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堂中教育反饋

時間:2022-11-17 04:39:00

導語:化學課堂中教育反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課堂中教育反饋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創造卻非讀書的必然結果,而是智能的綜合表現。教學反饋就是邊學習,邊反饋,邊創造。這不單是“做個小買賣,有一點賣一點”,而是為了使人深感創造的催逼,從而更加勤學好思。

根據新的《化學課程標準》可知,化學課堂的學習特點是,教學以傳授教材知識、間接經驗為主,教學中的實驗探究,除幫助學生形成、發展、鞏固、運用、驗證化學知識的正確性之外,還起到培訓其實驗操作技能,發展動手動腦能力的作用。課堂反饋能力表現為教師欲達到教學目的,不斷把頭腦中儲存的信息輸出給學生,這些信息作用于學生,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應,教師則根據學生的這些反饋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控制。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智能等條件的差別,就要求教師的反饋要多樣化,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及時地進行調整,隨機應變,因勢利導,改變講課的進度、深淺程度及教學方法,以取得教學的最佳效果。

一、注重學前預習性反饋

學前預習性反饋的目的在于從大體上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并給予矯正,以便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制定每節課的教學計劃,使學生在心理、智能、物質等各方面做好準備??梢圆捎谩皩W情調查表”,內容上大致可涉及自薦學法,自評效果,學習該學科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的摸查等。

對于摸查的內容可包括:①對化學基本術語的了解:如“你知道了多少種日常生活中像小蘇打中含有碳酸氫鈉這樣的化學物質?”②對化學概念的理解程度:列出一段關于某種物質的相關信息,請學生指出哪些是性質的敘述,哪些是變化的敘述。③實驗技能的調查:如讓學生說出過濾需要哪些儀器,并說出每一種儀器操作應注意的事項。

二、強調反饋的適時性

適時反饋是針對某單元、章節,或相似知識的對比,或聯系緊密知識的綜合運用所進行的檢測,從中可及時獲知學生對單元知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及時排除學習中的“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是指學習中期出現的進步緩慢或暫時停滯現象。引起此現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方面:①方法障礙。初中化學雖有明晰的規律,但初學者對知識的識記、歸納、總結還有相當的難度,且對教師所指導的方法不能熟練運用,以致解決問題時慣用思維定勢。②知識障礙。對舊知識不能及時溫習,欠賬太多,知新困難。③心理障礙。對于學習急于求成,淺嘗輒止,不求甚解,不按規律行事,亂了學習的步伐,對學習存在畏難情緒。

適時性的反饋活動要求教師注意教學信息組合的科學性和教學活動的適應性,要依據學生的思維特征和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果,精心安排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有發展,達到“人人體驗成功”的目的。實踐證明,在課末五分鐘排查,可及時獲得學生對本課新知的掌握情況,課前五分鐘預警則可檢測學生復習、消化的情況。

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體現反饋形式的靈活性

按教學反饋的轉移規律,應該轉移刺激與該點相關的另外多個點,而不是多次重復地刺激大腦皮層的同一點。刺激相關點的轉移律與重復刺激同一點的重復論,其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后者則會助長學生的機械模仿,禁錮其想象能力的發展。這就要求反饋形式應靈活多變,遍及思想、知識、審題求解、思維方法,等等。

實驗的動手動腦結合,如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指導可讓學生先破譯“茶莊定點收利息”的隱喻,在學生明白了實驗步驟后,再指導他們動手操作;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以論文的形式比較分析,為什么大理石(石灰石)和稀鹽酸為最佳組合,并設計實驗驗證方法,教師給予評定后再進行實驗驗證。最后,還可得出制備物質在選材上的注意事項,以供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參考。

1.總結規律,化繁為簡。如:學生識別1~18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圖后,就會總結規律:“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少于4個,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易失去電子,使次外層達到穩定結構;“非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易得到電子使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一般為相對穩定結構,化學性質較穩定。”

2.巧妙編撰,靈活記憶??梢龑W生用語法中的縮句子,把上述規律濃縮為“金少失,非多得,稀有氣體較懶惰”。還可編成順口溜,如取用固體藥品可記憶為“一橫二放三豎”;取用液體為:取液手不抖,標簽對虎口,順壁向下流,眼把量來瞅。編成謎語,如“辭別孩兒”,謎底為離子。

3.學用術語,表情達意。讓學生使用化學術語講述自己的心靈故事,人生感言,不僅可以使他們始終保持一定的新鮮感,還可反映出其某一階段的學習狀態、思維情緒。

四、有效反饋,能夠激發教與學的平衡與和諧

心理學相關實驗表明,及時的反饋和不及時反饋產生的效果有著較大的差異。由于學生的自主性與多樣性,教學過程中來源于學生的信息是復雜多變的,再加之有些信息具有適時性,因此,教師必須對信息做出最迅速、準確、靈敏地接收與反饋。同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時機。如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教師反饋要及時,如學生做對了,要立即給予肯定,以增強其自信心、愉悅感和自豪感,從而有助于保持已有的知識;如果做錯了或回答不完整,則應通過分析、交流,使之找出正確的答案,幫助他們消除錯誤痕跡,建立正確的印象。

例如,教師在講完空氣中的成分時,介紹到在實驗室可以用化學的方法來測試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接著就開始做實驗:點燃紅磷,將燃著的紅磷放入集氣瓶中,紅磷在集氣瓶中燃燒,熄滅,打開止水鉗,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然而,實驗結果出現了意外,水沒有倒吸回到集氣瓶里,面對這樣的結果,教師不宜即時給出答案,而應該讓同學們帶著問題深入思考,研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最后,教師再補充,這樣巧妙地使用延時反饋,就為學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機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通過反饋,教師不僅要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更要體驗和問題關聯的整個過程,發掘他們的內在潛能,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在知、能、創三方面實現和諧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