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患者圍手術期護理論文
時間:2022-11-09 04:08:00
導語:截肢患者圍手術期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截肢
截肢是破壞性較大的一種手術,是肢體骨骼、肌肉與軟組織廣泛損傷無法修復或有嚴重無法控制的感染危及生命時,經骨或關節將肢體截除的外科手段[1]。截肢手術常造成患者終生殘廢,帶來了生活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打擊,給家庭、社會造成了很大負擔。對此類病人做好術前術后的綜合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我科自2000年~2005年共施行截肢術34例,現將筆者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34例,男26例,女8例,年齡最小6歲,最大78歲,平均38.6歲。外傷28例,脈管炎2例,腫瘤1例,糖尿病1例,氣性壞疽2例。截肢部位:髖關節離斷術1例,肩關節離斷術2例,單側大腿截肢術4例,雙側小腿截肢術8例,單側小腿截肢術8例,單側上臂截肢術11例。全部病例經及時搶救,行有效治療和精心護理,痊愈出院。殘端肢體功能活動正常,有13例已裝配假肢,效果良好。
2護理
2.1心理護理眾所周知,失去肢體對患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和痛苦,其心理狀態往往要經過震驚、回避、承認、適應四個階段[2]。在前兩個階段中,患者表現出悲觀、失望、沮喪和孤獨,具體體現在對婚姻家庭、工作生活等問題上憂心重重。在此階段,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教養和性格特征,選擇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與其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其心理狀況,有的放矢地解決其心理問題。同時可適當介紹現代假肢業的成就,鼓勵他們面對現實,增強生活的勇氣,并動員家屬參與,通過親人的理解,愛護與鼓勵,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對于外傷性截肢患者,由于多遇突發的意外事故,毫無心理及生理上的準備,不但需要常規心理護理,而且還需要心理上的超前護理[3]。超前護理要求責任護士事先要充分估計整個救治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心理反應,而能超前采取相應的措施,使患者早做好思想準備,提高其對各種痛苦的自控能力,調動其主觀能動性。
2.2術前準備注意患者全身情況的觀察和護理,檢查主要臟器功能,排除內臟損傷,以防手術中因其它問題而發生生命危險。本組多數病人起病急,病情重,入院后有部分病人處于創傷性失血性休克狀態,故要隨時測量體溫、脈博、呼吸、血壓,密切觀察患者神志、瞳孔、皮膚粘膜色澤和溫度、周圍循環、尿量等,正確估計休克程度,建立特護記錄。為保證輸液速度,應采取2個以上的靜脈通道,如輸液速度慢,可行加壓注入。在快速補充血容量時觀察心臟對輸液的負荷情況,進行中心靜脈壓測定。患肢有效地制動,以大量的無菌紗布或無菌巾壓迫止血,對活動性出血迅速以止血鉗夾止血。對污染嚴重的手術區傷口周圍用毛刷及肥皂液刷洗,然后再用溫開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并剃凈毛發。在快速輸血、輸液,補充血容量的同時完善術前準備,爭取搶救時機。血壓回升后立即入手術室。
2.3術后常規護理由于創傷、手術打擊,患者的抵抗力下降,術后易并發如褥瘡、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合并癥,后果也甚嚴重。因此,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術后每30min~1h測血壓1次,每4小時更換體位1次,以防褥瘡發生;同時拍背,鼓勵患者深呼吸、咳嗽防止墜積性肺炎發生。保持留置尿管通暢,每4小時放尿一次,觀察尿液顏色并記錄尿量。為防止縫線脫落或大出血,床頭應備橡皮止血帶。髖關節離斷術后病人,為防止股動脈出血,則在床旁備足沙袋,以便應急壓迫止血。術后大多患者食欲欠佳,為增強其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盡快恢復體力,應鼓勵患者多進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
2.4殘肢護理術后嚴密觀察殘肢的情況,如有無出血、滲出以及血運和知覺等,同時注意周圍皮膚的顏色、傷口敷料、引流液的顏色、質地、數量。注意殘肢保持正確肢位,截肢后由于主動肌與結抗肌的不平衡,致使殘肢在短時間內會在不當肢位下造成攣縮,故應采取對抗攣縮的體位,不抬高患肢,可行牽引來防止髖關節、膝關節屈曲而導致的攣縮。傷口愈合后,每日用中性肥皂水清洗殘肢,不能浸泡,以免軟化殘肢皮膚。也不能涂酒精,以防皮膚干裂。
2.5幻肢痛護理四肢肢體的某一部分被截除后,在一定時間內患者仍有患肢存在的幻覺,而且有實際幻肢的所有空間特征,即為幻肢。當伴有疼痛時則為幻肢痛[1]?;弥词且环N特殊的疼痛現象,出現在已截除肢體的部位或整個神經支配的肢體區域,疼痛性質常與截肢前相似,多為持續性疼痛,以夜間為甚,尤其是術前曾有長期嚴重疼痛史的患者更容易發生。術后待生命體征平穩、傷口無滲血后,指導患者用手有節律地輕拍叩擊殘肢末端。先由醫護人員示范,逐漸教會患者方法以及掌握恰當節律,其時間、輕重程度由患者自己掌握,使患者從觸角的感受中體會并認可肢體已經缺失這一事實,利于消除幻肢痛這一主觀感覺。局部可輔以熱敷,理療、蠟療、離子透入等輔助手段。對頑固性的幻肢痛,還可采用氯乙烷噴射局部,普魯卡因敏感點封閉等綜合措施。
2.6功能鍛煉目的在于改善截肢病人全身狀態,促進殘肢定型,增強肌力,提高關節活動度,有利于裝配假肢后更好地發揮代償功能。一般上肢截肢術后2~3日可離床活動,下肢截肢術后3~4日可練習床上坐起,全身情況好者,可在術后7~8日開始扶拐離床活動。這段時間主要練習呼吸運動、健肢的運動和殘肢近側部分的肌肉運動。傷口拆線后可立即進行殘肢肌肉的主動運動、抗阻力運動、截肢側關節活動練習和對殘肢施加按摩等。殘肢使用石膏外固定的病人,須盡早拆除石膏進行功能鍛煉。
3小結
截肢術是一種古老的手術,但在以往的治療中只強調手術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截肢患者的護理。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護理醫學已從以疾病為中心轉為以病人社會心理、行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貫穿整個圍術期的心理疏導是治療與護理工作的基石,嚴密的術前準備是保障手術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而全面的術后護理是手術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胥少汀.實用骨科學.2003,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889-1891
2.杜克.骨科護理學.1995,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328
3.徐景云,趙煜林,侯桂珍.1例嚴重三度燒傷患者的心理動態變化及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7,37(11):654
4.郭桂芳.外科護理學.2000,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370
- 上一篇: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研究論文
- 下一篇:衛生院院長優秀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