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術感染因素與策略

時間:2022-05-13 11:16:00

導語:骨科手術感染因素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骨科手術感染因素與策略

骨科手術切口感染是骨折手術后的嚴重并發癥,給患者帶來痛苦、造成經濟負擔,甚至導致手術失?。?],控制切口感染是臨床醫護共同的目標。筆者回顧性分析骨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2011年4月醫院骨科手術患者176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910例,女850例;年齡13~68歲,平均(48.9±14.2)歲;開放性骨折630例,閉合性骨折1130例;就診時間1~21h,平均(6.9±3.2)h。

1.2方法

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判斷切口感染,比較切口感染組與無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響因素的差異,相關影響因素的選擇包括[3,4]: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營養狀態、骨折類型、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臥床時間等。

1.3統計處理

數據均EXCEL數據庫錄入,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計數資料用個體例數表示,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和方性檢驗后,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珚x±s)表示,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

2.1感染率

1760例患者中發生手術切口感染50例,感染率為2.8%。2.2感染相關因素感染年齡(55.7±15.1)歲、BMI24.8±1.1、營養不良占34.0%、開放性骨折占74.0%、手術時間(11.6±4.2)h、臥床時間(14.3±3.1)d是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切口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3.1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

導致骨科手術感染的原因復雜,除創傷重、骨組織血液供給較差外,本調查結果還顯示,年齡大、BMI高、營養不良、開放性骨折、手術時間及臥床時間長,是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年齡大,機體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抵抗力差,易發生醫院感染。(2)患者手術后全身營養狀況與傷口的愈合有密切關系,特別是年老體弱患者,常伴有骨質疏松,血液循環差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傷口愈合比較慢,容易發生細菌感染[5]。(3)BMI高時脂肪組織血供少,影響組織愈合;皮下脂肪過多也影響手術操作和術野的暴露,延長了手術時間,并且縫合時難以完全消滅脂肪層死腔,使術后易發生感染;脂肪組織被手術及縫線異物刺激易引起液化,影響切口愈合[6]。(4)本組病例中開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率高,開放性骨折的患者常是復合性多部位損傷,污染相對嚴重,雖經經過清創,仍存在感染的高風險。(5)手術時間長,切口長時間暴露、污染創面的細菌數增加、牽拉損傷組織、出血等使感染機會增加,組織損傷程度的增加,不利于傷口愈合而增加術后感染。(6)臥床時間長,伴有神經癥狀、肌力降低、活動受限、功能恢復慢,發生切口感染機會增加。

3.2護理對策

應針對上述因素采用下列預防護理對策:

3.2.1加強病區管理

將無菌手術患者與感染患者分開,嚴格控制探視人員。每次換藥前,病房都要進行消毒,保證換藥包滅菌質量。

3.2.2做好營養狀況評估

護士術前對患者做好營養狀況的評估,鼓勵患者多食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魚類等,同時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及水果,必要時輸白蛋白以及其他的營養療法,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的愈合[7]。

3.2.3加強BMI高患者切口管理

護理過程中注意傷口周圍的紗布是否干燥,如有傷口滲血、滲液時,應及時更換,保持敷料干燥。

3.2.4做好開放性骨折患者術后傷口觀察與護理

術后密切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發現異常要及時通知醫師,對有引流管的患者,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造成深部積血引起傷口感染。

3.2.5嚴格規范化操作

術中與醫師密切配合,減少術中切口暴露時間及手術時間。

3.2.6加強基礎護理管理

對于臥床時間較長患者,加強基礎護理,并認真做好切口護理,保證切口清潔,護士要做好耐心、細致的宣教工作,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同時指導其加強功能鍛煉,縮短臥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