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咽管瘤病患術后護理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0 11:40:00

導語:顱咽管瘤病患術后護理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顱咽管瘤病患術后護理對策研究論文

【關鍵詞】顱咽管瘤;水鈉代謝紊亂;護理

【摘要】顱咽管瘤起源于垂體胚胎發生過程中殘存的鱗形上皮細胞,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腫瘤,約占腦瘤總數的4%~6%。水鈉代謝紊亂是顱咽管瘤的突出并發癥之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我科自2003年12月~2005年10月共收治顱咽管瘤患者35例,入院后均行手術治療,通過對這35例顱咽管瘤的患者進行嚴密的臨床觀察,及時發現水鈉代謝紊亂并實施了相應的護理措施,效果滿意。

一、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5例,均經顱行顱咽管瘤切除術,男16例,女19例,年齡14~55歲,平均33.9歲,術后并發尿崩27例(77.1%),尿量4000~10000ml/d,手術后當日或數日后出現,5~15天控制;血鈉紊亂共28例(80.0%),其中單純性低血鈉16例(57.1%),單純性高血鈉5例(14.3%),交替性血鈉異常7例(20.0%)。

二、護理

2.1準確記錄24h出入水量顱咽管瘤切除術后常引起尿崩癥。尿崩癥時血漿滲透壓常>295mOsm/L,尿滲透壓<300mOsm/L,尿比重常<1.005,而每小時尿量>200ml。本組患者發生尿崩癥時一般24h尿量在4000~8000ml,多者可達10000ml。術后常規記錄24h出入水量,必要時可每小時進行一次總結,測量尿量要使用量杯準確計量,觀察尿液的顏色,必要時測尿比重。當連續2h尿量>200ml/h時,在排除使用利尿劑的情況下,應匯報醫師進行處理,并做好進一步進行血生化檢測的準備。

2.2及時觀察意識變化術后顱內血腫、電解質紊亂引起昏迷、體內激素水平低下是顱咽管瘤術后意識改變的主要原因。意識突然變化并伴血壓升高、脈搏變慢、瞳孔不等大時,首先考慮顱內壓的改變,提醒醫師行CT檢查;意識障礙為進行性并已有電解質改變,應立即留取血標本急查血生化;若血生化正常,患者有乏力等臨床癥狀時,可能是激素補充不足或激素減量過快,造成激素水平低下;低鈉血癥者早期表現為疲乏、惡心、厭食等,晚期可出現反應遲鈍等類似腦水腫的表現;高鈉血癥的患者早期就出現嚴重的口渴癥狀,晚期意識障礙,是預后不良的征象之一。

2.3定時抽取血生化標本術后遵醫囑按時抽取血生化標本,及時送檢驗科化驗,及時取回化驗報告。掌握檢驗結果的正常值,發現異常及時配合醫生進行處理。

2.4維持水平衡,及時治療尿崩癥當患者尿量<200ml/h時,可先不做處理,密切觀察。當尿量達350~450ml/h而血生化正常時,可以口服抗利尿劑。當尿量>450ml/h且血生化不正常時,應根據檢驗結果及時補液。補液時應遵循量出而入的原則,滿足患者對水的需求,維持體液及電解質平衡,嚴格及時地按照醫囑補液。當出現體溫過高或胃腸道功能紊亂引起嘔吐、腹瀉時,應及時進行水分的追加。一般尿崩癥持續數天至2周可恢復,但也有少數可發展成永久性尿崩癥。

2.5保持血鈉平衡

2.5.1低鈉血癥鈉為細胞外液中的主要陽離子,血鈉<130mmol/L為低鈉血癥,臨床上結合檢驗結果,實施具體的治療計劃。由于低鈉血癥的患者在短時間內靜脈補充大量的鹽類會影響腎功能,所以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靜脈和口服相結合,以減輕對腎臟的損傷。護士應根據檢驗結果進行飲食護理,鼓勵患者多進食含鹽量較高的食品,飲水時可加入適量食鹽,濃度適宜,太高使患者難以下咽,太低又起不到補鈉的作用。意識障礙不能自主進食時可通過鼻飼管進行補充。

2.5.2高鈉血癥當血鈉超過145mmol/L時稱為高鈉血癥,治療常以口服白開水為主,同時靜脈輸注無鈉液體。由于大量補液會增加心臟負荷,所以靜脈補液及口服給水時要限制速度。公務員之家

三、討論

水鈉代謝紊亂是顱咽管瘤術后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我們通過對35例顱咽管瘤手術患者的護理,發現術后早期應特別注意高鈉血癥的發生,術后一周要警惕低鈉血癥的發生,高鈉血癥和低鈉血癥可交替反復出現。尿崩癥患者要準確記錄出入液量,結合醫生的治療及時補充相應的水分;低鈉血癥患者要通過靜脈和口服補充鈉鹽,鼓勵患者進食含鹽量較高的食物;高鈉患者要限制鈉鹽攝入,鼓勵患者進食含鹽量較低或無鹽食物,大量飲用白開水。護士要掌握尿崩癥、高鈉血癥、低鈉血癥的臨床表現,各項檢驗結果的正常值,早期、及時、準確地判斷病情,配合醫師治療,使顱咽管瘤術后患者早日康復,并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良輔,主編.現代神經外科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547-549.

[2]丁育基.顱腦重癥及手術并發癥的臨床處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479-481.

[3]石祥恩.顱咽管瘤全切除術后水鈉平衡紊亂的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0,16(4):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