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護理的應用
時間:2022-06-29 10:48:51
導語:風險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護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風險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我院接收的高齡髖部骨折患者90例,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分別采用常規護理手段和風險管理,采用VAS評分、Harris評分評估兩組護理成效,并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前VAS評分和Harri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VAS評分3.2±0.4分、Harris評分為81.5±1.2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風險管理可緩解高齡髖部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關節功能,且并發癥發生少,推廣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髖部骨折;風險管理;骨折護理;疼痛程度;關節功能;并發癥
髖部骨折是常見且多發的骨折病變,在成人全身性骨折中占比約為7%,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使得高齡患者骨折發生率明顯上升,既影響患者正常生活,也給患者所在家庭和整個社會帶來經濟壓力。與青壯年相比,高齡患者身體機能退化明顯,護理干預不到位可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阻礙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1-2]。為此,必須重視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的風險管理,促進護理工作可行性的提升。我院以收治的高齡髖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風險管理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展開深入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我院診治的高齡髖部骨折患者90例,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70~90(79.5±1.4)歲,病程2~10(6.3±1.2)個月;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72~88(79.5±1.6)歲,病程1~12(6.5±1.4)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3]外傷史明確,傷側下肢縮短、外旋畸形,活動受限,“4”字征陽性,有骨擦感,部分患者可有瘀斑存在髖部;經X線檢查可見骨折部位和程度。1.3納入與排除標準。1.3.1納入標準。①均為髖部骨折患者;②年齡不低于70歲;③自愿參與本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3.2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明顯不足者;②合并其他類型骨折病變者;③溝通認知能力不足者。1.4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服務,加強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監測,注重異常情況的處理解決。觀察組則采取風險管理,具體如下:①組建風險管理小組。由6~8名工作時間超過5年、有著豐富護理經驗的工作人員組成臨床管理小組,對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護理治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歸納風險事件發生原因;整理各方面調查結果,動員科室人員共同參與,制定具體的風險管理計劃,在實際運行中適當調整,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運行。②注重人員培訓??剖覂炔繎ㄆ趯π〗M成員展開培訓,以促進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提升,在此基礎上提高風險意識和職責道德。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風險管理理論知識、臨床實踐、護理技巧、溝通交流和心理干預技巧;不定時抽查進行考核,了解護理人員掌握情況。③建立風險檔案。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建立風險檔案,詳細記錄患者護理治療的具體情況,及時處理解決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最大限度降低風險。例如在護理過程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髖部骨折的相關知識,如發病原因、癥狀表現、防范措施等,使得患者從不同方面掌握病情變化,更好地與護理人員配合;此外,也要意識到溝通交流的重要性,注重患者的情緒變化,予以針對性疏導干預,以緩解患者負面情緒,促進配合度和依從性的提升;同時要做好各項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工作,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泌尿系統感染和肺栓塞發生風險。1.5觀察指標。1.5.1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價疼痛程度,總分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1.5.2關節功能。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5]評價關節功能,滿分為100分,內容包括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和活動度(5分),得分越高表明關節功能越好。1.5.3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泌尿系統感染和肺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進行統計分析。1.6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x±)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構成比和等級資料比較,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Fisherχ2檢驗;均由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α=0.05。
2結果
2.1護理效果。護理前,兩組患者VAS、Harri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P<0.05)、Harris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提高(P<0.05),且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髖部骨折是老年患者較為常見的骨折疾病,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出現髖部骨折的概率近全身骨折的1/4,僅有三成的患者處理后可恢復至傷前狀態,使得患者所在家庭和整個社會承受不了巨大的經濟壓力[6-7]。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使得患者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尤其是高齡患者,受年齡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心理狀態較差,面對護理與治療工作時,配合度和依從性均不高。如此一來,既影響臨床工作成效的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良事件的產生,為此必須重視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的護理管理。常規護理通常圍繞疾病本身展開,著重于體現護理技巧,對患者自身關注度有限,導致患者個人主觀能動性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難以得到充分體現,護理管理成效不佳。風險管理是管理程序的一種,是指對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的風險事件展開識別與評價,促使醫療風險事件發生率下降,使得患者和整個醫院損失減少。護理風險管理在醫療風險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其由風險識別、評估、處理和管理效果評價四個階段組成,各個階段周而復始,形成循環[8-9]。組建風險管理小組可使風險管理小組的護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依據,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規范性與可行性;人員培訓和風險檔案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護理管理人員風險管理意識和水平。
在臨床工作中,與患者實際情況充分結合實施護理管理服務,確保各項護理管理措施落到實處,可減少異常情況和風險事件的發生。陳雪等[10]在研究中發現,風險管理的實施能夠降低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護理中風險事件的發生,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周芳[11]認為,風險管理可減少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提高護理治療工作的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VAS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關節功能高于對照組,充分體現了風險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綜上所述,風險管理可有效緩解高齡髖部骨折患者的疼痛感,促進關節功能的提升,也在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推廣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馮旭,陳輝,蔡寧宇,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譫妄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32(2):113-116.
[2]翁蔚宗,李密,周啟榮,等.髖部骨折流行病學分布特點:單中心2859例分析[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7,38(4):415-420.
[3]鄭博,蔣濤,黃佳涌,等.我國中老年脆性髖部骨折及橈骨遠端骨折骨質疏松診斷標準與WHO診斷標準的比較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8,24(10):44-49.
[4]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2):34.
[5]屈崢嶸,馬曉峰,陳國良.長、短髓內釘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術后Harris功能評分和并發癥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22):54-56.
[6]許明熙,盛雷,汪禮軍,等.應用髖部的復合骨折名稱應規范[J].醫學爭鳴,2017,8(4):47-49,54.
[7]崔秀麗,晁愛軍,楊燕.老年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血常規部分參數的變化規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128-130.
[8]陽佼伶.護理風險管理對產科護理質量管理的影響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5):80-81.
[9]章粉連,朱亞敏.風險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圍術期護理安全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4(7):60-62.
[10]陳雪,張蕊,史媛媛.風險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7,38(12):2393.
[11]周芳.風險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4):245-246.
作者:江云娟 單位:福州市第二醫院
- 上一篇:慢阻肺患者院外護理效果分析
- 下一篇:宮頸癌患者綜合護理干預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