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電子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時間:2022-12-27 11:22:17
導語:貨幣電子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貨幣形態演變過程中最新的一種形式,電子貨幣的出現已然是勢不可擋。我國的貨幣電子化進程迅速,到目前為止,已經給國家、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方面更是突出。因此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都應該科學而客觀地看待貨幣電子化。
關鍵詞:貨幣電子化;電子貨幣;貨幣政策;有效性
一、我國貨幣電子化的現狀
按照巴塞爾委員會(1998)的定義,所謂電子貨幣,指的是通過銷售終端、電子設備、以及在公開網絡上行使支付功能的儲值和預支付機制。在日常生活中,電子貨幣可以按照載體的不同而分成兩大類:卡基類電子貨幣和網基類電子貨幣。顧名思義,卡基類電子貨幣是以IC卡或智能卡等卡片為主體的,比如常用的借記卡、信用卡以及電子錢包等,它們的存在一般是用來代替現金去完成零售業的終端支付,從而節約時間,避免假幣,或者實現異地支付。網基類電子貨幣則以虛擬貨幣為代表,依托互聯網而存在并發展,常見的有支付寶、Q幣、游戲幣等。當然,支付寶中的電子貨幣屬于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的電子貨幣,可以實現現金的現實支付功能,而Q幣和游戲幣等則屬于不同的網站發行的只適用于本網站的電子貨幣,一般不能離開本網站的環境,不能在其他網站使用,也一般不能實現現金所具有的現實支付功能??梢酝茰y,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網絡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將來會有更多新型的電子貨幣出現。所謂貨幣電子化,一般是指在電子貨幣得到充分發展的前提條件下,交易主體在各種交易活動中廣泛使用電子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一種現象。電子貨幣的好處有很多,比如方便快捷,結算安全,成本低,低碳環保,流通范圍廣,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小等等,因此,在我國,電子貨幣的應用必將越來越廣泛,貨幣電子化的時代也終將來臨。目前在中國,貨幣電子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主要是各種銀行卡、充值卡以及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使用。根據《中國金融年鑒》提供的歷年數據,在2002年之前,我國的貨幣電子化程度還處于較低狀態,銀行卡和支付寶等主要第三方支付平臺推出的電子貨幣消費量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還不到2%,并且增長速度十分緩慢。然而,在2002年之后,我國的貨幣電子化進程明顯加快,截至2008年,貨幣電子化程度已經上升至12%左右。在2008年到2016年這段時間里,我國的貨幣電子化進程可謂是飛速前進,2016年我國的貨幣電子化程度為59.55%,并且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保持在50%以上。可以預測,未來我國的貨幣電子化程度一般不會下降,并且很有可能繼續上升。
二、貨幣電子化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就有一些國內學者觀察到了中國的貨幣電子化的苗頭,隨著貨幣電子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學者們越來越關注電子貨幣的作用以及對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尤其電子貨幣作為貨幣演化過程中的最新形態,必然會對我國的貨幣政策造成明顯的影響。王魯濱(1999)通過研究指出,電子貨幣的發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擴大了貨幣供給主體,使得貨幣供給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央銀行的控制,當然,這種影響在當時并不算特別明顯,但未來極有可能會使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發生偏離。尹龍(2001)指出,電子貨幣及其發行機構(如網絡銀行等)會對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政策工具、傳導機制以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產生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會產生一系列綜合效應。謝平和劉海二(2013)通過研究發現,在交易成本無限趨近于零時,電子貨幣交易有可能完全替代現金交易,然而,這種情況只會在理論上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即使電子貨幣的成本再降低也不會無限趨近于零,因此在我國,現金交易不會消失,然而電子貨幣的存在會影響流通中貨幣總量以及貨幣流通速度,并且會降低中央銀行對貨幣的控制能力,這些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現有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王亮(2014)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到目前為止,整體來看中國的貨幣電子化進程處于使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階段,但未來不排除會脫離這一階段。既然貨幣電子化的進程不可避免并且在不斷加快,那么,深入研究這一進程將會給我國的經濟與社會帶來的影響并努力揚長避短便成了必要的策略。依據學者們的觀點,電子貨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方便快捷、避免假幣、交易范圍擴大等等,然而,其負面影響也有很多。按照陳雨露和邊衛紅(2000)的觀點,電子貨幣的大范圍流通可能會使中央銀行面臨喪失貨幣發行權的風險,并且會帶來一定量的鑄幣稅收;李心丹和劉紅忠(2010)則指出,電子貨幣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業銀行融資的成本,因此如果貨幣政策決定提高再貼現率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發行更多的電子貨幣來減輕壓力,這有可能使得該貨幣政策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也就是說,電子貨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貨幣政策中再貼現率的效用。這些負面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
三、結論
實行貨幣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調控宏觀經濟運行,如果電子貨幣的存在和流通導致宏觀經濟運行不良,就可以認為貨幣電子化進程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存在負面影響。電子貨幣的存在會影響貨幣總量以及貨幣流通速度,按照王亮(2014)的觀點,到目前為止電子貨幣的流通主要還是處在降低貨幣流通速度的狀態,與此同時,電子貨幣的大量應用又使得金融市場效率大為提高,從而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因此,貨幣電子化進程對政府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正面或負面,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兩方面影響同時存在,只是存在影響程度的差別。陳春根與林鸞飛(2010)通過研究指出,隨著電子貨幣流通的不斷擴大,電子貨幣對現金和銀行存款的替代效應也不斷加大,這樣相當于放寬了對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的制約,因此商業銀行可以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投資或貸款業務,客觀上來說放大了貨幣乘數效應。這項研究的結論有利于推行貨幣電子化進程,也讓國內很多其他的研究者不再只關注電子貨幣帶給中央銀行的風險,同時關注電子貨幣的正面效應。在我國如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實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均衡狀態。其中,內部均衡主要是指為經濟穩定增長、物價基本穩定和充分就業,外部均衡則主要表現為國際收支平衡。貨幣政策是實現國民經濟平衡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總是存在時滯,并且這種時滯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印文與裴平(2015)通過實證研究和數理統計得出結論,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的時滯還是比較嚴重的,貨幣電子化進程明顯提升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當然,這種提升本身并不是穩定的,會受到一系列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政府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不斷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還要致力于降低電子貨幣的各種潛在風險,肅清貨幣電子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渠道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性,同時加大貨幣電子化進程推進力度,使得電子貨幣的各項優勢得到更充分地發揮,從而促進國民經濟更進一步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雨露,邊衛紅.電子貨幣發展與中央銀行面臨的風險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2,(1):53-58.
[2]周光友.電子貨幣發展、貨幣乘數變動與貨幣政策有效性[J].經濟科學,2007,(1):34-43.
[3]龐貞燕.電子貨幣對貨幣及貨幣政策的影響[J].金融會計,2009(3).
[4]吳禮斌.電子貨幣的風險管理及法律監管[J].電子商務,2009(4).
[5]王亮,紀明明,張茜.電子貨幣、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政策有效性[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5):70-74.
作者:張涵宇 單位:淄博實驗中學
- 上一篇:謙抑原則在行政執法的適用
- 下一篇:擔保公司信貸風險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