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護士職業損傷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2 08:56:00
導語:手術室護士職業損傷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新的化學物質及高科技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各種手術的普遍開展,艾滋病(AIDS)病例的增多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挑戰,工作量的明顯加重、工作節奏加快致使手術室工作人員長期工作在空氣污染、生物感染、電離輻射、心理危害的環境里,他們的健康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已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就此方面的問題作一初步探討,并提出一些防護措施。
1資料與方法
2007年8月對本院手術室37位護士采取抽血體檢與問卷調查。
2結果
37位手術室護士均有不同程度生理心理損傷,見表1。表1手術室37位護士的生理心理損傷及影響因素損傷表現n百分比職業損傷因素慢性呼吸道損傷848.65%消毒液腰、背、肩疼痛1232.43%負重、抬搬病人刀、針刺傷616.22%機械性因素白細胞下降12.07%放射線及電離輻射3討論
3.1職業損傷的危險因素
3.1.1生物因素由于手術室特殊的工作環境,工作人員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嘔吐物、羊水等,受感染的機會很多,如一些可傳播性疾病、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無特效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TV)。據研究,含病毒濃度高的血液和體液依次為:血液、血液成分、傷口分泌物、精液、陰道分泌物、羊水等。含病毒濃度低的體液:尿、便、汗、淚、母乳、眼、鼻腔、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體液而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1%,皮膚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4%[1],暴露于含HBV血液、體液而感染HBV比率為6%~30%;若HbsAg(+)、HbeAg(+)則感染率更高。接種過乙肝疫苗可降低感染危險性。
3.1.2機械因素最常見的為針刺傷,其次為刀片、玻璃等銳器傷。本院針刺傷率高達16.22%,已經證實20種病原體可以經針刺傳播。針刺傷時只需0.04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
3.1.3物理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術中攝片及電透直視下手術的不斷開展,手術室工作人員接觸射線的機會較多。無防護接觸論文放射線及電離輻射給手術室護士造成嚴重的機體損傷。如白細胞減少、不良生育結構、放射病、致癌、致畸等[3]。微波、射頻、激光等手術方法對皮膚、眼球有光化效應損害。在消毒工作中,紫外線使用不當可引起紫外線眼炎或皮炎。高濃度臭氧吸入可引起氣急、胸悶、肺水腫等。負重、抬、搬病人等常規護理工作也是導致護士腰背痛的危險因素。此外機器聲、工作人員的對話聲、電話鈴聲、病人的呻吟聲、物品及機器移動聲所產生的噪音可引起頭痛、頭暈、耳鳴、失眠等。長時間暴露于90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中可能引起如上不適[4]。
3.1.4化學因素包括化學消毒劑的揮發,高頻電刀使用時散發出的氣味及全身麻醉藥物在空氣中的彌散。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氧都是手術室常用的揮發性化學滅菌劑[2],它們用于手術室的消毒、浸泡標本、器械消毒,均為刺激性物質,對皮膚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還具有致敏、誘變及致癌作用,長期接觸低劑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體異常。
3.1.5心理因素手術室工作的醫護人員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緊張,壓力感所致。他們長期處于思想高度集中、精神過度緊張、休息不定時的環境中,工作性質是細致的腦力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工作。工作人員易患潰瘍病、心臟病、偏頭痛病、下肢靜脈曲張、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膽病等。同時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如精神緊張、焦慮、煩燥等。
3.2職業傷害的防護措施
3.2.1銳利儀器使用的防護根據具體手術,總結手術中刀、剪、針擺放及傳遞的體會,在新護士上崗時嚴格帶教,規范每名護士的基本操作。普及使用可自動回套的針頭;使用符合國際標準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環保型銳器收集箱;醫療垃圾嚴格分類管理,減少流通污染環節,把護士的職業危害降到最低。
3.2.2加強室內流通定時開窗換氣,添置空調設備,完善排污系統,并對工作人員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消毒劑濃度要配制準確,現配現用,改變用量越多消毒效果越好的錯誤概念,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對人體的危害,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操作前后正確洗手,嚴格無菌振作。手術后對器械、污水、房間處理,嚴格按規章制度執行,設專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設施進行終末消毒處理,以免污染周圍環境。
3.2.3避免生物感染術前必須了解病人的病史、肝功能、兩對半、HIV、梅毒等檢查結果,這是很重要的預防措施,對陽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預防準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套如有破損,立即重新更換消毒手套,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皮膚如有損傷,立即用3%碘酒、75%酒精消毒、立即注射乙肝疫苗。術前巡回護士配制0.2%過氧乙酸1000mL盛于專用容器中,置于手術間,方便麻醉醫生、巡回護士在給病人操作前后隨時洗手,手術間門口鋪一塊用0.5%過氧乙酸浸透的臺布,以減少因工作人員進出造成的交叉感染。
3.2.4輻射及電離危害的防護在無法躲避時盡量使身體不進入直射線中,妊娠期禁止與X線接觸。主要依靠3項基本防護手段,即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消除手術間內有害物質,可采取以下措施:(1)通風換氣,除安裝迷宮式百葉窗保持良好通風外,最好設有機械通風,保持每天換氣4~6次;(2)設置負離子發生器,調節正負離子平衡;(3)盡量少用或不用裸露的鉛制品,傳統裸露的鉛衣應被塑封鉛取代。
3.2.5防止身體疲勞工作人員除了有過硬的業務素質要求外,還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矯正一般職業性緊張,預防過久站立及走動產生的危害,設法改善站立和走動的強制體位,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勢和習慣。
3.2.6加強職業安全的教育目前我國護理教育體系中尚無有關護士職業防護課程,造成護士在校學習時未能充分認識到職業防護的重要性,畢業時無職業防護意識。因此,建議護理專業教育中開設護士職業防護課程,特別是手術室工作的職業防護。手術室護士上崗前必須進行醫院感染、職業防護、安全工作技術和方法的崗前專門培訓,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工作后不間斷地接受繼續教育,不斷強化安全防護意識,護理管理者應加強督查力度。
3.2.7建立健康檔案和銳器傷報告制度發生職業損傷后,醫院應專門組織受傷者進行風險評估和指導處理,受傷護士應得到必要的檢測、治療及流行病學跟蹤觀察,建立必要的上報資料及檔案。成立職業管理委員會健全職業防護上報制度和上報程序,健全職業暴露的處理常規和風險評估標準等。
- 上一篇:干部職工思想作風整改會的講話
- 下一篇:城市水利困難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