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堂教學磁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2:38:00

導語:化學課堂教學磁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課堂教學磁化研究論文

摘要:如何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讓學生關注授課內容,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本文從教師、化學知識、課堂教學設計三個維度對化學課堂教學的磁化做了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磁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孔子是主張樂學的??涩F在的課堂教學,雖有二期課改精神的指引但不能否認在大多的“家常課”上老師面對滿堂的學生和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時候還是采取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即老師是課堂的主體。不知不覺的把學生視為接受的容器。然而,這樣的教學會使得課堂教學變得乏味、機械而無情感。學生從中很難尋到趣味,更談不上孔老夫子所倡導的以學為樂了。在工作的十年中,我覺得這種情形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較為嚴重。我在工作的學校做過一個調查,問卷下來大多學生不喜歡化學,越是聰明的學生越是不太喜歡化學。不只是我工作的學校,越是層次高的學校,其學生對化學的偏愛遠遠少于對物理的喜愛。有的學生在問卷中認為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知識點比較瑣碎。有的學生提到有太多的化學現象包括老師在內無法清晰的回答。也有學生覺得化學研究的都是微觀的,看不見的,很難理解。甚至也有學生覺得化學老師很無趣,所以不感興趣??傊?諸多的理由讓學生遠離了對化學的關注。因而,如何讓化學課堂充滿魅力,從而吸引學生,讓學生樂在其中,同時產生渴求、探索知識的內動力,這讓我有了如下的思考。

眾所周知,凡鐵都有磁性,只是內部分子結構比較凌亂,正負兩極互相抵消,故顯示不出磁性。若用磁鐵引導后,鐵分子就會變得有序,從而產生磁性,這一現象就是磁化效應。相應說來,課堂中的學生本體都有渴求、探索知識的傾向,只是缺少引導。若在課堂教學中產生磁力(對學生的吸引力),將教學過程磁化,那么想來二期課改訴諸于課堂上的目標達成就不難達到了。

如何實現化學課堂教學的磁化?我認為可以在教師、化學知識、課堂教學設計等幾方面去實踐。

一、教師要有磁性

教師無論是課堂的主體還是課堂的主導,要想將課堂磁化,變得富有吸引力,教師首要具備磁性。

第一,關注教師自身的儀表。多數人總希望看到美的東西多一些,因而教師的外貌、穿著、風度、氣質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磁化作用。怎么才算是美呢?對教師而言,無需英俊的外表,但要清潔的外表;無需昂貴的服裝,但要整潔的套裝。無需滔滔的辯才,但要飽學的氣質,文雅的舉止。

第二,教師要有悅人者的個性。美國心理學家杰D.貝爾指出,悅人者有使他人愉快的天賦。教師的對象是學生,應該換位思考來揣測學生的心理,用笑容來解決沖突,用笑容來肯定學生的點滴成績。吉爾伯特.海特也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談到教學的諧悅功能。他指出,“教學的最大樂趣之一,是來自你所說的都被聽取了的時刻,而這些聽眾不是一個個惹人生煩的恭維者,卻是那些由你激活了的,又反過來啟發著你的人。是的,知識有時是枯燥的,教學往往是嚴謹的,但是教師在課堂多展現些笑容,輕松一點、形象一點,用恰當的幽默緩和緊張或者沉悶的氛圍,這些悅人者的特質能讓學生很容易和他(她)相處,學生會被老師的這種特質所愉悅,所吸引,因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不覺地會被老師磁化的。試想一位是嚴厲苛求,缺乏耐心,善于挑刺、有著硬梆梆冷冰冰一副撲克臉的化學老師,而另一位是慷慨溫柔,善于傾聽、善于激勵,洋溢著親切和善、微笑熱情的化學老師,哪一位老師能讓你沉浸于他(她)的課堂呢?

第三,教師應有表演力。人們把教師明星式的表演對學生所可能產生的影響稱之為狐貍博士效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一個有感染力的教師與他是否具有表演力有關。適度的肢體語言、抑揚頓挫的語音、相聲演員般的“抖包袱”技巧,優秀教師把教室作為舞臺。教師的表演生動形象,可以豐富學生的感知表象,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思維,牢牢的把學生聚焦到教師身上。我對此有深刻的感受。曾經在講解《乙醇》之前的十五分鐘,介紹詩人與酒的不解之緣。當講到蘇軾中秋月夜賞月寫下千古絕唱時,我會在講臺上放上一小酒盅,以水代酒,筷子輕敲酒盅,輕聲吟唱,漸漸臺下學生應和,唱罷掌聲一片。從那以后,在不喧賓奪主的情況下,我會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表演,達到移情的效果。

第四,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自己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教學的經驗是豐富了,但是年齡的增長,不知覺的拉大了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而年復一年的教學對象并沒有多大歲數上的變化。如果教師能在課余與學生多交流,與學生一起娛樂、一起活動、甚至一起學習,給學生以溫暖感,往往也能產生磁化效應,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己人效應。同時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也度過了磨合期,師生之間能進一步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會更加協調契合。

二、發揮化學知識自身的磁性

化學的理論知識是嚴謹的,抽象的。但化學知識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鮮活的。因而,化學知識從內容到形式都蘊含著美的因素。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教師應當把富有美的內涵的化學知識通過恰當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可以對學生產生求心力,產生磁化效應。

