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原由及影響因素
時間:2022-08-08 08:30:14
導語:人民幣升值原由及影響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7月21日公告進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2004年10月以來,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一直穩定在8.2765的水平。但是2005年7月的匯改啟動后,這種盯住狀態被打破,人民幣匯率一直呈現小幅度升值的趨勢,人民幣升值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如宏觀經濟政策的獨立性,削弱中國外貿出口增長,不利于中國吸引外資,使中國就業壓力加大等。
一、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經濟增長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經濟實力的強弱是貨幣強弱的基礎。而經濟實力強弱是通過許多方面、許多指標來表現出來的;其中穩定的經濟增長率不僅形成本幣幣值穩定和堅挺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會使外匯市場上人們對該貨幣的信心增強。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可以說是人民幣匯率堅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國際收支雙順差國際收支平衡理論認為,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各國對該國的貨幣需求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對外匯率便趨于上升。反之,如果出現逆差,支出大于收入,該國的貨幣供應就會增多,其對外匯率就會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一國對另一國外貿赤字不斷擴大,該國便會謀求通過促使對方國家貨幣升值來削弱對方國家的產品價格競爭力。近年來,中國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可以說是影響人民幣匯率升值最為直接和重要的影響因素。
(三)利率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利率在一定條件下對匯率的短期影響很大。貨幣學派理論認為,一國較高的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從而使該國貨幣匯率升高,一國利率下跌,該國匯率走勢就趨于貶值。利率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國際間套利性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資金的流動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國利率差異大于兩國遠期,即期匯率差異,資金便會由利率較低的國家流向利率較高的國家。1997年至今,人民幣實際利率一直高于美元(2000年除外),利率差異導致國際流動資本擴大套利規模。人民幣利率長期高于美元,對人民幣升值壓力形成了推波助瀾之勢。
(四)國際輿論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開始趨于低迷與蕭條,許多西方國家面臨通貨緊縮的巨大壓力,與此相反,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在此背景下,日本和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政治家企圖把通貨緊縮歸罪于中國的匯率政策。美元貶值及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引起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貶值,同時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的擴大和失業率的上升,使美國的利益集團把敦促人民幣升值作為解決國內問題的重要途徑。2002年底,中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以及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開始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呼聲引發了人民幣升值預期,國際游資通過各種渠道涌入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伴隨著人民幣匯率在小幅調整中不斷走高,升值預期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升值陷入循環之中。
二、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促進中國出口企業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將提高中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直接削弱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影響中國相對比較優勢的發揮,加大中國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從國際分工格局來看,相對于發達國家以研究開發和服務業為主來講,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制造業為主,這種貿易結構極易受到匯率水平變動的影響。從生產要素分工來看,相對于發達國家以資本技術優勢參與國際分工來講,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勞動力成本為優勢的。作為中國優勢企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商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則會相應提高。在國際市場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出口利潤的下降將嚴重影響出口商的積極性。
(二)降低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產品出口主要是依靠成本優勢,缺乏技術含量,附加值低。但隨著目前土地、資金和勞動等生產價格的不斷上升,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使企業生產成本高漲,而終端產品又因市場競爭激烈而通過漲價轉嫁成本的行為受到制約,只能擠壓企業的利潤,降低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特別是在本次宏觀調控中,為了抑制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過度投資和產能膨脹,國家采取了降低乃至取消出口退稅的限制,使電解鋁、鐵合金等出口企業成本大幅度提高,甚至出現企業虧損的狀況。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各項生產要素價格的逐步理順,中國企業生產和經營開始進入高成本時代,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如果不能轉變觀念,改變貿易增長方式,將難以再承受人民幣升值的負重。
