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制護理模式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
時間:2022-10-19 03:50:28
導語:責任制護理模式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更好的加強臨床護理工作,及時給患者提供專業、便捷的護理服務,確保護士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提高患者在患病期間的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護理管理的護理力量、高效率的科學化配備在護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研究選取上蔡縣人民醫院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實施責任護士-責任組長-護士長級級相關的護理管理制度,探討其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上蔡縣人民醫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外科手術患者180例,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患者男57例,女33例,年齡19~78歲,平均(46.1±2.4)歲。觀察組患者男61例,女性29例,年齡21~84歲,平均(49.3±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責任制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如下。將責任制護理小組所有護士分成4個小組,每組設立1名責任組長,責任護士3~4名,責任組長負責病床1~3張,每位責任護士負責患者3~5例。護理組長要具有臨床工作經驗比較豐富的高年資主管護師擔任,每組的護理人員要長期固定,負責該組患者所有的治療護理工作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長期固定為每組患者服務,所有成員將他們的姓名以及照片貼于病房公示墻上,便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護士姓名得到更直接的了解。當責任護士不在崗位的時候,由其他責任護士或者護理組長代為管理。責任護士在工作中負責患者入院前、治療中、在院期間的全部治療護理和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工作。責任組長的工作職責主要有:參與組織危重患者的搶救,將健康教育工作落實;查對制度、督促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的落實;進行本組護理記錄的書寫規范檢查,將帶教工作落到實處;組織護理人員業務學習、教學查房、討論疑難病例等。根據多數護士的意愿和患者的需求,進行護士排班模式的調整,總體排班的原則是不管中夜班還是連班,至少都是雙班制。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P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定量資料采用(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呼叫鈴聲次數以及護士到位時間
實施責任制護理模式后,觀察組日均輸液呼叫次數、呼叫后護士到為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
2.2滿意度以及疾病知識知曉率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和對疾病知識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P<0.05)。
3討論
外科患者在手術治療達到目的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肉體創傷和精神刺激。疼痛、出血,術中和術后的并發癥等問題的出現,讓患者出現焦慮、緊張、恐懼以及精神狀態失常等心理問題,從而不配合手術治療的情況。而責任制護理小組模式的出現,由責任護士通過耐心解釋消除患者的煩惱,讓患者放松心情,保持情緒的穩定。根據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經濟收入和年齡等情況,就手術的方法、術中配合、術后注意相關事項、目的做相應解釋,讓患者感覺到責任護士的愛護和尊重,使患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滿足感。本次研究發現,與傳統護理模式(對照組)相比,實施責任制護理模式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和對疾病知識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日均輸液呼叫次數、呼叫后護士到位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實施責任制護理小組模式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提升護理質量,體現了人性化的護理理念,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劉娟 單位:上蔡縣人民醫院普外科
- 上一篇:橋梁樁基礎的加固設計探究
- 下一篇:膽囊結石患者術后循證護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