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死因解析與護理策略

時間:2022-05-03 11:34:00

導語:精神病患者死因解析與護理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神病患者死因解析與護理策略

筆者分析了36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因及相關因素,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以改進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致死率。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本資料來源于我院1998—2006年的全部住院病歷,在2194例住院患者中,死亡36例占住院患者總數的1.64%。筆者對36例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歸納總結,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性別年齡與死因

36例死亡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男女之比為1:0.38;年齡2l一77(47.354-13.52)歲,其中41—60歲18例占50.0%。見表1。

2.2精神疾病病程

本組病程為1個月~32年,平均8.17年,其中≤5年者6例占16.7%,6—10年者10例占27.8%。首次發病年齡最小者14歲,最大者70歲,平均44歲;住院次數1~l7次,平均(1.954-5.39)次。

2.3精神疾病診斷及死因

36例中,精神分裂病16例,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8例,腦器質性精神障礙9例,其他3例。

2.4入院至發生死亡時間

36例患者入院至發生死亡時間為1—1025d,其中以住院31~90d內死亡多見(13例占36.1l%)。住院時間與死因見表3。

2.5分析

軀體疾病死亡者l9例(52.8%),為患者死因之首,年齡(53.804-10.47)歲,顯著高于其他死亡原因。猝死者3例(8.3%),年齡(45.004-16.52)歲,住院時間(578.04-71.9)d,住院1—10d內猝死者2例。猝死者所有抗精神病藥劑量均在正常范圍內,住院期間心電圖正常者1例,心電圖異常者2例;如廁時猝死2例,體力活動時猝死亡1例。精神疾病自殺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齡(36.604-l2.18)歲。自殺者中6例曾有自殺念頭或自殺行為,3例有被害妄想、關系妄想。住院期間自殺者3例,自殺方式為自縊;出院期間自殺者8例,其中服毒2例,臥軌、跳樓、觸電各2例。不良反應致死3例(8.3%),其中粒細胞缺乏癥死亡者均為服氯氮平引起,為咽痛時發現白細胞下降至0.05×10~1.5×10’/L,因嚴重感染搶救無效死亡。

3討論

精神病醫院患者致死率高低不一,國內資料報道其致死率為3.09%一13.00%…。本組調查分析表明,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有軀體疾病,猝死和自殺三大類型,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F分析護理對策如下。

3.1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

積極預防和及時治療精神病患者的軀體疾病是關鍵的一環。目前,各級精神病??漆t院收治伴有軀體疾病的患者有增加趨勢。故應要求精神科護理人員,在精通專科護理的同時,要掌握跨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技能J,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精神科護理需要。

(1)為了解、掌握臨床相關學科的護理知識及最新進展,應采取不同的學習形式,及時吸收新的醫學護理知識,逐漸具備對各種疾病進行全面觀察護理的技能。同時針對護士的特點,應積極倡導自學和繼續教育相結合,以不斷提高護士整體素質。

(2)重視精神疾病患者的體格檢查和生命體征的變化。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缺乏主訴或主訴不準確,往往在軀體疾病很嚴重時仍缺少主訴,只能靠查體和生命體征的變化來評估患者的狀況。因此,患者生命體征監測和查體是不可忽視的。

(3)護理會診既是工作的需要,又是經驗交流和學術探討。具體實施時,針對重癥精神病患者的護理難點,嚴重軀體并發癥的護理,搶救治療各環節的配合等內容,開展不同范圍的探討,集思廣益,以拓寬護理人員的知識面,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和搶救成功率。

3.2了解患者的身體疾病,及時治療嚴密觀察

根據患者猝死多發生在入院10d內,并與起床活動或心電圖異常密切相關,故應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詳細了解新人院患者既往史,對持續數日興奮躁動或拒飲拒食或伴有意識障礙、高熱、脈速、大汗后極度衰弱或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心電圖明顯異常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將其視為因嚴重軀體病癥隨時可發生意外的重癥患者對待。對躁動或意識障礙者必要時給予保護;拒飲拒食者,應設法保證患者的基礎代謝所需熱量,嚴密巡視,在保證各項治療方案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及時給關心、安撫;如廁或活動時給予挽扶,病情需要時要想方設法保證其絕對臥床休息,避免由于精神癥狀的干擾突然起床活動時致死。

(2)精神疾病患者臨床表現以精神病癥狀為主,易掩蓋或加劇軀體癥狀,有時又因軀體癥狀明顯,被近停服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精神癥狀加重。長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造成患者反應遲緩、痛閾升高等,使其病情錯綜復雜,不易判斷。因此,護理人員應精通精神科護理知識,熟練掌握各種急癥精神病狀態的護理要點及應急搶救措施和程序。噎食窒息是抗精神病治療過程中常見死因之一,故對年齡大、藥物反應明顯和衰退等患者進食時應仔細觀察。對突發的癥狀和體征,迅速作出準確判斷,以配合醫師,減少搶救的盲目性,提高搶救成功率。

3.3重癥患者的重點監護

入院1周以內的患者,精神癥狀活躍,自知力缺乏,而醫護人員往往對患者及其病情了解不夠充分,因而對病程短及曾有自殺念頭、自殺行為或嚴重被害妄想的患者,尤其是青壯年,應引起高度重視,安置于重癥監護病房?;颊呷朐汉筢t護人員應立即向家屬了解病情,詳細采集病史,醫護之間及時溝通,對可能導致意外的危險癥狀,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及24h嚴密監護,是預防和減少自殺的關鍵。本文出院期間自殺者8例占自殺總數22.2%,應引起醫護人員充分重視。出院前護理人員應配合醫師對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行全面嚴格的評估,嚴防患者對病情的假批判,凡病情尚不穩定或有自殺、傷害他人等危險因素不能出試。對于病情緩解后暴露的抑郁、消極觀念,護理人員則應及時報告醫師并注重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如本組1例癔癥患者,在其發病前及住院期間均糾纏在三角戀愛的漩渦中不能自拔,對此例患者如能加強心理護理,深入了解其怪異行為(反復畫三角形)的目的和動機,及時給予疏導,就有可能避免在出院期間發生自殺。精神疾病患者在恢復出院期間,往往面臨學習、工作、婚姻、家庭等諸多實際問題的困擾,易陷入焦慮、悲觀甚至絕望的狀態而引起自殺。因此,當精神疾病患者好轉后,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家屬、單位同事、鄰里等進行精神衛生科普知識的宣傳,呼吁社會各界對精神疾病患者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愛護,減輕他們的身心痛苦,避免歧視等不良刺激,積極創造有利于患者康復的條件以減少自殺和其他意外事件的發生。綜上所述,通過醫護人員的通力協作,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做到精心觀察和嚴密監護,確保各項治療措施全面落實,適時做好整體護理,及時開展心理護理等,可提高精神病患者護理效果、降低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