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鏈合作風險防范論文

時間:2022-04-15 09:03:00

導語:應鏈合作風險防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鏈合作風險防范論文

[摘要]隨著競爭態勢的加劇,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是是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風險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許多不確定性,這就對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風險來源和風險因素的分析,闡述了供應鏈合作關系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期達到改善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目的。

[關鍵詞]供應鏈合作伙伴風險防范風險因素

一、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風險產生的來源

1.信息不對稱風險:供應鏈合作要求各節點企業將私有信息完全共享出來,只有掌握了系統中各個成員的具體信息,才有可能求得供應鏈整體的最優解。但供應鏈成員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雖然有長期合作伙伴關系,但相互之間也存在著競爭,供應鏈成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有時會故意隱瞞或謊報數據,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導致道德風險問題的產生,從而危害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影響供應鏈的效率最大化。

2.相互依賴性增強所帶來的風險:供應鏈是一個松散的企業聯盟,各節點企業間一般不存在所有權關系。除了合同和協議外,企業間的合作更多的是依靠對方的信譽和彼此間的信任。隨著相互依賴性的增強,企業受合作伙伴決策影響日益增大,風險增加。另外如果供應鏈中個別企業出于某種原因,退出了供應鏈,則原先的合作伙伴關系就會遭到破壞,供應鏈平衡被打破。重新建立供應鏈平衡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也需要較長的磨合期,不僅供應鏈的效率蒙受損失,在以時間為基礎展開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還極有可能錯失其他良機。

3.合作伙伴同時參與多條供應鏈所帶來的風險:在供應鏈中,一個企業同時為多條供應鏈提供類似的產品或服務,這就產生了兩種風險。一方面,不同的供應鏈聯盟對同一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可能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不同的供應鏈對于企業的重要程度也有一定差異,企業在很大程度上面臨著多目標決策問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須考慮優先滿足哪條供應鏈的要求,這就給其他的供應鏈帶來了一些特定的風險。特別是很多上游廠商同時為多條供應鏈服務,傳導下去,該類企業的決策與取舍就會帶來下游供應鏈較大的波動以至商業目標的無法實現。企業同時為多條供應鏈所帶來的另一種風險是競爭信息和核心機密的泄露風險。

二、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中的風險因素

本文將來自于市場及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的風險成為績效風險,將來自于合作伙伴關系的風險稱為合作風險,將來自于合作伙伴能力的風險稱為能力風險。三種風險運行關系如圖1所示。

三、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風險防范:

供應鏈合作伙伴風險規避是要在能夠保證供應鏈中的一切活動能夠順利的達到最優的效果,一方面應該考慮風險規避工作不應該對整個供應鏈的運作造成障礙和影響;另一方面還應該考慮風險的有效規避是把風險防范看作是對供應鏈活動中所出現問題的簡單補救,從微觀上看供應鏈合作伙伴風險防范應該包括以下功能:(1)協調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2)有針對性的進行風險檢查;(3)風險防范措施以信任為主、控制為輔;(4)體現風險防范的差異性;因此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風險的防范具體如圖2所示。

1.合作風險防范

(1)建立信任機制:培養企業間的信任,將促進企業間的合作,提高生產與服務的柔性,在不可預測事件發生時提高對方的責任感,努力謀求雙方的共同利益,可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①建立重復博弈的合作原則。對于供應鏈合作雙方來說,應該采取重復博弈的策略,增強合作的長期性,降低風險,在供應鏈企業間,并通過信號傳遞獲取委托人的了解與信任,才能取得這種博弈均衡出現。從未來的長遠利益來看,只有重復博弈中才會產生合作的結果,形成供應鏈企業間的戰略伙伴關系,真正地達到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共贏”。②建立廣泛有效的交流機制。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機制及時進行信息的交流是防范合作風險的有效措施。供應鏈管理以高度的信息化集成為背景,當信息的非對稱性發生在雙方簽約之后,道德風險就隨之產生,如由于對供應商實際行動的了解不夠及時充分,常常導致制造商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處于被動地位。