(三)不利于吸引外資和加工貿易產業升級中國是世界上引進境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目前外資企業在中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發揮著日益明顯的作用,對促進技術進步、增加勞動就業、擴大出口,從而對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成本,如投資建廠購置設備、人力資本的成本提升,對投資規模和本地化進程受到影響。另外,外商投資企業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有相當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使這些企業的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受到影響。再者,人民幣升值,將造成國際投機資金大量流入中國,增加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導致直接投資的減少和生產基地的轉移。因此,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進外資,并加速資本外流,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不利于中國加工貿易產業的持續發展、升級。
(四)加大國內就業壓力人民幣升值后,出口需求減少,供給一時來不及調整,在國際市場上銷售不出去的商品只能在國內市場銷售,國內市場商品供大于求,從而引起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下降。人民幣升值后,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品價格馬上下降,由于示范效應,又會引起國內同類商品或替代商品的價格下降。人民幣升值將推動國內物價總水平下降。企業的商品價格下降,必將影響到企業的利潤。為了維持企業原有的利潤空間,廠商必將壓縮勞動力成本,減少勞動的雇傭或采取減薪的措施,部分勞動力也會因為工資的減少而選擇失業。
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建議
(一)健全和完善外匯市場從理論上說,一國外匯市場的幣種結構受其對外經濟關系結構的影響,即外匯市場上的幣種應與該國對外貿易和資本往來所需要的幣種相適應,從國外情況看,各外匯市場在交易幣種上都呈現出主次分明的局面,如紐約市場的交易依次是美元、加拿大元、歐元,其他幣種金額較?。粋惗赝瑯I外匯市場上,美元交易占整個市場容量的三分之二,但在目前國際貨幣體制下,外匯的幣種構成日益多樣化,要反映外匯供求的總體態勢,僅有一種或有限的幣種是不行的,它不僅會導致匯率形成的片面性,而且會帶來貨幣兌換的風險,因此,各外匯市場的交易幣種的主次分明并沒有排除幣種的多樣化。因此,應盡快盡早開設人民幣對世界主要可兌換貨幣的直接即期外匯買賣,這既是方便中國企業對外經濟活動,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也是中國外匯市場進一步完善的重要內容。增加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在現有的已放開全部經常項目交易,另外增加部分資本與金融項目交易的基礎上,逐步將遠期結售匯的交易范圍擴展到所有資本與金融項目,并使遠期結售匯的期限多樣化。在遠期外匯交易運行比較成熟的基礎上,適時開展外匯期貨和期權等外匯產品的交易。交易品種的增加可以給企業提供更多的交易避險工具,培養企業匯率風險意識。
(二)繼續推進結售匯制度改革中國1994年所實行的銀行結售匯制是在穩定外匯市場、增加外匯儲備的目標下推出的一項制度。實踐證明,該制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在近年來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外匯儲備急速增長的情況下,該制度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不僅使匯率風險過多地集中在中央銀行,而且增加了企業成本,壓制了外匯市場的需求,人為地造成外匯市場的供大于求。所以要繼續推進結售匯制度的改革,以使匯率水平能真實地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今后,還應進一步貫徹市場導向、風險可控、漸次推進的原則,綜合考慮國際收支狀況、外匯市場發展和銀行經營需要等因素,繼續改進外匯指定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完善現有匯價管理和監測體系,以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形成。
(三)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目前,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是有嚴格限制的可兌換。從國際經驗來看,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而中國當前的國情和經濟實際決定了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還將是一個中長期的漸進過程。同時,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各種金融活動領域和大量的非金融機構,需要各部門共同參與,各項改革配套到位,逐步從有嚴格限制的可兌換過渡到較寬松限制的可兌換,再到基本取消限制的可兌換。
(四)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在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政策組合中,利率市場化是基本前提。如果利率僵化,則外資流入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上升和通貨膨脹壓力增加,無法通過利率的變動加以緩解,同樣推理,也無法借助利率上升的作用阻止資本外逃。通過對中國國際收支流量結構的考察發現,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經常項目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越來越小,資本項目對匯率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匯率政策的有效安排必須得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配合。
(五)改進和完善金融調控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和改進流動性管理,健全貨幣政策操作體系和傳導機制。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中央銀行可間接調控的利率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市場基準利率建設。堅持主動性、漸進性和可控性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增強匯率彈性。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外匯市場,進一步放寬境內企業、個人使用和持有外匯的限制。改進和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繼續實行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監管,建立健全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強監管工作的相互配合,做到分業監管與協調配合的緊密結合。健全金融法制,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堅持全面監管與重點監管相結合,改進金融監管方式,積極采取先進的監控和檢查技術手段,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繼續深入整頓規范金融秩序,依法打擊各種金融違法犯罪行為。
- 上一篇:質監局氣瓶整頓工作方案
- 下一篇:企業防備匯率風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