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護理臨床實習教學效果研究
時間:2022-11-17 09:56:24
導語:骨科護理臨床實習教學效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本院骨科帶教的實習護生80例,均為女性,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年齡18~21(19.75±2.31)歲,入科理論考核成績67~94(83.65±5.36)分,入科實操考核成績53~78(64.02±3.57)分;學歷:中專30例,大專10例。對照組年齡18~22(19.82±2.19)歲,入科理論考核成績63~97(83.71±5.29)分,入科實操考核成績52~80(64.23±3.22)分;學歷:中專31例,大專9例。兩組護生性別、年齡、入科理論與實操考核成績、學歷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護生先了解科室各項規章制度及相關基本情況,于實綱和指定帶教教師經驗教學下完成實習。1.2.2觀察組。采用清單式教學,具體如下:教導前應依照科室特征與教學大綱對清單表格進行制訂、改進、完善,明確教學內容、教學時間與教學目標。護生應每日于指定教師領導下熟悉與掌握清單內容,直至達到教學目標,若未達成需與教師及時探討對策,不斷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及護理專業技能。教學內容方面,第1周主要包括掌握骨科繃帶固定術與石膏固定術護理要點、掌握骨科護理方式與牽引種類、掌握無菌操作技術與醫院查對制度(三查八對),并熟悉責任組工作制度與病區環境;第2周主要包括掌握管道護理與骨盆骨折護理常規、熟悉青霉素、頭孢與TAT的皮試濃度、掌握骨科基本護理操作(霧化吸入、會陰護理與膀胱沖洗、電腦監測血糖、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熟悉儀器使用(紅外線、微波等),并掌握各項生命體征監測方法;第3周主要包括獨立完成入院工作、掌握上肢骨折(鎖骨、肱骨與尺橈骨)護理與觀察要點、掌握骨科常用藥物使用方法、掌握骨科患者搬運法,熟悉換藥室、治療班、醫囑班與夜班工作制度;第4周獨立完成軸線翻身操作、觀察休克患者護理與要點、掌握骨科下肢骨折(髕骨、脛腓骨與股骨)護理與觀察要點,并掌握護理文書書寫與R、BP、P、T的繪制等。1.3觀察指標。采用自制帶教評分量表評價兩組護生的帶教質量、管床質量與操作技能,均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效果越佳。1.4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xˉ±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構成比和等級資料比較,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Fisherχ2檢驗;均由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α=0.05。
2結果
觀察組帶教質量、管床質量與操作技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隨著現今科學技術的持續提升,護理專業理論更新換代,以往教育形式無法滿足更新快、多層次且容量較大的新知識體系要求[2],因此對傳統教學方法、模式進行改革亦是教育方式進步的必然選擇。護生于理論課階段積累大量骨科知識,理論水平普遍較高,但其臨床經驗相對不足[3]。以往實習帶教方法較為被動,實操時間較短,無法有效提升護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加之帶教醫護人員需要兼顧工作,易導致教學過程出現疏漏[4]。故現階段為有效提升護生綜合運用所學護理知識的技能實操水平,采用清單式教學較為廣泛,其是一種具有細化量化、查漏補缺、規避風險特性的管理手段[5],可結合當下??谱o理現狀與實習學生心理特點,予以系統化、科學化的教學方式,明確帶教老師職責,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如表1所示,觀察組管床質量與操作技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進行清單式教學后,護生自身護理能力有一定提升。實習過程中,若通過師生協力合作完成清單內容,可有效增進師生感情。實習學生方面,需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將清單具體內容作為實習基礎學習手冊,提升自我主觀意識;而從帶教教師方面出發,需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走上正軌,指導其對每日教學內容溫故知新,進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6],如上述結果所示,觀察組帶教質量評分亦高于對照組,也提示帶教教師的教學質量較高。另外,還可于每周末開展學習討論會,主要指導護生對一周學習成果、學習問題作相應總結,提升護生反思能力與自我學習能力,整體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骨科實習護生學習過程中應用清單式教學方法,可有效提升其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強化護生的理論知識,明確護理學習目標,應用價值較高。
作者:曾海方 王美 李惠梅 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閩東醫院
- 上一篇:護理標示在手術室護理風險控制的作用
- 下一篇:外科護理學理論考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