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護理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探討
時間:2022-07-23 08:48:32
導語:高職護理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護理工作特點、護生思想道德水平及護理教育現狀等方面闡述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護理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通過教師言傳身教貫穿傳統美德教育,構建傳統美德教育與預防醫學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的教學體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中華傳統美德進行學科滲透等措施,在預防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開展傳統美德教育。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護生;預防醫學習
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1]。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高校課堂的重要作用,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高校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學效果?,F代護理的核心是“關懷、照顧”,體現人文關懷、尊重生命及個人獨特的價值、認同人的整體性、寬容對待具有合理性的各種觀念、注重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意義。強化傳統美德教育是提高護生思想修養和整體素質的重要環節。傳統美德教育與護理知識、技能學習是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護理核心價值和人文精神,使護士更好地服務于患者[2]。
1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
中華傳統美德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優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的總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內容:愛國愛民的社會責任感;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篤志好學,奮發成才的求學精神;仁愛孝敬,尊老愛幼的人倫意識;嚴于律己,家國為本的自律精神;忠誠老實,嚴守信用的誠信品質;立身重廉,廉潔奉公的廉恥觀;勤勞節儉,儉以養德的生活態度;重道尊德,修身踐履的重德傳統等[3]。它是我們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遺產。中華傳統美德在現代護理活動中表現為信念、敬業、責任、權利、義務、良心、審慎、奉獻、廉潔、誠信、慎獨、守紀、守時、感恩、包容、情感、榮譽、幸福、自律、勤奮等。
2在護理教育中融入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2.1是貫徹落實系列重要批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中華傳統美德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信仰追求、道德規范、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總和。在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批示中強調,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4]。中華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把中華傳統美德融入高職護理課程教學,賦予傳統美德時代價值,加強高職護生傳統美德教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是貫徹落實系列重要批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和根本要求。2.2護理工作需要中華傳統美德。護士的基本職責是“保存生命、減輕痛苦、促進康復”,護理工作性質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技術性和服務性,工作內容龐雜、瑣碎,每一項護理措施都關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危。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忠于護理事業,熱愛護理專業,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牢記自己的職責,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奮務實的工作態度、廣博的愛心作為提高護理質量的保證。這些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形成的,不可能僅僅通過護理倫理學、思想品德教育等課程的教學就能達到的,需要護理教育工作者長期、連續地將傳統美德教育貫穿教學之中。2.3護生思想道德狀況令人擔憂。如今的護生都是“00后”,大部分人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私懶惰和缺乏責任心成為這一代獨生子女的通病。他們抗挫折能力弱,心理素質差,耐性差,責任心不強,對其成長成才與發展造成阻礙,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此外,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社會對網絡信息監管控制不力,也導致部分護生沉迷網吧,迷戀虛擬世界的現象普遍存在,其思想道德狀況令人擔憂。就目前的護理教育而言,傳統美德教育常常被忽略或淡化,具體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學管理部門更注重教學層面(如教學方法、環節、效果)的管理,忽視或者淡化了對育人層面的管理;二是受就業壓力影響,學院往往重視職業技能教育而忽略德育;三是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暇顧及和鉆研如何育人,或者認為德育是政治教師和班主任的事情,與己無關;四是有的教師對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育人意識。高職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對職業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傳統美德教育被邊緣化的教育現狀,會對這些身心尚未成熟的護生產生負面影響,影響他們職業價值觀的形成,這樣的教育注定是一種有缺陷的教育。
3.1教師言傳身教貫穿傳統美德教育。教師是推進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者,一位具備優良美德的教師,會以其個人魅力深深吸引護生,縮短與護生的距離,從而有效實施傳統美德教育。因此,教師首先要愛崗敬業,樂于奉獻,不但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言行謹慎。無論在教室、實驗室,還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教師都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衣帽鞋穿戴整齊,行為端莊大方,說話態度和氣,動作輕柔敏捷。教師的態度、言行都會被護生模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優秀教師的品行、思想理念、生活態度、精神面貌,必然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影響著護生[5],這種影響往往是不易覺察的,但會在護生身上永遠留下無形的痕跡。3.2利用課堂教學,打造傳統美德教育平臺。課堂是傳統美德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抓住時機,針對護生特點,結合教學環節培育護生道德品質,把傳統美德教育有機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6]。預防醫學課程是高職護生的必修課,目的在于使護生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理念,強化預防觀念,提高護生服務能力,為人民群眾做好衛生保健和疾病預防工作。3.2.1構建傳統美德教育與預防醫學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的教學內容體系。將傳統美德教育融入預防醫學課程教學,關鍵是要優化傳統美德教育內容,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把握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容,將其思想精華、核心觀點概括提煉后貫穿到課程相關章節的教學之中。例如,將嚴于律己,家國為本的自律精神同大氣環境與健康內容融合起來,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嚴重,尤其到了冬季,全國大部分城市常處于霧霾之中,給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危害,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從衣食住行各方面節能減排:盡量綠色出行、每年少買一件衣服、每月少點一次外賣、改用節能燈照明;又如,將勤勞節儉,儉以養德的生活態度同水環境與健康內容有機融合,我國淡水資源匱乏且分布不均,節約用水、保護地球生態,人人有責;將民族自尊心同行為和生活方式內容結合起來,除聯系鴉片戰爭和林則徐虎門銷煙等內容外,還可結合近年來增多的吸毒販毒現象及其危害性,喚起護生民族責任感。3.2.2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專業課教學,既要注重內容的時代性及現實意義,又要注重語言表達的優美性。如果直接引用中華傳統美德特有的話語體系,很難被護生理解。要想把具有時代意義的名言名句、經典案例等引入專業課教學,就必須將其語言轉化為生動鮮活的教學語言,使護生喜歡聽、愿意聽,激發其學習熱情。要善于運用表達之美、文辭之美以及語境之美增強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專業課教學時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傳統美德教育。例如,講授職業環境與健康章節時,利用3個問題導入:同學們介紹一下父母是做什么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患上了哪些疾病;面對這些疾病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么?要求護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通過討論,既可以激發護生學習興趣,又可以滲透仁愛孝順的中華傳統美德,使護生由衷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此外,還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將傳統美德教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互聯網+”時代,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學習、交流已成為高職院校護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低頭刷屏也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常態。對此,要因勢利導,讓網絡與手機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而這也是時展的必然結果。教育工作者應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對護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以情促動,幫助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例如,利用藍墨云班課平臺,創建預防醫學教學資源庫,在收集預防醫學專業資料的同時,整理中華傳統美德經典案例以及相關文獻等,供護生網上學習;及時生活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人物事跡與典型案例,讓護生生學有標準、做有榜樣,培養知行合一、重在實踐的良好品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一門學科的老師都應毫無例外地找出本門學科中所包含的對護生進行德育和世界觀教育的可能性,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更是責無旁貸。在護生學習階段,對其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全面提高護生綜合素質,是護理教育者必須思考、值得研究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優秀護理人才,推動我國護理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季誠,史華楠,宋紅玲.衛生職業院校應重視加強護生美德教育與禮儀培訓[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9):31-32.
[3]王濤.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統一性[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48-50.
[4]張偉.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63-65.
[5]張國民,寧學才.醫學教育中開展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臨床軍醫雜志,1998,26(2):59-61.
[6]邱秀華,楊棉華,蔡紹先,等.醫學教育要強調臨床教師的育人意識[J].高等醫學教育,2006(2):33-35.
作者:虞玨 單位: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上一篇:婦產科舒適護理效果觀察
- 下一篇:護理專業護教協同人才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