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中學生化學實踐習慣的培養

時間:2022-04-22 10:30:00

導語:談高中學生化學實踐習慣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高中學生化學實踐習慣的培養

摘要:針對學生化學實驗中的不良習慣,分別從課堂紀律、規范操作、衛生習慣、課前預習、分析現象、科學態度等方面闡述了對高中學生化學實驗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化學;實驗習慣;培養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前提。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中學對實驗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很多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導致學生對實驗會講不會做,變成理論的巨人,實踐的矮人。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對近1000名高中學生的調查顯示,實驗結束時只有26.4%的學生能主動收拾實驗桌[1]??梢娔壳案咧袑W生的化學實驗習慣是不容樂觀的,而良好的實驗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正,逐步養成。

一、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

由于學習環境的改變,學生不能像在教室一樣保持安靜。進入實驗室后往往是說話聲、吵鬧聲響成一片,在實驗室自由走動,就像進了菜市場;還有的同學有可能把桌上的儀器拿起來當武器,互相追趕;有些學生有可能很快就被實驗室的儀器、藥品等吸引,老師還沒講開始做實驗,很多學生就已先動上了手,由于不懂實驗要求,就會出現損壞儀器、浪費藥品的現象,嚴重者還會出現事故;有的學生對化學實驗存在畏懼心理,坐在那里只看不做,一點危險就發出驚叫。

為此,教師要做好前期的宣傳工作。制定人性化的實驗室守則,人手一冊,明確要求,觀看一些不遵守實驗室規則導致事故的錄象。讓學生明白在實驗室盲動可能會造成的嚴重后果,同時告訴學生只要操作得法,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實驗。當然,要使學生不盲動,還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反復地強調。

二、基本操作規范的習慣

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從初中即已開始訓練,但我發現很多高中學生的基本操作習慣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如取用藥品用手抓;許多學生總以為所取藥品越多,實驗現象越明顯,實驗的成功率越高,由于這一心理,藥品的用量普遍偏大,藥品的浪費嚴重,沒有節約的良好習慣;另外取用藥品沒有準確用量的概念,如試管內要加入1~2mL試劑,不知取多少就是1~2mL[2];加熱時試管夾不知夾在何處,手拿試管夾時拇指摁住短柄,試管傾斜角度不對,試管不會振蕩等等。

在教學中師生要重視實驗基本操作的訓練。首先,教師要做好示范作用,在演示實驗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自己的這一角色,實驗時教師要充滿自信,遇事不驚,神情泰然自若。通過教師規范、熟練、靈巧的操作,整潔、美觀的演示,給學生以美感的示范。教師的一舉一動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其次,不要認為有些操作學生初中學過,就不引起重視,光講不行,要讓學生在使用中學習,在應用活動中學習、領會實驗基本操作的要領和作用。老師深入學生當中反復糾正,也可發揮同學之間相互的監督作用,使不良習性及時得到糾正。在每次的實驗課中教師課前要講要求,課中要多檢查,課后要多總結。也可采取量化的考核,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的行為習慣從他律變為自律,并與實驗考查掛鉤,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

三、保持整齊清潔的習慣

很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沒有保持整齊清潔的習慣。例如,藥匙用畢沒有用紙立即擦試干凈,一把藥匙取用多種藥品;又如粉狀藥品向試管中加入時沒有使用紙槽,用藥匙直接加入造成藥品撒落于試管口外,試管內壁從上至下粘滿藥品;試劑用后沒有及時放回原位的習慣,導致實驗過程中桌面混亂,無法實驗,易打翻試劑,造成危險;試劑用后瓶蓋不及時蓋回,導致試劑變質,瓶蓋“張冠李戴”。

實驗完畢沒有養成清潔整理的習慣,實驗用過的玻璃儀器不清洗,藥品儀器不歸位,廢物廢液沒有倒入指定的廢液缸,隨便扔,隨便倒,一節課下來遍地是水,實驗臺上也是水漬斑斑。紙屑、火柴梗等隨便扔到水池,使下水道堵塞等等。給后續班級的實驗帶來麻煩,也給教師、實驗員帶來很重的工作負擔。

