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結構升級障礙論文
時間:2022-04-15 11:53:00
導語:消費結構升級障礙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對于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我國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面臨的主要障礙,提出了促進對策。
關鍵詞:消費結構升級經濟增長產業結構
消費結構是指居民各種消費內容和形式及其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它可以分為消費層次結構(生存性、享受性和發展性消費品的消費比例)、消費支出結構(不同內容的消費項目,如衣、食、住、行、健康、教育、娛樂、旅游等的消費比例)、消費形態結構(實物消費和勞務消費的比例)和消費主體結構(高、中、低收入階層在人數、消費總量、消費層次、消費內容和消費形態上的比例)等類型。消費結構升級表現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結構從較低生活質量標準向較高生活質量標準演變的過程。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對于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后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的階段性特點
以滿足吃穿為重點的溫飽型階段(1978—1984年)。在這一階段,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費的重點主要是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解決溫飽問題,所以這一階段食品和衣著消費占到居民消費支出的70%—80%。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是該時期的主要消費熱點或標志性商品。
一般耐用消費品普及階段(1985—1991年)。這一階段是我國城鎮居民在解決溫飽之后,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而進行的第二次消費結構升級過程。在這次升級過程中,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是該時期的主要消費熱點。城鎮居民消費從千元級邁向萬元級,形成了以家用電器普及為代表的耐用消費品熱潮。
以居住、家庭設備等為重點的優化生活品質階段(1992—2000年)。在這一階段,我國正式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商品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勞動力等要素的市場化也逐步展開,城鎮居民收入水平邁上新的臺階,家庭消費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居民的住房消費支出增加,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空調、大容量冰箱、影碟機、組合音響、家庭影院、高清晰度彩電、中高檔樂器(如鋼琴)、健身器材、手機、個人電腦等多種新一代消費熱點產品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城鎮居民用于通訊、旅游和健康的支出增加。
以住房、汽車、教育文化、旅游等為重點的享受型和發展型階段(從2001年起)。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是指本階段的完成過程。這一階段,家用汽車、住房至今等十萬元至幾十萬元的大型耐用消費品成為城鎮居民關注和消費的熱點,以教育為龍頭的教育、通信、文化娛樂、旅游等服務類消費大幅攀升。對我國城鎮居民而言,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的本質是生活質量從小康向富裕的過渡和轉變。
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的意義
從消費主體結構變化趨勢來看,我國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將表現為社會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農民變市民,藍領變白領,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在人口中的比重極大增加。橄欖型社會結構是最穩定的社會結構,它在效率和公平方面都能使大多數社會成員滿意。根據調查,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最高,達1.1,即這類人群每增加1元收入就可帶動1.1元的消費。在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橄欖型社會結構將逐步形成,這將帶來巨大的、快速而穩定增長的國內消費需求,從而有利于民眾的就業、收入與產業利潤在良性互動中增長,促進和諧社會向前發展。最近,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許多出口導向型企業陷入虧損或倒閉的境地。面對嚴酷的現實環境,我國必須從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向以消費拉動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即在保持投資和外貿合理增長的同時,充分利用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的機會拉動經濟增長,提高消費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目前我國這一指標為50%左右,美國等發達國家為70%左右)。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需求層次的逐步升級,產業結構將沿著“輕型化”階段—“重工業化”階段—“高加工化”階段—“高服務化”階段這一路徑演變。第一次消費結構升級強烈拉動了我國輕工、紡織產品的生產,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第二次和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有力地驅動了我國電子、鋼鐵、機械制造等行業的興旺和發展。目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呈現出新的趨勢,城鎮居民對節能環保和智能化的新一代家電產品、教育、電腦和互聯網、住房、汽車、醫療保健、保險、旅游、文化娛樂等的消費需求迅速增長。這一升級過程將持續數十年的時間,如果能夠抓住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的良好機會,我國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將得到迅速發展,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將得到很大提升。
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的主要障礙
收入預期和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加,使居民減少現期消費而增加儲蓄。我國居民減少現期消費而增加儲蓄,主要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勞動就業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對居民收入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它不僅使居民的收入來源和收入構成發生了變化,而且失業現象的存在增加了居民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這迫使居民增加預防性儲蓄,減少現期消費;另一方面,原有的各種福利制度已經被取消,新出臺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制度的改革短期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支出負擔,在當前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居民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從而促使居民節制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低,居民所得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減小。近10多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顯著。與此相伴隨的是,近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增速高于名義GDP增速(更是大大高于實際GDP增速),企業利潤增長也大大高于GDP增長速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低,居民所得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減小,導致最終消費率下降。
