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22 11:03:26

導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在運行管理和建設管理發展比例上逐漸嚴重失調,各地區普遍存在著“重建輕管”的現象。本文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內容和特點出發,分析了幾種主要的運行管理模式,并于文末給出了某地區飲水工程運行管理的成功案例。

關鍵詞: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

由于受到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我國城鄉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權重比例存在較大程度的失衡現象,特別是在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上,農村地區與城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飲水安全問題作為一項基本的民生問題,是政府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更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證農民身心健康的根本前提。飲水安全工程做不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也就難以順利開展,我們應意識到農村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不是某個地區所面臨的個別的、暫時性的問題,而是在全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長期性問題,這個問題的有效解決不僅有賴于飲水安全工程的投入與建設,還需要依靠一個有組織的、系統的、可持續的飲水工程運行管理模式和機制的建立。

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主要內容

鑒于我國農村地區分布范圍廣泛,分布跨度大,地區與地區、村落與村落之間的水資源分布基本面差異性強的特點,我國整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應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內容:①根據當地水資源分布的基本情況,制定水質、水壓標準,確定各個階段、季度的用水量,選擇合適的水源并建立相應的保護和節約用水措施;②選擇適當的供水模式,針對性的設計飲水工程的流程環節和水處理工藝,以使其達到國家規定的相關要求,保證農村居民的安全飲用水;③選擇適當的水處理設備,以及有利于凈化當地水質的助凝劑、混凝劑,在選擇中要注意對工程的成本控制;④加強飲水工程的安全運行管理模式,努力完善農村地區飲水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立水廠自動化的供水系統以及對水廠水質進行實時監測的運行管理模式。

2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類型和現在的狀況

2.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類型

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主要有以下的兩種:①集中式的供水工程,這種供水工程以鄉、鎮以及多數的村為一個整體建設的。②分散形式的供水的工程,這種工程比較的小,只是以單戶或多戶為單位進行建設的

2.2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發展現狀

2.2.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鄉鎮和新農村的發展狀況

鄉鎮和新農村一般經濟發展狀況都比較好,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比較高,人們對于高品質的生活質量是有追求的,對于飲水的安全問題是高度關注的,同時在鄉鎮和新農村,這種集中式的供水工程都有較大的規模,并且大多有十分完備的凈水手段和技術,在鄉鎮和新農村的水大多數能夠達到國家安全用水標準,而且有較為先進的飲水資源管理機制和技術。能夠做到安全飲水。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小小的問題,例如說,這些凈水工程企業的收益一般不是很高,他們的收益過低,導致工作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降低,對于飲水資源的管理力度也會降低,這會間接導致飲水質量的大大的降低。這些是因為鄉鎮和新農村缺少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

2.2.2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單個村的發展狀況

因為單個村的人員比較少,村里的經濟收益也不是很好,這些農村一般主要使用的是井水這樣的飲水資源,那些分散式的飲水安全工程的規模不是很大,同時也缺乏較為先進的凈水技術,水質一般不是很高,而且飲水資源缺乏專業的人員進行管理,對于飲水資源的長期發展是不利。

2.2.3總結上面兩個發展現狀

雖然鄉鎮和新農村的供水安全工程的發展趨勢非常好,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管理上的問題,這些管理問題需要我們去高度關注并且解決。而分散式的供水工程的問題更加的嚴重,不僅僅是管理上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技術上的缺乏。我們要不斷的發展先進的凈水技術,為人們提供安全的飲用水。

3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中的突出問題

3.1沒有有效的管理思想,同時對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要使飲水安全工程能夠長遠的發展下去,對于供水工程的有效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的調查可以得出,現在的對供水工程的管理意識還是非常的薄弱,可能有的在做表面上的功夫,但是卻沒有具體的操作,對于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置之不管。

3.2沒有大力的宣傳飲水安全工作,使得群眾的參與度大大的降低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的提高,人們對于飲水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但是現在的飲水安全工程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與飲水安全宣傳工作不到位有關,這使得群眾的安全飲水意識以及對于飲水工程的積極關注度大大的降低。使得人們對于安全用水的認識發生了曲解,有的地方的人們認為看上去干凈的水就是安全的可以飲用的水(尤其是那些老人),他們認為飲用自來水不僅要花費錢財,同時有時候會停水,還沒有自己的井水好用這樣會使得已經建好自來水沒有人使用。

