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護理管理臨床效果分析
時間:2022-03-20 03:08:09
導語:壓瘡護理管理臨床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環在壓瘡護理管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將本院收治的壓瘡患者9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比較2組護理總有效率。結果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95.65%,較對照組的71.74%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DCA循環可有效加快壓瘡患者創面恢復,值得借鑒。
【關鍵詞】壓瘡;護理管理;PDCA;循環;應用效果
壓瘡在臨床中又被稱為“壓力性潰瘍”、“褥瘡”,其在老年人群的發生率較高,對于壓瘡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普遍認為其發生與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引發壞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長期受壓、環境潮濕以及營養不足等均會引發壓瘡。壓瘡降低了患者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不利于機體的恢復,因此其有效的預防及管理成為當前廣大醫護人員共同關注的內容[1,2]。本文旨在分析PDCA循環在壓瘡護理管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壓瘡患者92例進行了分組對照,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抽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壓瘡患者92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46例。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52歲~80歲,平均年齡為(66.5±9.6)歲;壓瘡時間3d~9d,平均(6.2±2.6)d;體質量指數18~25kg/m2,平均(22.2±2.4)kg/m2;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界限在54歲~78歲,平均年齡為(66.8±8.6)歲;壓瘡時間4d~9d,平均(6.6±2.1)d;體質量指數19~25kg/m2,平均(22.5±1.5)kg/m2。2組基線資料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剔除存在精神疾病、溝通障礙的患者。1.2方法。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監測生命體征,遵醫囑治療,觀察病情以及告知患者飲食以清淡為主等。1.2.2觀察組應用PDCA循環,即:①P(計劃):現狀調查,原因查找,成立壓瘡護理管理小組,對本組46例壓瘡患者發生壓瘡的原因通過“調研卷”共同探討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主要原因,將統計結果上報,確定改進的目標,實施改進。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我院護士對壓瘡的了解程度較低,壓瘡護理手段較少。②D(實施):壓瘡護理小組收集臨床資料、效果觀察、治療方案、會診記錄以及評估結果,建立健全壓瘡風險評估管理制度,規范壓瘡護理流程,制定個體化的壓瘡管理手冊,發放給每一位護理人員,保證護理人員有據可依。定期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加快局部血液循環。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壓瘡知識的培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邀請壓瘡護理專家開展講座,增強護理人員對壓瘡的認識。提高交接班的規范性,一般患者在白天發生壓瘡的概率明顯高于夜晚,因此護理人員要加強床邊交接班。③C(檢查):護士長以及壓瘡護理小組的管理人員要每天對壓瘡管理效果進行跟蹤、評估,每周、每月、每個季度統計分析科室內的壓瘡發生率,并分析具體管理效果與PDCA管理目標之間的差距。④A(處理):每個月科室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獎勵,及時調整或者修正不合適的管理方案,將成功的護理管理經驗以及存在的不足,引入到下一個PDCA循環中,如此不停地循環,提高和改進壓瘡的護理管理效果。1.3觀察指標。治愈:創面結痂、愈合;有效:創面明顯縮小,可見新鮮的肉芽組織;無效:創面變化不明顯,甚有加重、惡化跡象??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比對照組高,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壓瘡多見于長期臥床、截癱以及昏迷的患者,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方法不恰當,極易出現敗血癥、繼發感染等并發癥,嚴重威脅到患者人身安全,同時浪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住院費用,給家屬、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傳統的護理模式忽略了護理監控以及中間環節,只注重終端的護理結果,在患者皮膚護理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已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對臨床護理服務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壓瘡患者的護理管理工作成為當前臨床的一大挑戰[3]。PDCA循環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針對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遵循有效、科學的程序,具有完整性、統一性、連續性等一系列優點,以一種螺旋式上升趨勢,顯著提高了護理人員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醫療臨床路徑與PDCA循環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每一次循環都有新的目標,在不斷的循環中持續改進,提高了壓瘡護理管理的效果,保證了壓瘡護理管理的完整性與優質性,環環相扣、層層落實、反復循環,加快了患者創面的愈合,同時有效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或者閑置現象出現,可以將PDCA循環作為壓瘡患者首選護理模式[4,5]。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較對照組高,具統計學差異(P<0.05)。在盧虹[6]的研究中,總有效率觀察組、對照組的分別是92%、68%,具明顯差異(P<0.05),與本文研究結果相同,證實了PDCA循環在壓瘡護理管理中的可行性、有效性。綜上所述,在壓瘡護理管理中采用PDCA循環,可有效提高壓瘡愈合率,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偉東,裴祺,蘭彩虹.PDCA循環在壓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5,5(12):263-264.
[2]王啊妹,許怡芳,陳玉珠.PDCA循環管理在無創機械通氣致面部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7,15(26):3292-3294.
[3]徐輝,朱亞杰.PDCA循環在壓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5):271-272.
[4]劉洋.PDCA循環模式在壓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9):285-286.
[5]郭曼.PDCA循環模式的護理管理對EICU患者壓瘡發生率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7,49(8):996-998.
[6]盧虹.PDCA循環在壓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探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5(22):3432.
作者:周琴 單位:麻城市人民醫院
- 上一篇:護士分層培訓效果評價
- 下一篇:兒科護理臨床教學應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