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學護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10:30:57
導語:精神科醫學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醫學模式認為,醫德是影響被防治者心理因素的重要社會因素,并且也是重要防治手段。隨著護士職能的逐步演變,已不再僅僅是機械完成醫囑,而應該在護理患者過程中,擔負著建立有助于康復的、物理的、社會的和精神的環境[1]。精神病患者的特點決定著他們常常不能真實、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在精神科護理中,我們應堅守醫學倫理學的4大基本原則,即尊重原則、不傷害原則、有利原則、公正原則[2]。本文就醫學倫理學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綜述如下。
1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
醫學倫理學認為,尊重人的生命價值是至關重要的。醫務人員要尊重和愛護自己的服務對象,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更應如此。盡管他們罹患了精神疾病,但治愈后仍然具有創造力和價值。因此,給予優質護理是合情合理的,這不僅是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是社會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護理人員要自覺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把患者的健康和利益放在第一,維護患者的人格尊嚴,以人為本,主動服務,提供更好更到位的臨床護理服務[3]。
2給予理解、同情和關懷
早在20世紀50年代,國際護士會議就通過了《護士倫理國際法》和《國際護士條例》,其中闡明:“護士工作是社會廣泛需要的,珍視生命,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是護士的職責”。精神病患者是不幸的,護理人員對精神患者的不幸遭遇和疾病折磨的痛苦,應給予深切的同情,把精神患者當家人看待,熱忱為他們服務,切實幫助解決相關問題。對精神患者的病態行為切忌嘲弄、取笑,更不能辱罵、虐待,即使自身受到患者病理性的攻擊傷害,也應克制忍讓,避免不良言行給患者造成惡性刺激。
3嚴防意外,確保安全
在精神科護理中,護理工作者應嚴格執行操作規范,杜絕各類差錯事故的發生。要加強對病房的管理,保持室內整潔,嚴格安全制度,及時檢查巡護,高度警覺患者的病情變化,防止精神患者毀物、自傷、傷人及出逃等行為的發生。尤其在上夜班時,由于生物鐘作用,容易疲倦,護理人員應以倫理道德為準則,做到多巡視,防止出現意外。
4關注患者基本心理需求
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當這些需求無法被別人理解和得到滿足時,心理上便會產生焦慮、抑郁、煩躁不安及疑心等障礙。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開展心理調控、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問題[4]。針對患者的心理矛盾,如怕病情復發、別人嘲笑、找不到配偶及病愈后工作能力下降等切身問題,進行心理治療和??浦R宣教,抓住主要矛盾,開展耐心細致的心理治療,幫助解除顧慮,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
5慎重對待特殊護理
為了保護精神病患者利益及他人、社會的利益,在特殊情況下對某些精神患者采取強制治療和行為控制等措施是必要的,也是醫德所允許的。但是,我們決不能把約束控制當做恐嚇、懲罰、威脅患者的手段,有意濫用,亂加管束。應從患者的切身利益出發,盡可能使用比較緩和的、傷害性小的醫護措施,決不能因為患者喪失理智,而做出有損醫德的行為。
6遵守保護性醫療制度
護理人員必須舉止文明,增強法律意識,強化法制觀念,并從醫學倫理的角度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應利用精神患者的異常心理和行為謀求私利,侵害患者的利益。對所了解的有關患者的病史資料和生活隱私,應嚴格加以保密,堅決遵守保護性制度,決不任意泄露傳播[5]。
7堅持發揚無私奉獻精神
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對象是行為失控的精神患者,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護理人員能否具有無私奉獻、忠于職守的精神,是衡量其職業道德水準的重要尺度。崇高的護理醫德要求精神科工作人員不避艱險熱愛本職,注重道德修養,提高業務水平,充分尊重和體諒患者,提供精準服務、人性化服務,促進康復[6]。
8避免醫源性疾病
患者入院是為了解除病痛,促進康復,而醫源性疾病會增加社會、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給患者造成更大的創傷和痛苦。因此,我們必須以倫理道德為準則,以患者為中心,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切實做好預防措施。綜上所述,在精神科這一特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切實做好患者的整體護理,幫助其消除疾病痛苦,重建社會意識,回歸社會群體,培養獨立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作者:周慧娜 單位:姚市第三人民醫院
- 上一篇:古詩詞教學創新初中語文論文
- 下一篇:有機化學教學醫學檢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