3.3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機構的職權不明

由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機構在供水工程建設的時候沒有明確它的職權,可能會導致對于供水的管理不夠,這就會大大的降低飲用水的質量,同時有的地方缺少專門的管理人員,對于安全供水來說有不良的影響。

3.4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來說存在著資金的短缺問題

由于在有些農村地區他們的經濟發展不是很好,建設的供水工程的效益不能正常發揮,這樣就導致了供水系統不能長久運行下去,對于這些地區的人們安全飲水是非常不利的。

3.5農村安全供水工程的管理水平不高,沒有健全的制度支持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供水的要求質量很高,但是安全飲用水工程是在近些年的時候才逐漸的發展起來的,因此并沒有健全的制度作為支撐,同時也缺乏一些專業的人才作為管理飲用水資源的人存在,導致在供水系統發生問題的時候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對于供水系統的安全使用有不良的影響。

3.6水質方面存在著的問題

對于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的建設而言,水源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對于水源的污染是非常嚴重,在有些農村地區,當地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是很高,垃圾隨處亂扔,導致對水源造成污染,而且這些污染是長久的,大大的降低了水源的質量,如以前的井水可以不用燒開就可以喝的,并且是甘甜無比的,但是現在的污染使得這樣干凈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了,而安全供水工程的建設要依靠的就是干凈的水源地,缺少干凈的水源地對于安全供水工程的建設的影響非常的大。

4關于改善水質的建議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人體內含量最多的就是水,因此如何安全用水和安全用水工程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水源,保護飲水資源對于人們來說越來越重要。而這里主要的是從三方面來講:水源地的人、政府、供水部門。

4.1對水源地的人的要求

對于水源地的人來說主要是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可以不到處扔垃圾,這會大大的降低水源地的污染,而且在農村地區,要少用化肥,適量的使用自然肥,減少農藥對于水源的污染。

4.2對于供水企業的要求

對于供水企業而言,對他們的建議主要是加強技術發展以及提高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這里的技術主要是指凈水技術,只有好的凈水技術才能夠有效地提高水的質量,改善百姓用水質量,同時也要減少供水工程中對于水源的污染。

4.3對于政府的要求

對于政府而言,其本身對于水資源的保護主要起監督治理的作用,加大打擊污染水資源的行為(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大型的污染企業),因為污染度高,要加大打擊力度保護珍貴的水資源。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農村水資源保護的財政投入,環保也是有需要物質支持的。

4.4總結上述三個

只有三位一體才能更好改善水資源質量,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這三個方面的任何一個方面都只能做到治標而不治本,對于飲水的長久安全使用是不利的。

5案例分析

水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保障,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笆晃濉币巹澠陂g,在西部某地區,地處深丘區,水資源相對較豐富,某鎮地方政府對水源保護方面未引起重視,將轄區內海拔較高、水質較好的某?。?)型水庫承包給私人進行肥水養魚,經過幾年的養殖,將原本清澈的水庫水污染成水庫以外幾百米都能聞到的臭水凼。“十二五”規劃全面普及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該政府想在該水庫下游規劃建設一個農村集中供水站,取上游承包養殖水庫的水,但因水源水質原因,規劃不能通過,該鎮政府考慮民生問題,將已承包多年的養殖合同單方中止,并支付了高額的違約金,使已污染嚴重的水庫水還為清水,下游的村級集中供水站也順利建成,組建了專業的供水管理機構,該供水站建成后基本能覆蓋全鎮80%的農村居民用水,使該鎮的農村居民飲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同時也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幫助。說明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一個好的解決民生問題的工程。

6結束語

隨著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農村飲水安全問題重視程度的提升,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在資金、技術等投入方面勢必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然而農村安全飲水工作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我們要把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作為一個整體的項目工程來考慮,要把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和建設后的運營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加強飲水工程的運行管理,為我國農村地區營造一個可持續的安全飲水環境。

作者:代思容 單位:瀘州市納溪區水務局

參考文獻:

[1]王金枝.寧夏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績效考核研究[D].寧夏大學,2014.

[2]周青.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運行管理模式研究[D].湖南大學,2013.

[3]顏成貴,趙巧英.基于盈虧平衡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水利,2012,11:8~11.

[4]楊蘭花.如何有效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的長效機制[J].甘肅農業,2012,11:71+78.