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病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9-17 03:14:19

導語:護理病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病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主要闡述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結局和轉歸。病理學教學可為護理專業學生認識疾病、學習護理知識、培養臨床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一方面年齡較小,缺乏對疾病的了解,常常感到病理學內容抽象難懂;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高,大量的知識點讓她們對病理學望而生畏。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令她們喪失了學習的熱情,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情,不斷探索和嘗試更好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她們學習的興趣,調動她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

病理變化是病理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常使用大量文字進行描述,可供參考的圖片往往數量有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圖像、文字、聲音、動畫、視頻的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病理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炎癥病理變化中白細胞的滲出過程,單純依靠教師講述,學生通常感覺抽象、枯燥,沒興趣聽,但是以小動畫的形式呈現后,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復雜抽象的過程也變得容易理解。類似的內容還有血栓的形成過程、栓子的運行途徑、腫瘤的生長方式和轉移途徑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有利于學生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增強感性認識,極大地提高學習積極性。正像有的文章所說,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地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十分符合病理學以形態教學為主的特點。

2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可應用在中職護理專業的病理學教學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講授法、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有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體,如講授法,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大量、系統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中職學生普遍醫學基礎知識薄弱,理解能力不強,在講到病理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概念、發病機制等問題的時候,講授法能夠很好地幫她們理清思路,解開謎團。有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如PBL教學法,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的方法。在學習某個具體疾病的時候,這種方法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在門脈性肝硬化這一節,我布置了一個典型病例,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我國門脈性肝硬化常見的病因是什么?第二,患者是如何從慢性病毒性肝炎發展到肝硬化的?第三,患者為什么會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學生主動去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獲取知識。在中職護理專業的病理學教學中,無論是從學情來看,還是從教學內容來看,單一的教學方法都必然會引起學生厭學,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讓學生感覺到變化,在學習的過程保持興趣、充滿期待。

3密切聯系臨床護理實際

目前中職護理專業使用的病理學教材仍然以形態學教學為主,關于病變的顯微鏡下特點的描述占有很大比例,而這部分內容對中職學生護理實踐的指導意義不大。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主要根據患者生命體征和大體形態病變來判斷病情。因此對于疾病的鏡下特點不用過多的講述,每種疾病記住最重要的幾個病理特征即可,而具體的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變化僅作為了解內容[1]。相反,一些與臨床護理實踐密切相關的病理學知識應延伸和擴充。例如講到空氣栓塞時,應引導學生聯系靜脈輸液,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靜脈輸液時要排盡輸液管內的空氣,否則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如果出現意外有哪些補救措施等。在講到血栓形成的條件時,學習內容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形成條件的理解上,還應與臨床護理實踐相聯系,例如血流緩慢或渦流形成可造成血栓的形成,所以臨床上對于長期臥床或手術后的患者,應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血栓形成。對于不能下床的患者,應勤翻身、勤按摩、勤熱敷,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通過突顯護理專業特色的病理學教學,一方面使學生感到所學病理學知識與自己的專業有關,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為臨床工作奠定了基礎。

4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學不光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學習的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多使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去思考,抽絲剝繭,最后得出結論。例如血栓的危害之一是可以造成心瓣膜病,可先從白色血栓形成講起,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結局,得出白色血栓發生機化,再從機化聯想到瘢痕形成,瘢痕形成可造成心瓣膜卷曲、粘連、增厚等改變,致使心瓣膜變形,心瓣膜變形會使心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影響血流通過,從而發生心瓣膜病。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使零散的知識點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病變的理解和認識。學生能力的培養還體現在學生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的高低,必然影響學習的效果和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例如實驗課時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大體標本或組織切片,觀察完畢后得出診斷結果,說出診斷依據,這時學生就會翻書、查筆記,積極地學習,當得知診斷結果與自己的判斷一致后,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對進一步的學習充滿興趣和主動。

5改革考試方法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指標。圍繞職業學校能力培養的目標,中職護理專業病理學的考試不再是對基本概念、基本病變的死記硬背,而是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以及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荚噧热菀泽w現能力培養為主。例如增加臨床病例的討論,增加護士資格考試題,對平時回答問題和教學活動過程中表現良好者予以加分獎勵等??荚嚪椒ú捎闷谀┛荚嚺c平時成績相結合的辦法,平時成績中包含作業成績、課堂檢測,單元考試等方面,這樣的成績分配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學習壓力,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學習的熱情離不開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在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課堂之外的病理學學習,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競賽、臨床病例討論、專題講座等課外活動[3],開闊學生視野,使她們更廣泛地接觸醫學知識,了解護士職業特點,理解臨床工作意義,端正職業態度,提高職業修養,最終達到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型的、高素質護理專業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曉艷,李小山,張樂星,等.以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的病理學課程設計改革[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2):295-296.

[2]何英.新形勢下中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3):87-88.

[3]陳艷.素質教育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6):570-571.

作者:陳艷 單位: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