(2)有效地沖突管理:供應鏈鏈中企業間雖然是合作關系,但合作的企業都有著各自隱藏的目的,特別是當利益沖突、相互依賴性的變遷、控制權爭奪、管理方式差異等問題發生時,競爭可能進一步激化,產生矛盾沖突。為了有效的解決產生的沖突,提高供應鏈合作關系水平,需要對沖突進行有效的管理。突出現時,雙方的處理沖突的行為意向有五種:競爭、協作、回避、遷就和折衷。這五種行為意向由企業合作程度和肯定程度的不同劃分。供應鏈合作企業在矛盾沖突發生時采用沖突管理技術,可以有效的對沖突進行管理,提高合作關系的穩定性,進而使供應鏈合作關系的得到改善。

(3)動態合同控制:動態合同體系包括動態性和立體性兩方面內容,從“動態”角度來說,一是指供應鏈企業之間合作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合同形式,以預防風險;二是指設立動態檢查機制,及時發現和規避風險;從“立體”角度來講,不同的合作伙伴類型在不同的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動態合同形式,并且風險檢查機制也隨合作階段發展而變化。動態合同體系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簽訂動態合同。②建立動態檢查機制。動態檢查機制就是在企業供應鏈合作的不同階段對企業工作進展情況進行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決定是否執行下一階段合同。

(4)建立有效地激勵和利益分配機制: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任何一個供應鏈節點企業的運營績效好壞,不僅關系到該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到供應鏈其他企業的利益和供應鏈整體競爭力。在供應鏈管理中激勵的效果較好的幾種激勵模式有:①價格激勵;②訂單激勵;③信息激勵;④淘汰激勵;⑤新產品和技術開發激勵;⑥商譽激勵。

(5)構建和諧團隊,深入文化融合:在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間,為促進供應鏈中企業文化的融合,為消除合作方在信息和認識上的差異,使各企業間的目標趨于一致。對管理過程和管理環節中不合時宜的因素進行重整,從而達到各種文化的融合。各種文化融合采取如下的措施:①建立共同愿景,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和管理模式。②文化培訓,樹立雙贏的合作觀念。③進行經常性信息溝通和交流。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⑤重視非正式組織在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在一些時候,非正式組織對于文化與信息的傳播效率與速度甚至超過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對文化融合的接受程度直接影響著正式組織間的文化融合。

2.績效風險的防范

績效風險是在雙方都能密切合作的情況下而出現的達不到合作目的可能性。合作伙伴關系中績效風險的產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合作雙方在合作前沒有對各自的需求及市場前景做出客觀、實際的分析。慎重地選擇合作伙伴及進行投資是對有可能出現績效風險有效的防范措施,準備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企業領導必須對自己公司現有,以及未來所需要的能力有一個清楚的、戰略性的理解和認識。

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所面臨的績效風險,需要提高供應鏈中伙伴各節點企業的市場規劃和預測能力,認真地進行外部環境分析及所面臨的行業環境分析,準確把握消費需求,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同時熟悉各項法律法規,企業自我約束,互相監督,不越過供應鏈的法律邊界行事。對于自然風險,可以利用保險市場來達到防御、減輕、化解風險的目的。

3.能力風險的防范

在考慮是否建立起客戶與供應商的戰略伙伴關系時,企業必須慎重權衡自身的條件和環境,最后做出適合于自己的決策。

(1)科學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由于各個企業資源、能力的不同,企業在考慮合作伙伴時應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評估機制,采用科學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合作伙伴進行選擇,并從中選擇與核心企業業務密切相關且能力較強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

(2)增強成員企業抗風險能力:供應鏈是風險傳遞的中樞環節,無論風險來自何方都要通過供應鏈傳遞給成員企業,因此在供應鏈合作關系中必須考慮好如何合理地分配風險傳遞和分擔的比例,有效地抑制和緩解風險傳遞與分擔對成員企業的沖擊。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風險來源和風險因素的分析,提出相應的具體風險防范的措施和方案,提高供應鏈合作伙伴作的抗風險能力,要求每一個合作伙伴都要以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出發積極主動地參與風險防范工作,減少自身向外傳遞的風險,增強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這樣可以為供應鏈的穩定運營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沈建明著:項目風險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P33~P164

[2]張青山曹智安:企業動態聯盟風險的防范與預控研究.管理科學,2004年6月第17卷第3期,P9~P17

[3]陳震紅董俊武:戰略聯盟伙伴的沖突管理.企業管理,2004年3期,P106~P110

[4]朱懷意朱道立胡峰:基于不確定性的供應鏈風險因素分析.軟科學,2006年第20卷第3期,P37~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