對這種現象,要向學生講清道理,嚴格要求,使學生從主觀上加以重視,客觀上感到壓力,直到形成一種習慣。剛開始時,可把學生分成互助小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學生實驗結束必須經過組長檢查才可離開實驗室。教師進行總把關,發現不合格者,要求其課后回來整理。經過多次的強化以后,學生就會養成一種自覺的習慣。有了這種自我要求,才能使實驗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加強實驗前的準備工作,使實驗室內的環境具有示范性。在學生進入實驗室時,室內整潔有序的環境給學生以示范。讓學生感受到實驗室是神圣的、進行科學實驗的殿堂,使學生自然的產生保持這一整潔美觀的場所的意識。

四、課前預習的習慣

在有些學生的意識里認為做實驗只是為了調節緊張的學習,做不做實驗不影響高考,所以進入實驗室只是為了好玩,對本節課的實驗該如何做,應注意哪些事項不關心,這就造成了做實驗的盲目性。

學生只有預先了解實驗的目的、內容和步驟,才能在實驗課的有限時間里,把主要精力用在實驗的基本操作上,并能在正確的操作的同時,積極思維、觀察實驗的過程、分析產生化學現象的原因,提高實驗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把實驗課前預習的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并要求他們閱讀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引導學生復習與實驗有關的原理和實驗內容,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要求、原理、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同時,教師要做好檢查落實工作。根據時間和實驗的要求程度每次實驗課前可進行全查、抽查或讓同學們互查。只有作到了必要的預習和復習,在實驗時才能克服盲目性,胸有成竹地去完成實驗。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明確其重要性,而逐漸養成為習慣。

五、細心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習慣

近年來,高考化學試題中的實驗試題,力求對真正做過實驗的學生有利,認真做好“學生實驗”的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如2002年的高考化學實驗題是制取氨氣并完成噴泉實驗,(3)、(4)二題都考到引發水上噴的操作,如果學生平時做實驗時只停留在看熱鬧的程度,而對具體的操作不留意,對實驗的原理不思考就很難完成此題。因此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加強培養學生既能夠正確敘述現象,又能夠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得出正確結論的良好習慣。

首先要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膳e一些例子,如做物質鑒別題時,一些學生由于沒有及時記錄,而最終無法識別物質,讓學生明白及時記錄的必要性。其次是方法的傳授。實驗前應提示觀察什么、怎樣觀察,實驗過程應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全方面、客觀敏銳地觀察實驗現象,促進形成良好的觀察品質和正確的觀察方法。教學時教師可采用啟發的方法,做好引導。如做Na與水反應,學生有可能只停留在看到反應的劇烈程度這一步,教師可逐步追問,使學生的多種感覺通道發揮作用,最后得出Na與水反應的現象是“浮、游、熔、嘶、紅(如水中有酚酞)”。得出現象以后,繼續引導學生探討原因,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方法。學生實驗時教師可設計一些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及時記錄,分析原因,對表現優良者可作為典范,進行講評,使學生感覺到科學研究的成就感。

六、實事求是,科學探究的學習習慣

化學實驗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與書本描述不同的現象、結論,這是很正常的,很多學生有可能對這些異常問題視而不見,照書上填寫實驗現象,錯過了很多科學探究的機會。如做乙醛與新制Cu(OH)2的反應,不一定就出現磚紅色的沉淀,有可能出現黑色的沉淀(Cu(OH)2分解造成),也有可能出現“銅鏡”(Cu2O在酸性條件下發生歧化反應生成Cu)。如果不善于去分析,就會錯過學習的大好機會。

對于出現的異常問題要實事求是,可重做實驗,查找原因,這是對待實驗的科學態度問題。教師可以一些科學家善于抓住實驗的火花,最終成名的事跡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老師可做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及是為學生排憂解難。除了課堂實驗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外,還要倡導學生配合課內學習,在課外日常生活中,聯系實際開展力所能及的化學小實驗和家庭小實驗。

除了以上習慣外,教學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的習慣,與同學合作交流的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觀察、多發現、多訓練、多指導。還要有恒心、有耐心,從小處著手,一滴一點的培養。最終讓學生明白做化學實驗不是隨心所欲的,它有一定的操作規范、操作技能。在實驗過程中,蘊含著科學理論、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良好的實驗習慣創造了科學的實驗環境,使我們能夠科學的、高質量地完成化學實驗,使我們能更加深刻地領會化學知識的內涵。具備良好的實驗習慣,對于學好化學科學知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B].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

[2]呂興家.談化學實驗教學中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