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化學教學素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8:36:00

導語:新課程化學教學素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化學教學素材管理論文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師生最為熟悉的教學素材可能就是指學生人手一冊的教科書、配套練習及習題集等教輔用書,它成為教師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師針對考試而教,考什么就教什么,強調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從而讓化學這個豐富多彩的學科成為一個學生討厭的學科,讓課堂教學成為一個無趣的地方,筆者曾進行過調查統計,學生從開始學習化學的興趣與初三結束時相比較,呈直線下滑趨勢,特別是到酸堿鹽知識的綜合部分,更是拉大了兩極分化。究其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左右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中心,關注“完成”哪些既定的教學內容上,為了達到目的,反復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的應試技能,學生不可避免地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現狀,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種教學素材,讓學生通過學習,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種教學,重視的是知識獲得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去獲得知識的結論。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習化學的天堂?如何選擇課堂教學素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挖掘。

一、充分運用教材,深入分析、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

傳統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過分重視學科知識體系的建立,忽視了認知和情意價值。新教材雖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改變了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引導、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但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重視知識遷移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挖掘教材內容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觀點、過程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如新課本“空氣”中“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這部分內容,首先介紹拉瓦錫的實驗研究過程和結論,然后讓學生自己實驗、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深度比單純教師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要強得多,在初三結束綜合復習時再進行擴展,讓學生設計其它的測定空氣組成的實驗,并分析和評價,就可以體會知識的獲得和運用過程,領會其重要性和它的使用價值。

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以啟發和有效引導,提供有關的學習線索,新教材內容呈現設計了各種各樣、具有不同的功能欄目來完成,如“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你已經知道什么”、“拓展視野”、“交流與討論”、“練習與實踐”、“整理與歸納”等等,這些欄目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運用這些欄目功能,該布置預習的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該討論的進行討論,該查閱資料的應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充分發揮各欄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如“你已經知道什么”欄目,通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在接觸某一主題時,回憶、搜索和提取頭腦中的已有知識經驗,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激發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并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到定向和引導的作用,應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討論,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啟迪其余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迸發出思維碰撞的火花;“整理與歸納”欄目,只給學生提供參考的問題或線索,或設計一些未完成的表格或知識網絡圖,要求學生自己思考、歸納、總結、整理,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從而形成概括性結論,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通過主體性發揮,培養其分析、總結、回顧反思、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其教學效果遠比過去直接呈現給學生、讓他們被動接受、機械記憶要好得多。

二、注重從實驗和化學史中選擇教學素材,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體現知識獲取的過程與方法,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化學實驗既是重要的課程內容,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素材來源,更是實現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從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說、設計方案、動手操作、觀察記錄、分析數據、歸納結論的過程,體現了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教材不僅在正文中介紹有關的化學實驗事實,還設置“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家庭小實驗”等具體欄目,這些都是以實驗為載體或研究對象而開展的探究活動。為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探究,帶著被喚醒的已有經驗積極主動地進入到假說、計劃、實驗、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中去,不少的實驗還設置有“猜想與假設”和“設計方案”,這些都是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環節,如在二氧化碳可與氫氧化鈉反應,可讓學生進行驗證裝置設計等。新教材除在各種具體的欄目活動中體現假說這種科學方法外,還設置諸如“由你決定”之類的欄目,提出與所學知識內容有關的社會生活問題,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假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方案。設置“合作與交流”的討論型欄目,也是體現科學探究的方法,它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新習得的知識,圍繞與所學內容及與探究對象相關的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同時使問題的解決更加完善,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化學史既是知識,也體現出科學家對真理知識的探究方法和思維過程,如拉瓦錫空氣組成測定既展現了的科學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也體現他的探究精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理解其實驗原理和方法(如實驗為什么要求:燃燒匙內裝滿紅磷、迅速、塞緊橡皮塞、冷卻到室溫),再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體驗設計實驗方案、控制實驗條件、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分析解釋實驗數據等過程和方法,學會與人合作;再如以波義耳關于指示劑的發現為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假說、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并得出結論,可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并不神秘,只要自己能細心觀察、勇于實踐,就能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研究、得出合理結論。這種教學活動既體現了化學史知識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又實現了過程與方法的統一,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注重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選擇具體教學內容

學習是認知結構在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提高、發展和完善,是“同化”和“順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固著點”,而作為教學素材之一的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經驗,部分是通過過去學習所習得的,還有部分是對生活經驗的積累以及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對一些日常現象作出的解釋和推論等,這些解釋和推論有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誤解、錯誤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教學素材,營造新的問題情景。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沒有沖突時(如呼吸與氧化反應、燃燒現象、水的組成等),學生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固著點”吸收和整合新知識,從而使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數量上的擴充;當存在矛盾沖突時(如吹蠟燭的解釋、溶液的狀態、純堿等鹽溶液的pH、家庭用煤爐取暖時CO產生原因、酒精燈火焰的溫度高低等),為了獲得新的知識,學生必須對其原有的知識經驗做出調整或改變,從而使認知結構發生質的變化。

新教材編寫者雖根據課程標準和它的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但他們所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知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如城鄉學生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個區域的學生,其日常生活經驗也不完全相同。如果不注重學生群體和個性的差異,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某些學生學習的困難。新教學理念要求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就意味著為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新教材只視為是實現目標的諸多案例中的一種案例或范例,它雖正確但也可能遠離某些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并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心理特點、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增加、替換、重組等處理,傾聽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各種想法,洞察這些認知的由來,并以此為素材,引導學生豐富、完善或調整、改造自己的理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化學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同時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如在“化學與環境”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師完全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結合當地的煤、汽車燃料的燃燒等對空氣污染的實際狀況,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展開調查和討論(城市如當地的酸雨情況、環境污染情況、家庭的垃圾產生類型和處理情況等,農村可結合桔梗處理、家庭取暖、新能源如沼氣的開發使用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體驗,認識燃料的使用對環境的影響。還可引導學生進行廚房化學、家庭小實驗室等有關的實驗和探究,調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從過去各在歷次的習題或試題中尋找有用的素材

過去的各種教輔資料和中考試題都注重對學生雙基的考查,雖缺少人文精神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嚴重脫節,甚至某些題型嚴重老化,但仍不乏有經典、有創意的問題,如從化學角度分析日常生活問題、實驗設計及探究性試題等,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考查了知識的應用,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素材。如食品干燥劑成分的探究、牙膏成分中石灰石的制備方法、一些變質試劑或工業試劑成分的確定、物質的鑒別、除雜與提純、各種不同實驗的評價、各種知識的歸納推理等,均是教學中特別是習題課應該重視的素材。通過對這些習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將新知識加以應用、拓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具體價值和使用價值,獲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當然在習題的選擇上,應在注重層次性的同時,應加強題目的開放性、實踐性和綜合性。

五、網絡及多媒體課件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推廣,教師可以方便地從互聯網上獲取各種信息(化學與社會、化學與新聞、化學與環境、新技術所含有的化學知識等),下載各種教學資料、教案及課件,再整合自己的見解,制作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課件,并以此作為教學素材,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廣大的化學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我們必須面對思想、感情、智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豐富教學素材,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場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現”,真正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和化學無窮的魅力,從而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學會用科學眼光來看待日?,F象和事物,學會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