第一,呈現化學知識的生動美。通過化學實驗可以呈現化學知識的生動美。例如,高一化學教材中有一節講解“化學電池”,在教材中設計了“家庭小實驗—番茄電池”。那么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一種水果,甚至是各種飲料,做水果電池、飲料電池。學生會極為踴躍的去完成他們的杰作。無論是教材上對化學電池知識的處理,還是教師進一步的拓展,通過實驗可以把理論性很強的化學知識生動化,讓靜態的教材生動起來,同時讓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也鮮活起來,以深深吸引學生。

第二,呈現化學知識的形象美。通過實物可以呈現化學知識的形象美。在高一化學教材中有一節講解“晶體結構”,在教材中給出了一些晶體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表象,但這僅僅是二維平面的呈現。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展示實物的做法,包括生活中常見的食鹽、蔗糖晶體等,還有哈根達斯店購買的干冰晶體,自行制作的膽礬晶體,除上述外還從大學中借來一些五彩的晶體。當這些晶體傳到學生的手中時,無不聚精會神的在觀察,不時發出提問,為什么不同的晶體有時有不同的外部結構?為什么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干冰表面怎么有白色氣體?同學們七嘴八舌提出的問題,正是教材中要闡述的。于是結合著教材,順著學生的疑問,一堂課很順暢的完成了。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這是一堂很能吸引他們的課。

第三,呈現化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美。不可否認有很多化學試題在編制的過程中過多的重視了物質本身的特殊的物理或化學性質。一旦忽視了這一特性往往就成了解題失敗的主因。一些思維敏捷的同學往往更愿意做物理題,因為只要思維清新、邏輯清楚,最后的成功手到擒來。化學知識也有連貫性,好的試題也只需要清晰的邏輯就能成功。選擇優秀的試題可以呈現化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美。比如這道例題,A、B、C是中學化學中常見的三種化合物,它們各由兩種元素組成,甲、乙是兩種單質。這些化合物與單質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據此判斷

(1)在A、B、C這三種化合物中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_________(用A、B、C填寫)

(2)單質乙必定是_______(填金屬或非金屬),其理由是________

分析,因“A、B、C它們各由兩種元素組成,甲、乙是兩種單質?!币罁D變化:“甲+乙A”,可以推知化合物A中必有乙元素;又“甲+BA+C”,從生成物A反推出B中必含乙元素。當已推知A,B中都含有乙元素的情況下,再依據圖變化:“A+B乙+C”,可以知道該反應是由兩種含同一元素的化合物反應得到該元素單質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中同一元素不同價態“歸中”至零價的反應。故乙元素在一種化合物中顯示正價,在另一種化合物中顯示負價,所以是非金屬。從題目的分析來看,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要有清晰的層遞的邏輯思維。這類優秀的試題要求我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采取某些方式將書本陳述性的知識轉為程序性的知識。心理學認為陳述性的知識易學易記但也易忘。相反,程序性的知識需要自己思維加工,學得時間相對長些,但遺忘的也比較慢。思維敏捷的學生往往不喜歡死記硬背,因而有時千變萬化的物質特性就成了討厭化學的因素了。

第四,化學知識的科學美。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包括了元素性質與變化的規律,使得原本紛繁蕪雜的元素和諧統一。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為我們解釋世界,預測現象提供了解密的鑰匙,很好的展現了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同時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課堂教學的設計要有磁性

課堂教學的設計要有磁性是指課堂教學的設計要合理,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

首先,在審美心理學中,由黃金分割因素引起的心理效應現象,稱為黃金分割效應。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斷言:一條線段的某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于另一部分同整個線段的比即0.618,那么,這樣的比便會給人一種美感。教師也應該考慮黃金分割效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一堂課40或45分鐘,滿堂灌顯然不行,要考慮知識容量。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課內大約20至25分鐘,約占課時的0.5至0.6,約是黃金分割比??梢娫谡n堂教學設計中應當考慮知識的授予量。比如,在新授課中,不妨考慮一下新舊知識比。若整堂課都是新知識的學習,思維容量可能會超出學生的可容納的接受量。

其次,考慮不同教學方法的組合。課堂教學的單一過程會使學生產生倦怠感。好的課堂教學設計要給人以節奏感,舒急相間。因而,課堂教學不是單一的過程。課堂教學設計可以分為組織學習的過程、刺激學習的過程和檢驗學習的過程。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口述法、直觀法、實踐法的結合。通過講授、敘述、圖解、演示、實驗等有機的結合起來貫穿于整個組織的學習過程。不同的方法取長補短,互相彌補,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刺激學習的過程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潤滑作用,銜接作用。通過問題討論,有趣的材料背景,教師幽默的語言等很好消解了在學生注意力集中后帶來的疲勞感,同時可以激發學生新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課堂教學的最后階段是檢驗學習過程,時間分配上可以只有幾分鐘。通過簡短的口頭提問,習題練習,達到檢測教學效果的目的。多元的,立體化的方法組合,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多些興趣,少些倦怠,多些投入,少些沉悶,我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學生喜歡你的課,漸漸的磁化效應就會體現。

參考文獻:

①劉知新主編,《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②楊德壬主編,《中學教學全書》(化學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馮克誠,田曉娜主編,《實用課堂教學設計全書》(中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④任順元著,《心理效應學說》,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⑤張長江主編,《中學化學教學技術指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