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育見習實習一體化模式實施策略

時間:2022-06-21 09:01:47

導語:化學教育見習實習一體化模式實施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教育見習實習一體化模式實施策略

摘要:教育見習實習是培養未來中學化學教師的核心問題,是化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實現角色轉換必不可少的環節。探索化學教育專業學生“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見習實習問題已經成為高等師范院校化學教育專業迫切的研究課題。從“互聯網+”視角下重新審視化學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發現目前化學教育見習實習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為了提高化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教育實習見習質量,在實踐的基礎上,構建了線上線下化學教育見習實習一體化模式,提出了該模式的實施策略,拓展了化學教育專業學生見習實習的空間和時間,豐富了見習實習內容,實現了教師技能訓練、見習、實習和研習有機融合。

關鍵詞:實施策略;線上線下;化學教育;實習見習

教育見習和實習是化學教育專業學生走向中學化學教師的必經之路,教育見習實習成效決定著未來中學化學教師的培養質量。雖然高等師范院?;瘜W教育專業對教育見習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面對“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重新審視化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見習和實習,發現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教育見習實習模式落后[1];二是教育見習實習理念不適應當前的基礎教育發展的形勢,缺乏智慧教學內容且技能轉化層次低[2];三是教育見習實習缺乏激勵機制而且成績評定方法單一[3];四是實習時長較短且時間集中;五是教育見習實習指導難以深入到位且“雙導師制”名不副實[4-5];六是高等師范院?;瘜W教育專業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沒有標準要求。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014年國家教育部的《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我國教師培養的基本現狀為“存在著教師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不強、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陳舊、教育實踐質量不高、教師教育師資隊伍薄弱等突出問題”[6];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再次明確提出“師范生教育實踐是教師培養的薄弱環節”,存在“目標不夠清晰,內容不夠豐富,形式相對單一,指導力量不強,管理評價和組織保障相對薄弱等問題”[7]。因此,面臨“互聯網+”教育新時代,繼續探索化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見習實習問題,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線上線下化學教育見習實習一體化模式的內涵

線上線下化學教育見習實習一體化模式即基于“互聯網+”技術,跨越時空界限,采用自主研修、同伴互助、教師指導相融合的方式開展化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見習和實習。具體來說就是:將化學教育專業的教育見習和實習內容統一設計,安排在大學四年的8個學期之中,然后按計劃分項進行,并且利用互聯網技術,借助網絡媒介,依托網絡化學教學資源、教師教育資源等數字教學資源平臺,學生在線網絡學習相關化學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等知識,與線下實踐有機融合在一起的見習實習模式,其實施流程如圖1。線上是指1~6學期學生利用課余、業余時間采用滾動的方式聽優秀教師、班主任的講座,觀看公開課、研討課、優質課、各級各類比賽競賽課、說課和評課視頻資料;觀看教學設計和各種教學技能訓練、比賽視頻資料;觀看優秀主題班會視頻及優秀實習生匯報課視頻資料;利用學校在線遠程同步課堂平臺實時觀摩中學化學教學及主題班(團隊)會;并將自己自行模擬授課訓練和教師技能訓練錄制成微視頻,并上傳到相關教學平臺或QQ群、微信,進行自我反思,小組評價和指導教師點評和指導。線下是指學生在1~6學期內按照計劃進行普通話、三筆字、中學化學實驗技能、化學版圖版畫、板書設計、教學設計、儀容儀表、化學微課設計與制作、講課與評課、教學基本功訓、主題班會的自我訓練或分小組訓練,直至各項技能考核達標;同時1~6學期每學期到基地學校見習1周,見習前要明確見習目的和任務,并進行見結和匯報;第7學期學生赴實習學校進行實習;第8學期在教育實習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反思,進行教育教學研習。

