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改革對我國外貿進出口影響論文

時間:2022-09-16 09:43:00

導語:人民幣匯率改革對我國外貿進出口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匯率改革對我國外貿進出口影響論文

摘要:對新匯制14個月的表現、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匯改的貿易效應等進行研究,可以得出結論:我國貿易收支與匯率變動的相關度不高,匯率的變動對貿易收支不具備改善效應,但對貿易條件和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管從短期或長期來看,人民幣仍會有較強的升值預期.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改革;人民幣升值;China─QEM模型

2005年7月21日,我國拉開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下簡稱人民幣匯改)的序幕.為及時了解和掌握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動態走勢及人民幣匯改對我國進出口外貿企業的影響,本文對人民幣新匯制14個月的表現、人民幣匯率變化的未來走勢和人民幣匯改的貿易效應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借助于傳統彈性理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China-QEM模型來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對進出口企業的影響.

一、人民幣匯改的核心內容及其表現和趨勢分析

(一)2005年人民幣匯改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改革匯率生成機制.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幣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二是適當釋放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即對人民幣幣值作小幅的升值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三是適當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波幅為上下浮動0.3%;將人民幣與非美元貨幣匯率的浮動區間擴大到3%;擴大銀行自行定價的權限,現匯和現鈔買賣價在基準匯率上下1%-4%以內由銀行自行決定,而且可以一日多價.

(二)人民幣匯改后的表現:匯率彈性開始凸現和貿易順差繼續擴大.人民幣匯改14個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基本走勢,基本呈現“大漲小跌”的緩慢盤升走勢的特點:(1)緩慢盤升.從匯率改革至2006年9月21日的291個交易日中,只有2個交易日低于8.11,最低為2005年7月27日的8.1128,比8.11貶值0.03%,最高為2006年9月14日的7.9461,比8.11升2.06%,累計波幅為2%.(2)匯率彈性凸現,實現了雙向浮動.如:對美元,與上一個交易日對比,人民幣在291個交易日中有191個交易日上浮,100個交易日下浮.(3)貿易順差繼續擴大.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高達1019億美元,其中下半年貿易順差達623億美元,比匯改前的上半年貿易順差的396億美元還多226億美元.

(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未來走勢分析.不管是從短期還是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仍然主要是升值的預期:

1.不斷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是導致人民幣匯率中、短期升值預期的主要因素.據國家有關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高達1019億美元,資本項目順差也達630億美元;2006年1-8月仍分別實現貿易順差累計達956.50億美元和引進FDI371.9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5%和5.8%.估計2006年全年貿易順差仍將超過1400億美元,到2006年底外匯儲備將接近1萬億美元.巨額的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形成人民幣較強的升值預期:亞行預測年內人民幣將升值5.8%左右;著名全球投行雷曼兄弟預測年底美元兌人民幣將達到7.8.

2.名義匯率仍低于實際均衡匯率.近年來,國內外絕大多數專家和學者均認為人民幣名義匯率存在較大程度的低估.如:張志柏(2005)的研究成果顯示,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匯改前人民幣實際均衡匯率為6.97,若以1997年官方匯率為基期匯率估算則為7.3;魯志勇等(2005)認為,匯改前人民幣實際被低估15%-20%;美國官方和絕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人民幣實際被低估15%-25%.到2006年9月21日,同人民幣匯改前相比,人民幣累計實際只升值4.16%.

3.境外人民幣NDF價格顯示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匯改以來,境外NDF市場1年期美元/人民幣NDF貼水基本上在3000點以上,盡管貼水由7月22日最高時的4000點左右收縮為10月31日的2920點,但爾后卻又出現擴大的趨勢,到2006年9月19日達3500點.由于境外人民幣NDF與國內外匯市場和國內外利率沒有有效的傳導機制,人民幣NDF不符合抵補利率平價,人民幣NDF市場價格反映了市場對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的判斷.

4.從長期來看,良好的經濟增長態勢支撐人民幣匯率走強的預期.我國1979-2004年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6%,大大高于美國和世界同期的增長速度.亞洲開發銀行預計,中國經濟2006和2007年將分別增長10%和9.5%左右.綜合各方面因素,估計今后較長時期(如5-10年)中國經濟仍然有可能實現年均7%左右的增長速度,良好的經濟增長態勢支撐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強的預期.

二、人民幣匯改對我國外貿進出口企業影響的分析

(一)基于進出口彈性理論的分析.傳統的匯率彈性理論認為,匯率的變動對貿易的影響是有條件的,它取決于本國產品的出口需求彈性和進口需求彈性.