中等收入群體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偏小,其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等收入群體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低于20%?!?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對大多數中等收入消費者來說,經濟實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消費主流,千元級、萬元級的消費已基本滿足,受購買力的制約,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潛力仍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積蓄,才能得以充分釋放。這說明,要充分發揮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除了擴大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外,還需進一步提高其收入水平。
消費信貸發展水平較低。自1999年以來,我國消費信貸總額從1996年的1396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2.4億元,增長了近17倍。消費信貸品種從單純的住房貸款擴充到現在的10多個品種,主要包括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汽車貸款、助學貸款、醫療貸款、旅游貸款等。但我國消費信貸發展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總體規模偏小,結構也不合理。2006年我國消費信貸總額占當年GDP的比重僅為11.46%,其中住房消費信貸在消費信貸總額中占82.5%,其余品種之和所占的比重還不足20%,也就是說,我國居民非住房消費貸款總額占GDP的比重低于2%(近5年美國居民每年非住房消費貸款總額占GDP的比重均超過20%)。消費環境的不完善抑制了居民消費愿望的實現。我國居民的消費軟環境不容樂觀。各種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件時有發生;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包括市場準入、行業規范、產品或服務質量等級與標準,以及對違規經營行為進行懲處的有關法律與規定都不健全;執法不嚴,處罰過輕,使經營者違法成本過低。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缺乏足夠的力度。這種不良的微觀消費環境對消費者的信心產生消極的影響,直接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愿望。
促進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的對策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確保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不低于GDP的增長速度。通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拉動內需增長,關鍵要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在分配領域的不同作用,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分配制度的改革要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妥善處理好市場調節和政府管理的關系:能由市場調節的,政府不干預;能由企業管好的,政府不包辦;對市場不能解決或解決不好的,政府要加強管理,而且必須管好;政府要通過減稅等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和增加勞動者收入;要完善與勞工工資有關的法律法規,除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規定最低工資水平之外,還必須規定勞工工資在一定條件下的增長幅度。通過多種措施,確保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不低于GDP的增速,更好地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以及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是持續提高消費率的重要途徑。這需要多種政策和措施的協同作用,如出臺市場效率與社會公正相協調的政策,完善個人所得稅征收和社會保障體系,賦予勞動者和其雇主分享利潤的權利等。但是,提高勞動力素質對于提高勞動者薪酬水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的可持續途徑。提高勞動力素質要從兩個基本方面著手:一方面提高勞動者的教育程度(重點是普遍提高大眾受教育機會和教育質量),另一方面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重點是普遍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并提高培訓質量)。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居民整體消費傾向以及最終消費率將逐步提升。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廣大居民的消費率。我國自2005年以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各項政策陸續出臺,但要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要將它們轉化為有效的措施。要以住房、教育、醫療、就業和養老為重點,繼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充分體現制度設計的人性化和科學化,提高社會對居民未來生活安全的保障能力,以逐漸減弱居民對未來支出的不安定心理,使其減少防范性儲蓄,增加即期消費。
優化消費軟環境,維護和增強消費者信心。優化消費軟環境,維護和增強消費者信心是促進居民消費增長的必要措施之一。首先,要持之以恒地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將社會信息化和誠信榜進行有效對接,進一步促進企業加強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其次,在繼續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的同時,以健全法規實施機制為重點,切實加強市場秩序監管力度,提高對假冒偽劣和商業欺詐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違法者的侵權成本。再次,保持消費者維權渠道的暢通無阻,隨時便捷地提供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援助信息和知識援助信息,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完善消費信用體系,促進消費信貸的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消費信貸對消費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關鍵在于完善消費信用體系,促進消費信貸的持續健康發展。應加快個人征信體系的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健全消費信貸法制環境,建立和完善信貸保險制度和消費者個人破產制度,在搞好風險管理的同時,加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消費信貸產品的創新與推廣,大力拓展消費信貸供給渠道,形成多層次的、面向不同群體的消費信貸供給市場,從而推動最終消費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啟杰,曹迎澤.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理論研究[J].市場營銷導刊,2005
2.汝信.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 上一篇:黨組書記干部作風建設年講話
- 下一篇:商號權法律保護論文
精品范文
10消費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