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知識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2:38:00
導語:環境保護知識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類以其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公害及破壞自然環境的隱患。要使人們樹立環保意識,形成社會力量,共同保護人類自自的生活環境。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學環境化學環境保護意識
國家要發展,民族要振興,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這全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科學技術給工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了各項事業的發展,卻同時給人類帶來環境污染的不幸。治理已發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計在于防患于未然。要使人們在建設發展的同時考慮到環境的影響,樹立“環保”意識,對當今中學生——未來的祖國建設者,加強有關環境化學和防止污染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樣在教學中滲透環保知識呢?下面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有關環保知識的滲透教學
(一)、高中化學第一冊內容中,有關“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學習后,可重點介紹是“臭氧層空洞”,“光化學煙霧”。
主要污染物: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為冰箱致冷劑的”“氟氯烴”等。它們來源于含硫、氮燃料的燃燒,化工生產中廢氣的任意排放。氟氯烴來自于人類致冷劑的大量使用。這些物質與臭氧之間的反應是:
O3===O2+OCF2Cl2CF2Cl+Cl·
NO+O3=NO2+O2Cl·+O3=ClO+O2
NO2+O=NO+O2ClO+O=Cl·+O2
即2O3=3O2
從這些反應中可看出,氮的氧化物及氟氯烴分解產生的原子氯,在臭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使臭氧層中臭氧減少,從而形成了“臭氧層空洞”。而氮、硫的氧化物在人類生活的空氣中當濃度達到一定濃度,經過光化學反應便形成“光化學煙霧”。
事實案例:1952年美國洛杉磯發生了世界上首次“光化學煙霧”,稱為“洛杉磯煙霧”,有500余人喪生。1995年6月20日,我國上海市也發生了“光化煙霧”事件。光化學煙霧能嚴重地刺傷人的眼、鼻、喉,嚴重時可使人嗆出眼淚,引起呼吸道感染而發病這是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告。
地球上空離地面25千米——50千米處存在著一層含臭氧90%的左右的臭氧層,太陽輻射的光經過臭氧層時,其波長為200——300微米范圍的,對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線大部分被有吸收,從而保護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延續。臭氧層“空洞”的出現,使太陽輻射的紫外線穿過“空洞”直射到地球,從而禍及寰球生靈。近幾年來人類癌癥、眼科疾病、皮膚病及一些無名病不斷發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線輻射。
消除措施:調整能源結構;限制超高速飛機的飛行,是非常重要的,超高速飛機的飛行高度在20千米以上,它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對臭氧層的破壞尤為嚴重。氟氯代烷是致冷劑的主要成份,限制使用氟氯代烷,尋找新的無污染的致冷劑,是當今制冷工業發展的方向。據報道,新型的無鹵制冷劑已經合成,并開始用于工業生產。
(二)、高中化學教材第一冊中有關“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學習后,可以介紹酸雨的有關知識。
酸雨的主要成份:硫酸H2SO4、硝酸HNO3有機酸等。
形成:含硫、氮燃料的燃燒,化工生產中廢氣的任意排放。
事實及危害:40年代英國工業城市倫敦的“酸雨”,50年代美國某工業城市的“酸雨”。80年代以來我國南方重慶、貴陽等工業城市大面積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慶市連續的“四嘲黑雨”
“酸雨”可以使工業機械銹蝕,壽命縮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積的某些重屬金元素化合物溶出,從而進入魚、貝體中,這些有毒的重金屬元素通過食物鏈而危害人類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農作物的大幅度減產;可以使一些價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蝕。消除措施:1、減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對含硫燃料進行加工脫硫。2、開辟新能源,如太陽能、原子能的開發利用。3、優化產業結構,對工業廢氣進行綜合處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為益。
(三)、在高中化學教材第三冊中,學習了“烴、石油、煤”后重點介紹“溫定效應”
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我們稱為“溫室氣體”。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氮的氧化物、氟氯代烷等。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
形成: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燒,動物的呼吸,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工業生產中廢氣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積毀壞,綠色植物的減少,破壞了人與自然界及生態系統之間的固有平衡,導致二氧化碳過剩并不斷增加。
事實及危害:由于“溫室氣體”阻礙了地球上能量的擴散,使地球表面的溫度升高,氣溫變暖,水的蒸發速度加快,大氣環流紊亂,造成旱、澇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溫定環境使害蟲、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嚴重地危害了人類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長。有資料報道,由于地表溫度的升高,極地及高山的冰川開始融化,加之溫度升高引起海水體積的膨脹,可能導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沒,土地減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動,增大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消除措施:最簡單、最實在的措施首先是大力發展綠色植物,植樹造林,還地球山青水秀的本來面目,恢復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其次,控制污染源,減少含碳燃料的燃燒,尋找新的、無污染的燃料,開辟新能源。
對這些知識教學,我們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學措施
(一)、通過課堂教育把環境保護作為小公民自覺行動
由于我國公民環境意識較差,這和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相適應的,要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首先就要從學生做起,從課堂做起,當學生在做制取C12,NO2,H2S等有毒氣體實驗時,應強調學生注意對制取氣體裝置氣密性的檢查、化學藥品用量的適當(盡量采用微量,只要達到實驗效果明顯即可)、以及設計吸收尾氣的裝置等。實驗完畢,還應將廢液集中倒入廢液缸中,可回收的盡量回收,以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二)、通過實驗開展環境化學知識教育
中學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為社會造就合格的后備勞動者。中學化學教育對環境科學的學習將起著啟蒙作用,應很好地利用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環保知識。中學實驗室的污染源多,國家提出居民區大氣的有毒物質有21種,中學化學實驗室里就有14種.例如,制取溴苯實驗過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氣,它既污染了教室環境又嚴重地影響了師生的身體健康,針對這一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裝置不夠嚴密,因此在反應過程中逸出的Br2通過長玻璃管時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體,因而會從導管口逸出。要避免實驗中Br2的逸出,就應設法改進實驗裝置,使整個涉及Br2的反應過程在一個密閉系統內進行,即將反應安排在“Y”形管內進行。在反應裝置和HBr氣體的吸收裝置間串聯一個洗氣瓶,內裝四氯化碳以吸收氣體中的Br2
(三)、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
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取得當地環保、水保、森保等部門的支持,讓學生們在宣傳中了解我國這方面的規定和常識,以提高學生在環境管理環境文化方面的認識。
(四)、結合第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節假日、夏令營,組織學生對當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各環境污染區等進行實地考查,使他們認識到人與氣溫、氣候、空氣、谷物增產、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環境保護等都存在著密切關系。通過現場對比,豐富學生環境方面的知識,結合已學過的知識,開展有關環境污染與保護知識的問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物質是什么?防治途徑如何?等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環?;A。
新的《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意聯系實際,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工農業生產、第三產業、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增加,可以充實包括環境保護、新內容、新能源、海洋、衛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內容,但應限于有關的化學基礎知識范圍之內”??梢姡h境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原理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并應著重于理論聯系實際和基礎知識面的擴展上。要以地球化學知識為基礎,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為線索,講授空氣、水體、土壤、森林、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展示好的生態小環境和污染嚴重區的對比,簡明介紹當今世界關注的環境問題,以講座、競賽等形式讓學生提高認識,使學生深切地感到環境化學就在自己身邊。
參考文獻:《高中化學新教材》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環境化學》
《中學教學大綱》
- 上一篇:機關培訓中心轉型可行性分析論文
- 下一篇:教育行政管理職能策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