但是不少學者認為我國的進出口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小于或接近1,基本不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如:張明(2001)通過對1985-1998年數據的回歸分析,得出我國進、出口彈性分別為-0.0566和-0.0057,進出口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僅為0.0623.按照上升結論推斷,人民幣的升、貶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收支不具備改善效應.另外一些專家計算出的進出口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大于1(戴祖祥,1997;范金,2004等).但是,馬歇爾-勒納條件通常對貿易小國適用,而對開放經濟大國卻未必適用,如:范金(2004)就認為馬歇爾-勒納條件不適用于中國.根據范金計算的我國中長期出口彈性為-0.8579,絕對值小于1,說明人民幣升值使出口價格的提高的幅度超過出口數量減少的幅度,出口額反而提高了,假設人民幣升值10%,將會使我國的出口額增加1.421%,所以人民幣升值會促使我國貿易順差的進一步增加.

(二)基于我國加工貿易型特征顯著的進出口貿易結構分析.

1.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加工貿易型特征.加工貿易出口近年來占我國商品出口的比重已接近55%,加工貿易進口加上外商設備進口和一般貿易中的原料及資本品進口已占我國總進口的60%左右,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商品貿易順差作出了巨大貢獻.

2.顯著的加工貿易型特征導致我國密切的進出口關系.任永菊(2003)通過對我國進口和出口的關系檢驗,其研究成果顯示,我國進口對出口的彈性為0.818,即近82%的進口經過加工后復出口,即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進口,進而有利于復出口.徐暉(2005)根據中國1994—2003年度的季度統計數據,對我國進、出口之間的協整關系和Granger因果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進口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而且從長期來看,我國進口對出口具有顯著的影響(正相關性),進口幾乎可以完成解釋出口.可見,人民幣升值雖然使商品出口的外幣價上升,但是在加工貿易中是“兩頭在外”,大部分原材料來自進口,人民幣升值會使進口價格和企業成本下降,可抵消絕大部分因人民幣升值給出口的消極影響.匯改后,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出現不減反增的趨勢,2006年1-4月我國外商直接實際投資額為185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5.8%.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加工貿易的生產、出口和貿易收支的影響很小.

(三)貿易收支與匯率間關系的進一步分析:基于實證文獻的研究.近年來,不少學者通過實證來研究我國貿易收支與匯率變動的相關度,如:謝智勇(1999)通過對1996-1997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我國進、出口的匯率相關系數僅分別為0.29和0.35;謝建國(2002)過對1978—2000的數據進行分析,認為匯率變動僅能解釋貿易收支的3%;任兆璋等(2004)用1978-2002年的相關數據對我國貿易收支差額與人民幣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二者之間不僅判斷系數低(僅0.216),而且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關系分析均顯示不存在均衡關系,人民幣升(貶)值對中國的貿易收支差額影響是十分有限的.以上實證均說明我國貿易收支與匯率變動的相關性不高.

三、借助宏觀經濟計量模型China─QEM分析匯率改革對進出口的影響

(一)China─QEM模型建立及模型中的貿易模塊與價格傳導機制.國際經濟學理論認為,出口主要受出口相對價格和國外需求的影響,進口主要受進口相對價格和國內需求的影響:即:EX=f(Yf,RPX);IM=f(Y,RPM)(1)其中EX為出口,IM為進口,Yf為國外需求,Y為國內需求,RPX為出口相對價格,RPM為進口相對價格.但是因為我國存在大量加工貿易,進口增加必然推動未來出口增加,同時出口增加也必然引致更多進口需求,進口和出口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因此,China-QEM模型在對貿易模塊建模時把進口和出口互相作為對方的解釋變量加入到行為方程中.

即:EX=f(Yf,IM,RPX);IM=f(Y,EX,RPM)(2)通過對兩個方程的分布滯后模型進行逐步約化,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估計結果顯示,出口和進口對對方都有正的影響,國外需求對出口的影響為正,國內需求對進口的影響為正,符合經濟含義.方程中出口的短期價格彈性為-0.38,進口的短期價格彈性為-0.49,說明短期進口對價格的反應更加敏感.但出口價格出現在了出口方程的長期均衡項中,但進口價格卻沒有出現在進口方程的長期均衡項中,這說明在長期,價格對進口沒有解釋作用.

但是這種價格彈性是不全面的,必須把貿易模塊和其他模塊相連接,才能全面反映經濟的傳導機制.因為在China-QEM模型中匯率是外生變量,國內價格水平為內生變量,匯率對國內價格會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分析匯率變化對價格水平以及進出口的影響,從而同時計算匯率彈性和價格彈性.

