,故容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不僅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威脅其身心健康,還很容易造成護患沖突,因此對醫療機構的護理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6]。風險防范護理是根據護理工作中存在風險因素,制定有針對性地護理風險管理措施以及護理質量改進計劃,加強護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從病房管理、基礎護理、病歷書寫、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等多方面加強護理風險的防范,提高護理質量[7],同時風險防范護理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業務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進而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有效改善臨床護理效果[8]。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病房管理(94.16±4.03)分、基礎護理(94.70±4.26)分、病歷書寫(95.71±3.56)分、健康教育(94.18±4.73)分和心理護理(93.79±4.69)分等護理質量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9-10],說明兒科護理人員給予患兒風險防范護理后,業務素質得到提高,規范護理操作技能,并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護理質量得到顯著性改善,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人員滿意度評分(2.63±0.2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2.10±0.29)分,觀察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1例,1.43%)明顯低于對照組(7例,10.29%),提示兒科護理質量改善后,能夠為患兒及家長提供更好地護理服務,并加強風險監控和管理措施,減少了患兒發生藥液滲出、導管滑脫、跌倒、墜床等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因此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對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起到一定作用??傊?,風險防范護理可規范兒科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有效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并改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李紅,婁小麗,劉瓊帆.兒科護理管理中的風險因素及應對措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3):136-137.
[2]蔡小芬,童智洪.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17):90-93.
[3]王芳.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9):92-93.
[4]黃愛娣,范圳南,劉曉芬.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250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4(13):116,118.
[5]孫書萍.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5):770-771.
[6]羅曉琳,陳思雅.兒科急診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9):126-127.
[7]王慧.兒科臨床護理常見風險因素及應對措施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5):174-176.
[8]楊春菊.兒科風險防范式護理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5,27(2):234-235.
[9]劉婷婷.風險防范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7,2(42):114,116.
[10]曾倩,劉經飄,曾秋月.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27):3471-3473.
作者:趙曌 單位:鄭州市婦幼保健院
- 上一篇:集群計算機技術應用研究探析
- 下一篇:兒科護理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