2線上線下化學教育見習實習一體化模式的實施策略

(1)開發和整合化學教育實習的優質資源,為學生提供實時、豐富和開放的學習資源,如化學公開課、研討課、優質課及各級各類比賽競賽課、說課和評課視頻資料、化學實驗手持技術操制作手冊、教學設計案例、微課、圖片、組織學生活動的案例、教學情境材料、教學技能訓練支架、體驗式化學教學訓練支架等。構建閱讀與探究、操作與研習、課程與教學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將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活動及教學資源有機地融入教學中。(2)搭建化學教育實習見習在線平臺,該平臺一是要保證學生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能進行學習;二是在該平臺上要建立見習實習交流社區,該社區具有如實時聊天、留言、討論、郵件發送、論壇等功能,既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交流,又能保障指導教師在線學習資源,組織學生討論,提供指導和全程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三是該平臺要能夠滿足各年級化學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實訓與測評的需要,通過“互聯網+”使技能訓練、見習、實習、研習各個環節深度融合;四是該平臺能與中學共建課例資源,共享校園直播和共建網絡教師工作坊,實現雙導師共同參與實習見習的指導和過程評價;五是該平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化學師范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保證學生之間、學生與校內外指導教師之間便捷地進行多種形式的交互交流活動;六是該平臺能借助大數據與云計算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幫助學生或指導教師及時掌握見習實習情況,主持學生開展泛在見習實習及個性化實習見習,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技能進步和成長的記錄。(3)組建高水平指導團隊,促進化學教育見習實習協同發展:一是組建由實習學校雙方領導或年級組長(化學學科組長)、實習中學指導教師和高校指導教師組成的導師團隊,對師范生的教育見習實習進行全程指導。實習學校雙方領導或年級組長(化學學科組長)主要負責關于教育見習實習的各項事務,全程監督和管理實習指導教師與實習學生的教學、指導及學習活動,協調高校與實習學校之間的關系;中學指導教師一般由實習學?;瘜W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主要指導學生的教育實踐和教學實踐活動;高校指導教師一般由具有學科教學法背景或有中學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主要負責實習生的生活與工作的各項事務,做好實習指導教師與實習生之間各項事務的協調工作,確保實習過程參與各方期望和訴求都能得到實現;二是建立見習實習指導教師專業標準制度和遴選機制,實行指導教師專業職級制,設立見習實習指導首席、中級、初級指導教師,對各級指導教師分別給予相應的待遇和相關的制度安排,如在職稱評聘與晉級中與相應的級別掛鉤;三是實行實習見習指導教師評價制度,實習見習指導教師的評價既要包括指導實習的工作量(指導實習生的數量)又要包括指導質量,建立見習實習指導質量標準及科學的評價標準、公正的評價程序,確保實習見習指導教師待遇及職稱晉升公平公正,有利于促使實習見習工作質量和實習見習指導教師專業發展;四是及時開展實習指導教師的專業培訓,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升實習見習指導教師的指導水平與能力。(4)設置系統的見習實習內容,將教育見習實習統一設計,融合在全程學習過程中,如一年級每學期進行一期教育見習,培育學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同時訓練和考核學生的基本技能如普通話和鋼筆、毛筆、粉筆、硬筆字;二年級開展化學實驗技能、板書設計和化學板圖板畫培訓、化學模型制作等訓練、比賽與考核,利用微格教室訓練學生的教學技能,開展微課設計與制作比賽,通過視頻進行觀課及評課訓練,了解和學習線上化學教學方法,同時聘請優秀校友來校進行中學化學示范課和相關的化學教育講座;三年級進行教學設計訓練與比賽,模擬上課和評課,聘請優秀的中學化學教師開展化學教育基本素養、化學教師職業生涯、班級管理等講座,開展化學教師資格證筆試培訓與相關政策解讀、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培訓、教學技能達標考核等;四年級進行教育實習和總結,開展優秀化學教學設計、實習手冊、優秀實習生和優秀實習調研報告評比,進行教育實習研習,開展化學教師資格證面試培訓與模擬面試。(5)建立教育見習質量評價標準和多元化評價方式,評價質量標準應涵蓋教育教學過程與專業特質和態度,具體來說包括課前準備、課程實施、教學評價與反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價值、課堂文化與課程思政、教師身份、學生教育與管理等維度。凸顯中學化學教師培養過程中的能力與價值雙重導向,既要從技藝層面培養化學師范生應具有的實踐能力、教育教學技術,更要培育化學師范生的教師身份認同、專業認同、教師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等價值層面的素養。對學生見習實習成績的評定要由導師團隊(實習學校領導、中學實習指導教師和高校指導教師)和實習學生代表共同參與,融合見習實習終結性與過程評價,并將實習見習成績與實習生進行交流,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評價結果,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專業提升。教育見習與實習是高等師范院?;瘜W教育專業培養中學化學教師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笆奈濉逼陂g,我院緊緊圍繞培養適應中學化學教育教學需要、高素質“四有”好教師和“卓越化學教師”的目標要求,繼續探索和完善教育實踐模式,以“互聯網+”的思維更新化學教育見習實習理念,充分借助于“互聯網+”網絡技術和信息平臺推動化學教育專業學生實習見習體系和模式的完善和優化,推動和深化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化學教育實習見習方式的變革,實現卓越中學化學教師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徐蘇燕.互聯網+背景下職前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課課程創新探索[J].高教探索,2017(8):107-111.

[2]杜芳,張雪.數字化時代下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及教育實習基地管理探析:基于2018年華中師范大學本科教育實習中的數字化教育教學情況調研[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5):1-16.

[3]李鋼,范麗娜,李金姝.“互聯網+”中學教師職前專業能力發展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18(1):102-107.

[4]彭上觀,林天倫,熊建文.師范生混合式教育實習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基于“互聯網+工作坊”的視角[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2):143-147.

[5]楊鑫,夏薛梅.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指導教師專業化的缺失與構建[J].教育觀察,2019,8(7):61-6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EB/OL].(2014-08-19)[2021-01-20].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EB/OL].(2016-03-21)[2021-01-20]

作者:梁永鋒 魯莎莎 龔全明 王會 胡偉明 單位:寧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