以人民幣升值為例,在國外價格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升值以后以人民幣表示的進口價格必然下降,對進口有促進作用;進口價格的下降經過價格傳導機制會引起出口價格的下降,影響到出口;匯率升值會影響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影響GDP;如上文中所述,出口和進口之間存在相互影響,按照國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進口和出口都會影響GDP;而GDP的變化意味著國內需求的變化,進而影響進口.

(二)通過China─QEM模型,計算進出口的匯率彈性及價格彈性,進而分析對進出口帶來的影響.為了進行政策模擬,必須先對宏觀經濟模型設定一個基準運行方案,假定所有的外生變量已確定,模型按照這個方案運行下去.當進行政策模擬時給予外生變量一個沖擊,然后比較模擬方案和基準運行方案之間的變化比率.假設2005年第2季度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升值10%,下表列出了升值以后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相對于基準方案的變化幅度.

模擬結果顯示,如果人民幣升值10%,以人民幣計算的進口的價格指數將下降10%,受其影響,以人民幣計算的出口價格指數將下降5-6個百分點,和匯率共同作用以后,以美元計算的出口價格指數將只上升4-5個百分點,如上文所述,出口價格的上升幅度小于匯率的升值幅度.

人民幣升值10%各經濟變量相對于基準方案的變動率

從出口方面看,升值10%以后以美元計的出口額在短期內不降反升,這主要是因為匯率變化的J曲線效應.而在2006-2007年,出口額將下降1.37-2.70個百分點,容易算出出口匯率彈性約為0.14-0.27.如果要計算出口價格彈性,用2006年的數據計算,可以得出出口價格彈性約為-0.27-0.39.可見出口價格彈性是負的,但并不算很大.

從進口方面看,升值以后引起進口價格下降,但是綜合作用的結果是進口并一定表現出通常的負的價格彈性.模擬結果顯示,升值以后2006年進口將下降0.37-0.51個百分點,如果以此計算則進口匯率彈性為0.037-0.051,如果從2007年的數據看,進口的匯率彈性約為0.042-0.05.可見進口的價格(匯率)彈性很小,非常接近0.

本文通過運用China─QEM模型的政策模擬得知,出口匯率彈性為0.14-0.27,出口價格彈性為-0.27-0.56,計算結果不僅小于1,而且小于很多國內學者作出的測算,進口價格彈性非常接近于0,這與很多學者的判斷是一致的.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一)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和調整產業結構.人民幣適度升值會迫使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同時,人民幣升值會降低先進設備的進口成本,有利于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公務員之家

(二)減少貿易順差,改善和各主要貿易國的貿易關系.人民幣適當升值可增加我國進口總額,有利于減少貿易順差、緩和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促進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和諧發展.

(三)有利于我國對原料、能源產品的進口.在國際能源和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提高國際購買力,不僅有利于吸收海外資源,而且會緩解國內資源瓶頸,減輕我國進口能源、原料的負擔.

四、人民幣匯率制度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一)人民幣過快升值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如果人民幣升值過快,勞動密集型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出口產品價格將有所提高,這將削弱其國際競爭力.

(二)影響了進出口企業的經濟收益,增加外匯風險.從新匯制運行14個月表現來看,其彈性正逐步顯現,使我國外貿市場隨時處于匯率變動的風頭浪尖之上,使國際貿易成本增加,從而對外匯市場的避險功能和避險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三)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不斷加大.由于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收支的改善效應不大,從而我國國際收支順差具備剛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會不斷形成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即順差→外部壓力→人民幣升值→再順差→外部再壓力→人民幣再升值……因此從長期來看,如果屈服外部壓力可能會造成人民幣的惡性盤升.人民幣升值應采取小幅度、慢性化、長期性升值的原則,切忌大幅度、快速式升值.

參考文獻:

[1]張志柏.以相對購買力評價估值人民幣匯率[J].國際金融研究,2005,(10).

[2]魯志勇等.人民幣匯率低估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J].集團經濟,2005,(7).

[3]張明.人民幣貶值與我國貿易收支關系的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1,(1).

[4]范金等.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的情景分析:一般均衡分析[J].管理世界,2004,(7).

[5]任永菊.我國進口與出口的關系檢驗[J].當代經濟科學,2003,(3).

[6]徐暉.經常項目可兌換條件下的我國進出口關聯性檢驗:1974-2003[J].當代財經,2005,(7).

[7]謝智勇等.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匯率與進出口貿易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1999,(7).

[8]謝建國等.人民幣匯率與貿易收支:協整研究與沖擊分解[J].世界經濟,2002,(2).

[9]任兆璋等.人民幣實際匯率與貿易收支實證分析[J].現代財經,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