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護理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立

時間:2022-10-28 02:42:02

導語:婦產科護理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婦產科護理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立

1實驗室的建立

實驗室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開展教學、科研、生產實踐三結合的重要平臺,對于《婦產科護理學》這樣一門臨床實踐課程來說,更加需要相關實驗室的建立。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我系于2010建立《婦產科護理學》實驗室。實驗室內共配備8個床單位,并購買大量實驗器材及標本模型,包括交互式分娩機制模型,手搖式分娩機轉模型,4部觸診模型人,骨盆模型,骨盆測量儀,以及女性生殖系統標本。

2實驗課程的設置

根據《婦產科護理學》教學內容,結合實驗室現有設備,我系針對護理本科的學生開展6個學時的實驗課,分三次進行,分別為實驗一:骨盆測量、辨認胎兒及其附屬物;實驗二:四步觸診法、尺測恥上子宮的高度及腹圍、聽診胎心音;實驗三:接生術、會陰側切術、產時會陰擦洗、消毒。護理本科的學生在接受理論課教學后再進行實驗課操作,實驗課教學過程為:①教師設定教學目標,講解本次實驗課的重點和難點。②教師可根據實驗教學內容設置臨床情景,利用模型進行操作示范,也可播放教學視頻,加強學生感官認識,進一步強調重點內容。③學生分小組練習,可角色扮演模擬臨床情景,教師巡視,隨時提供指導。④練習結束后,教師隨堂抽取學生提問或進行操作考試。⑤教師做總結評價。在實驗課中,教師隨時向學生提問,設置情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效果評價

3.1學生對實驗課教學的評價反饋

實驗課程結束后,對護理本科2009級11名學生做訪談,結果表明,本科學生認為開展《婦產科護理學》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利于掌握婦產科相關護理操作技能,加強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為進入臨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驗課操作練習不僅沒有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激發了學生對《婦產科護理學》的學習興趣。

3.2學生實驗操作考試成績

實驗課程結束后,對我系護理本科2009級138名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考試,結果顯示,操作考試90分以上44人,占31.88%,80~90分82人,占59.43%,70~80分12人,占8.69%。結果顯示,《婦產科護理學》實驗課程實施效果良好,學生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能夠熟練的掌握婦產科常用的護理操作技術。

4結果

4.1實驗課程體系建立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護理教育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而各種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實踐活動,因為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逐步產生、發展和完善。針對護理本科學生建立《婦產科護理學》實驗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踐,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后,在實驗室進行相關護理操作,即鞏固復習了理論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在實驗室中獨立操作各個實驗環節的準備、操作、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功能模型和相關教學視頻綜合示教,在示教過程中設立臨床問題,啟發學生觀察、思考、操作、分析、解決,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操作練習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使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機的結合,使學習內容增加趣味性,相互操作練習過程中亦可相互糾正錯誤,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4.2實驗課程體系的建立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

以往我系教師對《婦產科護理學》的教學僅停留在理論教學,或在理論教學后組織學生去臨床進行見習,但由于婦產科患者的特殊性,許多操作涉及到患者的隱私,學生去臨床見多只停留在看和問的層面上,動手操作的機會非常少,加之教師平時工作繁忙,臨床護理工作經驗較少,導致上理論課時無法與臨床實際相結合。隨著《婦產科護理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立,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夯實的理論知識,還要熟悉各種實驗器材的性能與應用,掌握各項技能操作。為了保證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教研室每周針對一項實驗操作進行集體備課,對實驗課的操作內容和流程做統一規范,同時加強業務學習,密切關注臨床護理新動態,從根本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實驗課程的教學,學生普遍反映,教師在上理論課時可緊密聯系臨床實際,上實驗課時加強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從根本上提高了《婦產科護理學》的教學質量。

5小結

隨著高等護理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必須加大實驗室的建設與教學設備的投入,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我系通過建立《婦產科護理學》實驗課程體系并實施,結果表明,實驗課程體系的建立不僅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護理實踐操作能力,使理論知識和臨床護理操作緊密結合,為培養臨床護理應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馮雅楠 張國琴 姬春 單位:石河子大學醫學院護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